王聲珅?。ㄙF州大學 550001)
淺析苗族錦雞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王聲珅(貴州大學550001)
作為“嘎鬧”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苗族錦雞舞在“嘎鬧”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貴州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品牌,在國內也具有較高的文化影響。為此,本文將對苗族錦雞舞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苗族;錦雞舞;文化圈;形成;發展
苗族錦雞舞起源于中國貴州丹寨縣排調鎮,是在苗族蘆笙舞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舞蹈形式,主要在苗族“嘎鬧”支系群眾中流傳。在苗族“嘎鬧”支系中,錦雞舞具有很高的社會評價,是最具代表性的貴州文化品牌之一,且在國內國外均有不小的社會影響。
任何一個文化圈的產生和發展往往都需要擁有同種文化因素的地理空間和地理范圍為支撐,而后在進行傳播和輻射,向其他區域拓展其文化特質,進而依托于一定的外延空間產生某種文化擴散和社會影響。
貴州丹寨縣、交梨縣、榕江縣、麻江縣和雷山縣等以苗族群眾為主的幾個縣,擅長吹奏一種具有固定舞步、苗語稱之為“給留”或者“給拉”的蘆笙。上世界80年代中期,貴州的一個民間歌舞團演出了一個依據蘆笙舞蹈和音樂素材改變而成的舞蹈節目,起初的名字仍沿用了蘆笙舞的命名方式,但經余富文先生的聯想和分析,認為我們可以為其取一個與傣族“孔雀舞”類似的名字,并根據苗族女性裝飾圖案的傳統為其取名“錦雞舞”,錦雞舞的名字便因此而定下來了。后經相關理論和實踐的反復研究和探討,相關專業人士一致認為余富文先生的這一命名呼出了苗族群體思維隱藏的文化意向,是一個值得種族認可和接受的名稱。
此后,經過不斷的補充和完善,特別是隨著演出范圍的擴大,錦雞舞演出逐漸步入國際表演平臺,其優美的音樂、絢麗的服飾、精湛的裝飾和動人的演出具有很強的地方情調和突出的民間藝術特色,給國內外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獲得了人們的廣泛好評和不嗇贊美。很多觀看過錦雞舞演出的國內外觀眾均表示,錦雞舞是一種讓人百看不厭的舞蹈形式,其音樂動聽、形象非常逼真,沒有一絲一毫的嬌柔動作,是一種原生態的東方藝術之美。由此可見錦雞舞的社會評價。在這種背景下,錦雞舞的逐漸成為了“嘎鬧”苗系的一種代表性文化符號,形成了具有鮮明“嘎鬧”文化特色的文化圈,人們將其稱之為“錦雞舞藝術文化圈”。
文化圈理論產生于上世紀初期,是當時德國和奧地利文化歷史學派的基本理論方法和理論支撐。文化圈一般擁有時間性和地域性的兩重含義,被認為是一種涉及人類全部范疇內的,具有功能聯系性的文化集合體。
1.錦雞舞的藝術特點
首先,錦雞舞曲調特點。錦雞舞的曲調主要包括:娛樂曲、喜慶曲、迎賓曲、祭祀曲等。娛樂曲主要是在農歷新年后,苗族男女青年跳月對歌時歌唱,對歌、打毽的男女雙方如果均中意,南方就可以通過媒人提親;喜慶曲主要立秋之后、來年春分之前的蘆笙比賽中吹奏,苗族人非常傾心于這種既有問候曲,又有開場曲和相逢曲的曲調,有時他們也會隨曲起舞;迎賓曲主要在迎接賓客時吹奏,這種曲子的曲調非常豐富、褒貶不一;在“嘎鬧”支系的祭祖活動中,具有嚴格曲目定制要求的祭祀曲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隱含著非常豐富的苗族傳統文化氣息。
其次,錦雞舞舞步的特點。錦雞舞的舞步表現為:男性的蘆笙想起后若干女性起舞,根據節拍的不同順時針沿著舞圈跳動,且以下肢自然擺動為主,雙手自然的放在短裙邊上,腳步根據蘆笙曲調尾尾移動。
2.錦雞舞文化圈的發展
第一,錦雞舞量標準的發展。根據傳播論者的相關觀點,文化是“大”文化圈的傳播,而非特定文化圈元素的傳播,足夠相似或者相同的文化元素如果存在于不同的地域空間內,我們既能夠確認這些地域同屬一個文化圈,這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數量標準。關于錦雞舞的量標準,當前,我們可以確定的是:1、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鄉鎮的傳統錦雞舞具有一定的上述錦雞舞基本特征;2、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很多地區也具有上述基本要素。由此可見,在量的標準方面,錦雞舞已形成了一定的區域拓展。
第二,錦雞舞藝術文化圈的發展。文化圈是具有相同文化要素,或者具有相似和相同文化特征的最大地域概念。其與文化層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謂文化層是指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生會使其不斷向周圍地域傳播和擴散,進而形成以改地域為中心的輻射文化,形成重疊的文化層。在2009年的多彩貴州舞蹈比賽中,來自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錦雞舞舞蹈獲得了大賽的金獎。2011年的多彩貴州舞蹈大賽金獎則被來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打魚鄉的錦雞舞舞蹈節目奪得,這兩個錦雞舞舞蹈節目的舞步、音樂節拍、曲調旋律和蘆笙形制基本相似,應該說它們具有統一的文化標準。
經探討研究,專家們盡管無法完全確定上述兩個佐證完全同屬一個文化圈,但專家們可以確定的是:錦雞舞藝術文化圈的中心在貴州丹寨縣的羊先村和麻鳥村,其輻射范圍涉及貴州的麻江、雷山、榕江和黔南三都。在多彩貴州大賽舉辦后,貴州的很多旅游景點均開始陸續出現錦雞舞的元素。
總之,在新的歷史起點下,我們應以多彩貴重為契機或者重要平臺,不斷強化對錦雞舞文化外延和內涵的研究,逐漸擴展錦雞舞的文化影響力和藝術文化圈范圍,將錦雞舞藝術發揚光大。
[1]李孝梅.現代化沖擊下的農耕文明傳承研究——以貴州苗族蘆笙文化傳承[J]. 安徽農業科學,2012(5).
[2]韋祖雄.如何保護和傳承苗族民間錦雞蘆笙藝術[J]. 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6(5).
[3]李菁.淺論巫文化對苗族蘆笙舞的影響[J].民族論壇,2009(11).
貴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項目“貴州苗族錦雞舞蹈研究”項目編號:GDQN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