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彬 (黑龍江工程學院 150000)
藝術本無界——與吳昊一起觀“建筑之外”
王興彬(黑龍江工程學院150000)
時日與導師吳昊前往賈平凹藝術館,吳昊老師對于賈館正在展出“建筑之外”巡展,有其本源的、真正藝術語言的解析。吳昊老師的“藝術本無界”,對于眾多藝術家的對“跨界”理解給與了重新的闡釋;對“建筑之外”這一命題構建了新的思維框架?!靶问皆诮ㄖ猓驹诮ㄖ畠取?,對建筑師、設計師等藝術從業者也會給予更深的思考。
“建筑之外”;設計;跨界;形式;本源
“建筑之外”作為一個國際巡展項目,2013年12月3日在今日美術館第一站,至今已經走過包括羅馬、東京、倫敦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城市,以及藝術界“公認”的威尼斯雙年展。幾百位國內外知名建筑師及藝術家以不同形式參與展覽,涉及家具設計、雕塑、繪畫等諸多形式。
舉幾個在賈館展出的“建筑之外”的作品。
山山的作品《空間容器》:從冰冷龐大的建筑設計轉向日常生活細微事物的關注。這套參展餐具關于江南小吃的承載,是一種溫柔的設計(雅昌藝術網專稿評價)。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冰冷龐大,藝術家的創作源泉就是更多的關注日常生活細微得事物,沒有生活,哪來藝術而言。江南小吃不盡溫柔,設計不“溫柔”也不能用“厲害,暴躁,粗魯,蠻橫”來形容。
馮國安的作品《山高水長》:用純黑色人造石打磨成人造山水,人體圓潤如女人體、綿延相連。選用黑色意在道教精神和水墨色態,低洼處可積水,養魚,同時有硯臺的文人氣息(雅昌藝術網專稿評價)?!叭嗽焐剿北疽褯]了意境,又把“人體圓潤如女人體”的詞匯錯雜銜接;黑色是道教精神么?“低洼處可積水,養魚”,有文人氣息的硯臺來養魚么?
建筑設計師陳展輝同時是出品人、參展者、策展人多重角色的跨界,這次帶來了作品《凹凸架》。凹凸是陳展輝一直堅持的創作造型,和賈館不謀而和。這次的凹凸書架上放了賈平凹先生的書籍,更是致敬(雅昌藝術網專稿評價)。不說“凹凸架”的概念與形式是否陳老師原創,“凹凸架”放在“賈平凹”藝術館里展出,總覺得有些生硬和討巧之嫌。
因篇幅有限,筆者不一一列舉參展的作品。山山和馮國安的作品也許本意不是“專稿評價”的思路。不管怎樣,建筑師拿出自己的除了建筑之外的作品,即使所呈現的是工業(產品)設計也好,雕塑、裝置、繪畫也罷,作品都在作者本源的藝術構架中衍生,可能就是情懷的轉接,靈魂的休整,何談建筑之里外。
“展覽亮點:扎哈·哈迪德專場”:“此次展覽最大的亮點便是:扎哈·哈迪德專場。序廳之后,便是扎哈專場。這也是這位著名的女建筑師去世之后第一個為她做專場的展覽。陳展輝說,之前和扎哈一直有合作,收藏過她的作品,也合作過展覽。這次為她做專場是我們對于這位建筑跨界代表的致敬。”(雅昌藝術網專稿評價)。扎哈專場里只有她設計的果盤和高跟鞋,她的巨幅照片以及作品圖合集到是占滿一墻。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筑師)先后在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任教,設計作品幾乎涵蓋所有的設計門類,門窗、家具、雕塑擺件、燈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繪畫作品前衛,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館等業內權威機構永久收藏。有誰說過她做的事情是“建筑之外”么?有過介紹她是“跨界”藝術家么?
安藤忠雄推出了他的第一個家具作品《夢之椅》,以此向他尊崇的丹麥家具設計師致敬。建筑師擁有幾件甚至一批為人熟知的家具作品,在藝術界并不罕見。從柯布西耶的休閑躺椅、高迪的Casa CaIvet扶手椅、阿爾托的芬蘭花瓶,到包豪斯、孟菲斯建筑學派的諸多家居作品,乃至斯蒂凡諾·喬凡諾尼的Yuyu椅椅、中興nubia z5手機、法恩莎衛浴,建筑師從不吝惜為其他藝術領域提供智慧。建筑師與畫家一身的達芬奇、喬托等人更是無界限的在完成自己的藝術創作。
建筑,造型藝術之一。建筑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筑群體組織、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筑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筑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從古至今,中外建筑史也是一部藝術史,建筑是藝術的一個重要載體。建筑師作為藝術的承載著,涉獵了其他的藝術形式,怎可言“跨界”與“建筑之外”呢?
擱淺建筑藝術,回到現實中。整個社會對建筑師的印象僅僅局限在建筑物本身(真正具有內涵的設計作品甚少),偶有建筑師涉及其他藝術形式,便被大眾媒體稱為“不務正業”,或者“跨界”。“跨界”這個詞本身就表明,公眾為建筑設計劃定了明晰的界限,這使得建筑的場域越來越窄,建筑師的思維空間無法延展。作為建筑師,造型基礎、繪畫語言的掌握應該是基礎;雕塑、裝置是空間營造的基本手段;家具、家紡和家裝設計是建筑的一部分,更不用說材料、裝飾、花紋等必需考量的元素了。建筑與藝術本來就無界限,何談“里外”。建筑作為藝術創作的形式再現,有其本源的思考價值。
藝術的形式語言:是藝術家反映生活,塑造藝術形象所使用的表現手段,也是構成藝術作品的物質手段。作為藝術創作的重要的范疇,形式一直是西方美學史與藝術哲學中極其關注的問題。古希臘:形式作為本質;中世紀:形式的神秘化;近代:純形式與先驗形式;現代:超越形式回歸存在;后現代:形式的解構。 形式與質料的關系;形式與符號的關系等研究完結,得出形式與藝術本性的是關聯的結論。
因為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形象有人的存在根基,自然界的風景畫、動物類作品也需要展現。生活情景就是生活中的事物,不管多么古怪離奇的藝術作品都離不開生活。有關虛擬、幻想、外太空的藝術作品也在繁衍滋生,只是有些藝術因素被變形了。這又關系到藝術家的創作與創新。人們對生活和藝術形式的理解應該擴大點,發散點。
陳展輝指出“建筑之外”是建筑與藝術、設計互動的創意行為,是一場回歸本源,從生活出發的運動。而實質上它由一系列的巡展、論壇、研究、教育、旅行、產品開發、品牌推廣、新人推介、游學活動等組成。形式在“建筑之外”,而沒有離開作為人的本體的實質,也沒有超脫自然生活的境界。無視形式本源的研究或簡單化處理都將無助于增進對藝術及其本性的認識和理解。
望建筑設計的從業者能在“建筑之內”多些藝術創作,為自己專業的充實與飽滿多些可溯之源。規則不是人創造的,它天賦于人類本性之中。藝術是人的自然思考而產生的形式,不是人的后天干預而劃清的界限。
王興彬,西安美術學院設計學在讀博士,師從吳昊教授,研究方向:建筑遺產保護與文化生態環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