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紅 潘俊月 (凱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556011)
黔東南伴嫁歌的教育價值研究
喬紅潘俊月(凱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貴州556011)
黔東南伴嫁歌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它能把人們的心融在一起,讓人們的精神世界持久的擱在五彩斑斕的境界里。它教育人們珍惜生活,并烘托了喜事的熱鬧氣氛。但伴嫁歌近年存在失傳問題,黔東南伴嫁歌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教育意義,文章論述了伴嫁歌的教育意義,也說明了伴嫁歌的傳承手段。
黔東南;伴嫁歌;教育價值
2014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項目編號:14ZC142)
黔東南苗族和侗族是以“飯養養身以歌養心”的民族。黔東南侗族大歌被譽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黔東南伴嫁歌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黔東南的“馬郎歌”就是典型的實例。它是在年輕人勞動時以比賽的形式對唱。人們在歌中戀愛在歌中成親。是人們為了表達思想情感而即興創編。音樂成為人們情感交流的紐帶。它可以把萬事萬物融進美好的時空,任你遐想與陶醉,使其忘記憂傷和煩惱。我國著名音樂作曲家馬友友曾經說過:“音樂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正如黔東南伴嫁歌,它把人們的心融在一起,讓人們的精神世界持久的擱在五彩斑斕的境界里。它會讓人們一時憂傷一時快樂。黔東南伴嫁歌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教育意義。文章主要從幾個方面陳述其教育價值。
伴嫁歌是人們平時生活的創造和積累。女兒出嫁前后親戚朋友們要“伴嫁”;“伴嫁”時要唱不同風格不同曲調不同意義的歌,不同的伴嫁環節演唱形式和內容及主題復雜多樣。就伴嫁歌教育價值而言,大致分為:盤歌類、祝愿類、相勸類、古歌類、吩咐類、憶事類。
1.盤歌的教育價值
盤歌也叫問答歌,接親時男女雙方要賽歌,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對唱。多以盤問歷史和盤問大自然為主,例如作品《滿堂紅》:女方問“關親客:問你人馬來幾百?你方哪人來帶領?安排劉備哪里歇?”。男方答:“吉日吉時迎新親,隨身帶來五百人。子龍將軍來帶領,玄德住在館驛門”。“關親客”是指男方到女方家娶親的組織者。由此可見,盤歌體現出人們的應變能力,加強人們的記憶力;烘托著喜事的氣氛。盤歌促使人們要不斷學習,要見多識廣。
2.祝愿類伴嫁歌
祝愿類伴嫁歌的演唱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讓人們懂得:接親就是一家人的道理。女兒即將在“離娘席”前告別父母時,雙方會吟頌吉祥幸福的伴嫁歌,祝福一對新人生活幸福美滿等。“喜看堂前鴛鴦配,一同歡樂一同飛,白頭到老不分散,恩恩愛愛永相陪”。表達了對夫妻恩愛到老頭的祝愿。教會人們要珍惜生活并熱愛生活。
3.相勸類伴嫁歌
相勸類伴嫁歌教育人們懂得人之常情。以《莫忘恩》為例:“三更勸妹月正光,姊妹房中談家常;熱熱鬧鬧今晚上,明天冷了半邊房。姊妹一人他鄉去,有事又與誰商量;那時想到親姊妹,好似隔山望太陽;今晚勸妹仔細想,姊妹恩情可莫忘。”作品表達了女兒出嫁時依依不舍的感情,吩咐女兒常回家看看,莫忘記家中姐妹情。教育了人們要懂得人生的道理。
4.古歌類伴嫁歌
古歌是以歌的形式敘述歷史英雄人物或歷史故事,激勵人們要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質。例如作品《楊家將》《武松打虎》《三國》等作品,表達了人們積極向上的思想,并鼓舞人們牢記歷史的過去。古歌的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久遠,作品演唱條例清楚,陳述分明,久聽不厭。是伴嫁歌中篇幅結果較長的作品之一。
5.憶事類伴嫁歌的教育價值
憶事類歌曲是街坊姊妹相聚在女兒出嫁前的凌晨演唱。作品加深人們的情感,通過朗朗上口的歌詞,演唱對家人生活、姊妹生活進行懷舊。“妹在娘家親又親,把妹出嫁苦竹林,早上吃餐苦竹飯,夜晚吃頓折耳根,要妹砍柴柴又遠,要妹挑水水又深,濕了綾羅不要緊,打濕花鞋千萬針,細想妹命真是苦,不比娘家做女人”。作品表達女兒在娘家快樂幸福的生活。黔東南伴嫁歌教育意義深遠,影響力極大。
因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理念的變化和流行音樂的沖擊等原因導致伴嫁歌的傳唱極不樂觀,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伴嫁”的形式改變
近年,女兒出嫁期間的伴嫁活動簡單,沒有將唱伴嫁歌的活動滲透在伴嫁當中。伴嫁活動多以聊天、打麻將、卡拉ok等形式出現。在伴嫁的場合中,歌師的演唱缺乏互動性,接應的人群稀少。襯托不出歌堂的效果。
2.流行音樂影響伴嫁歌的發展
伴嫁歌旋律悠長、原滋原味。多用地方母語演唱。由于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務工,受新潮的思想的影響也阻礙伴嫁歌發展。當今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比如張惠妹的《聽海》陳奕迅的《十年》周杰倫的《雙節棍》等;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學習壓力大。在伴嫁過程中,這一代年輕人基本走不進民間音樂的身邊,甚至聽不懂自己的民族語言。
伴嫁歌是苗族藝術的精髓,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它體現了苗族風土人情和民間文化。從一定意義來講,它凝聚了人們的道德思想、陶冶了人們的高尚情操,是歷史文化的展示和風俗文化的積淀。保留黔東南伴嫁歌十分重要,它是黔東南伴嫁歌傳承的前提和基礎。
1.營造伴嫁歌的演唱環境
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人群中,絕大部分人是聽著伴嫁歌長大,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界初伴嫁歌將日趨衰落。伴嫁歌是口口相傳的音樂。因此,保留傳統的婚姻習俗,讓姑娘在歌中出嫁,讓老一輩的歌師有序地組織不同流程的伴嫁活動有利于伴嫁歌的傳承。比如男方家“過禮”時演唱“關親歌”,離娘席前唱祝愿歌等;有利于伴嫁歌的傳承。正如作品《眾人劃將開大船》中寫到“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萬。”伴嫁歌的傳承需要群體組織的幫助。黔東南州劍河縣農歷六月六是傳承民間音樂包括伴嫁歌的賽歌節。每一年的賽歌節,當地都會開展不同形式的文藝比賽活動。但是,伴嫁歌的歌壇依然寧靜,活躍不起來,于是需要政府的重視。若賽歌節為伴嫁歌設立獎項,便可推動伴嫁歌的傳承。
2.借助學校的力量推廣伴嫁歌
黔東南伴嫁歌以贊歌、抒情、詼諧等為題材,是推人進步向上的音樂。教育部門可以因地制宜,合理選擇作品融入在教學活動中;選擇一定代表性的伴嫁歌載入教材進行普遍推廣,讓學生接受本民族的音樂。使其永唱不衰。在實踐中開展伴嫁歌歌唱比賽,達到弘揚和傳承黔東南民族音樂文化的效果。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我們愛我們的民族,就是我們自信的源泉”社會在變,時代在發展,但是民族的文化、歷史的經典要廣為人知,世代相傳。
[1]伍新福著.中國苗族通史[M].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2]錢仁康,錢亦平著.,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張少華著.《方旎苗俗》[M].中國文聯出版社:北京,2010.
喬紅,凱里學院,高校音樂副教授,貴州師范大學音樂本科,研究方向: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