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冤假錯案賠償何以由納稅人買單
然而迄今為止,國家賠償實施過程中基本全額由財政支出,不見追償蹤影。追償制度在具體實施中確實存在很多障礙。如當前實行的責任人追責,基本是機關內部自行解決,往往容易“自罰三杯”了事,反正錢由國家出。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檢察院辦理自身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國家賠償案件時,執行新的日賠償標準242.3元。國家對冤假錯案受害人進行賠償是必須的,而且數額不會小。那么,這筆錢由誰來買單?
根據《國家賠償法》,國家賠償分為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行政賠償: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情形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刑事賠償: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侵犯人身權、財產權情形的,受害人也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陳滿于1994年被海口市中院認定犯故意殺人罪、放火罪,判處死緩(按慣例2年后改無期徒刑)。今年2月1日,陳滿被判無罪。而從1992年12月底被抓至今,陳滿已失去自由23年,被認為是國內已知被關押最久的冤獄犯。《國家賠償法》規定,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受害人有權取得賠償。這也是陳滿可以申請國家賠償的主要法律依據。
按照《國家賠償法》,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造成身體傷害的,除支付醫療費、護理費,也按照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最高5倍)賠償誤工費。致使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的,須支付殘疾賠償金,最高不超過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倍;對受害人扶養的無勞動能力者,應支付生活費。致使受害人死亡,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倍;對死者生前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也應支付生活費。在符合刑事賠償條件的情形中,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國家賠償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次日賠償標準的上漲,其實只是法律的“規定動作”。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每年國家統計局都會發布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兩高”再據此確立國家賠償的日賠償數額標準。
就在國家統計局發布新的職工年平均工資數據當天,備受關注的陳滿案國家賠償塵埃落定,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和陳滿就國家賠償問題達成賠償協議,向陳滿支付國家賠償金2753777.64元,其中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90萬元。275萬多元的賠償金,不僅刷新了刑事錯案的國家賠償紀錄,也將前些年坊間“國家不賠法”的戲謔拋進了歷史的垃圾桶。
國務院于2011年出臺的《國家賠償費用管理條例》規定,國家賠償費用由各級人民政府按照財政管理體制分級負擔。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一定數額的國家賠償費用,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當年需要支付的國家賠償費用超過本級年度財政預算安排的,應當按照規定及時安排資金。
用納稅人的錢為冤假錯案埋單,合理嗎?
有人認為,冤假錯案由相關部門的錯誤執法造成,這個錯誤由納稅人全額買單并不合理。對錯案中的相應責任人追究責任,讓真正犯錯誤的人或單位來埋單似乎是一個更合乎正義的安排。“冤假錯案一旦被認定,政府機關就應該追究辦案人員的責任,該罰錢的罰錢,該問責的問責。”全國人大代表、法律專家秦希燕認為,應該對《國家賠償法》和《國家賠償費用管理條例》進行修訂,完善追償的機制,細化追償標準,建立追償程序、結果公開等機制。全國政協委員施杰認為,應該建立一個罰金機制,以示對相關公務人員的懲戒和對受害人的額外補償。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如果賠償意味著責任追究,會“導致人們不敢來承擔賠償義務,一旦承擔就意味著責任追究”。刑事錯案的出現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涉及到公檢法三家的主事領導與辦案人員,很難真正確定其中的責任。北大法學院教授沈巋也在其論文中指出,在相當一部分國家賠償案件中,造成國家應予賠償的損害后果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直接從事公務的工作人員,而是涉及追責主體的領導或上級機關或其他相關部門。直接公務人員完全可能是受命而為。
事實上,《國家賠償法》也明確規定,案件中實施刑訊逼供、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的辦案人員應當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而且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過據媒體梳理,從《國家賠償法》頒布實施至今,公開報道尚未出現過在國家賠償后進行追償的案件。追償條款名存實亡。分析認為,《國家賠償法》所指向的追償需要由行政執法機關內部來執行,但既然國家財政已經對受害者給予了賠償,“息事寧人、不做惡人的機關內部文化,都會促成‘慷國家之慨而不得罪人’的心態,導致追償責任的怠于履行”。
導致這種分歧的原因,既有對冤假錯案追責、追償難進行妥協的現實考慮,也有法理上的爭議,國家賠償又稱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賠償,在性質上,到底是私法性質(民事責任)還是公法性質(行政責任)仍存有爭議。私法說認為,國家賠償責任應將國家和個人置于同等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公法說認為國家賠償責任屬于公法責任,侵權主體即便是個人,也是國家權力的代理人,與民事侵權不同。不過,即便是遵循公法說,也不可能任由國家權力的代理人錯誤地行使甚至為了個人私利而濫用公權力,這不僅對于個體是一種傷害,對于公權力的威信也是一種嚴重傷害。
(澎湃新聞網2016.5.18、搜狐網201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