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帆 (國際非遺博覽園<成都綠舟博物館> 637100)
成都綠舟博物館建設“非遺模式”博物館的新探索
耿帆(國際非遺博覽園<成都綠舟博物館>637100)
成都綠舟博物館經過6年的探索,結合非遺文化的特殊性,發展出了一套有別于傳統博物館的運營模式:即根據觀眾為中心,提出“軟服務”概念,更精確定位觀眾需求,引導觀眾欣賞、了解非遺,提高博物館服務深度。同時為了更好地進行服務,打破傳統博物館展覽空間,把觀眾的體驗與感受納入博物館展示展覽范疇,形成以“體驗性感受”為主的博物館展示系統。
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觀眾;服務
時至今日,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為大眾所熟知,我國博物館紛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內容,借此豐富博物館展示的內容與內涵,也帶來更多樣化的展示形式。此外更出現一批批專門展示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遺館”。1成都綠舟博物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成都綠舟博物館是一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1100余項,是全國首個系統性地展示非遺保護體系和名錄的博物館。自2011年開館以來,至今已接待游客逾百萬人次。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非遺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從這點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傳遞的信息是物質背后的東西,包括以人為主體的技藝、經驗、精神信念等,以及這些非物質性的東西隨著原生環境變遷而改變的過程。
因此,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搬進博物館,從辦館理念、展陳方式、展示重點等各個方面都會有別于傳統以文物歷史展示為主要方式的博物館。
根據傳統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傳統博物館主要展示物質性的藏品,觀眾在進入博物館后,更容易關注的是單個藏品,而對于整個展覽背后的非物質信息(歷史背景、變遷以及文化內涵等)比較難以有切身的體會。
而怎樣向觀眾展示非遺內涵,并為觀眾所接納和理解,這正是非遺類博物館在建館之初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至2014年開始,成都綠舟博物館博物館開始突破傳統博物館格局,以非遺文化特殊性和觀眾需求為導向,在博物館運營理念、博物館結構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在博物館運營中,公眾服務是十分重要方面,也是博物館最基礎的功能之一。傳統博物館中公眾服務多為咨詢、售票、語音導覽、講解等以了解和理解為目的的基礎性服務。這種服務在把觀眾引入博物館之后,對于后續服務較為缺乏,或者是后續服務十分標準化,這種類似標準化、大眾化的基礎服務,我們稱之為“硬性服務”。
針對這類情況,我館提出“軟服務”?!败浄铡钡奶岢鰟t主要針對觀眾進入博物館后的服務,其目的是引導觀眾了解、欣賞、感受非遺文化,同時以游客感受和體驗來確定服務內容。
博物館“軟服務”旨在提高觀眾在博物館的體驗感受度,相比于傳統公眾服務,能更精確地找準觀眾需求,有針對性的提出服務。這一概念并不具有限制性,反而鼓勵“軟服務”提供方突破博物館和歷史文化限制,更廣泛地運用營銷學、心理學、大數據分析等綜合手段,以觀眾為導向,不斷擴充、不斷豐富的一個概念。
在我館進行觀眾咨詢和問卷調查分析顯示,許多觀眾在意識中雖然知道非遺,但并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概念,來到博物館也并沒有明確的目的,這些狀況反應觀眾在進入非遺博物館了解、欣賞非遺文化的時候需要一定的專業性引導。
為解決此類問題,我館除一般的手工體驗外,每月會舉行兩場小型精品主題活動?;顒咏Y合時下的民俗、歷法和生活美學等,選取適合的非遺項目為主題,活動引導者以非遺專家、傳承人、現代生產設計者為主,活動參與者則是對非遺感興趣,愿意更進一步了解非遺文化的人群?;顒觾热菀詣邮謱W習技藝,參觀非遺原生環境,了解非遺歷史文化等內容為主。以更聚焦的視角更為深刻地展示非遺內涵。
傳統博物館通過對藏品的組合調整、對展示背景的布置,形成綜合性或者專題性的展覽,供觀眾參觀欣賞。但由于非遺文化的特殊性,我們在展示非遺藏品的同時,更希望觀眾看到的是藏品背后的非遺項目,包括技藝、傳承、精神文化等等,為此我館大膽突破傳統展陳空間,把非遺體驗與互動納入博物館展示系統,形成非遺文化空間。
為此,我館形成了非遺常態展覽——臨時展覽——非遺講堂——非遺體驗與活動——非遺圖書館——非遺成品店鋪為主線的博物館展示系統。非遺常態展覽全面、系統的展示了國內外非遺文化,臨時展覽則是有針對性的對單個非遺項目的展覽,能讓觀眾較為全面地了解某個非遺項目。非遺講堂則是定期由我館專業人員針對各類非遺項目,引導觀眾了解、欣賞非遺的窗口。非遺體驗是由觀眾動手參與學習、體驗非遺技藝,從親身經歷去理解非遺。非遺圖書館與非遺成品店鋪則是展示非遺在現代社會生存現狀的重要窗口。此外,我館還自主開發了《非遺系列教程》,深入淺出地向觀眾展示非遺之趣、非遺之美。由此,從初步感受、觀看到詳細了解以及動手體驗、反饋,在現代生活中展示非遺文化,形成了一個以人為主線,較為全面和動態循環的非遺展示系統。
經過博物館的實踐,我們發現這樣的系統設計,更符合非遺的生存和發展現狀。非遺本就是人們因生活需要而出現的,把非遺置于生活中,把觀眾置于非遺中,用這樣的方式向觀眾展示,能夠讓觀眾更加了解非遺,從自己生活中找到非遺的影子,從而認同非遺,“傳承”非遺,這也是我們成立綠舟博物館的初衷。
總的來說,非遺博物館相對于傳統博物館而言,仍然是新生事物,對于經營理念、實踐經驗都處在探索階段。我館對非遺文化與觀眾對接方面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仍然面臨一些有待克服的困難和挑戰。如由于我館是綜合性的非遺博物館,是非遺項目的集中展示,這種展示雖然較為全面、系統,但也造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碎片化”,在有限的展陳空間中,怎樣有效地進行非遺展示(包括原生環境、制作技藝流程、陳列主題的取舍等)仍然有進一步探索和梳理的空間。
注釋:
1.李志勇.《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建設理念初探——以南京博物院非遺館為例》[J].東南文化,2015(5):P107-111。
2.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