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賄為何總瞄準中國游客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出境,旅客被索賄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從原本只是個別旅客被索要小費,到如今演變為大規模征收,一些中國導游甚至要求游客配合海關繳納小費。相比其他國家游客,中國人為何總是容易被索賄?面對海關人員不正當索賄,我們應如何應對?

2016年5月2日晚,來自成都的Kelvin(網名)本應登機結束在越南的5天6夜自由行飛回成都,但卻在越南芽莊機場經歷了一場索賄風波。
事情的導火索是一家三口拒付10元人民幣小費,海關人員試圖搶他們的護照未果。
“我排在他們后面,男的說不愿給小費,海關人員把他們的護照放在一邊,當看到我和他們航班號一樣,他們也不讓我過。”Kelvin說。
多名目擊者都對筆者表示,進入越南前導游就提醒他們過海關要交小費。因此,為了避免麻煩,很多人在入境越南時都付了小費。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出關時也要付小費,而且小費最低10元,給5元會被越方人員扔在地上。
Kelvin和朋友晃了一圈又回到過關處,那一家三口還在那里,海關就是不讓他們過。這名男士后來對Kelvin說,自己支付了100元人民幣小費,海關才放行。
當天在機場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愿意交小費,更令他們難以忍受的是越方人員態度很差,并且只對中國人要小費。Kelvin回憶說:“你把護照交給他們,他們什么也不看,只會翻一遍尋找是否夾帶小費,發現沒夾錢就用很差的語氣用中文說‘小費’,大家心里都窩著火。”
不滿情緒繼續發酵,最終這場索賄風波上升為肢體沖突,越方人員持電擊槍追逐中國游客。網友“大臉蘇”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5名穿制服的越南人毆打一名中國男子,其中一人重擊該男子后腦,該男子還被強行拖至小房間。
海關索賄并非只發生在越南,打開旅游信息交流網站,輸入某些國家名字時,很多帖子是講述被索賄的經歷以及如何應對索賄。來自廣州喜歡自由行的黃女士對筆者表示,旅游前一定會看攻略學習應對海關收小費,一些帖子很詳細寫明在哪個邊檢會被收取小費。
從這些帖子以及新聞報道中,筆者發現,索賄的海關人員主要來自亞洲和非洲等國家。這些國家大都法治不健全,一些國家還盛行“小費文化”。
索要小費的觀念從服務業人員蔓延至公職人員,“東南亞國家習慣給服務員小費,這可能造成海關人員認為他為你提供服務過海關,因此索要小費。”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亞問題首席研究員許利平解釋。
非洲國家同樣如此,媒體人陶短房曾去過非洲三十多國。他說,在那里過海關常遇到索賄。他為此曾經請教當地人,他們說,這并非針對中國人,而是歷史原因。在殖民時代,殖民者常用小恩小惠收買當地人做事,養成當地人“伸手要錢”的積習。“習慣性伸手”是常態,這已經形成一種文化,很多前殖民地國家都有這種文化。
公務員薪水偏低,也造成這些不發達國家海關人員習慣伸手要錢,再加上缺乏法治監管,造成惡性循環,貪欲不斷膨脹。
以此次芽莊機場索賄事件的當事國越南為例,越南人均月薪為380萬越南盾(約合1140元人民幣),而公務員最低月平均工資僅為130萬越盾。
中國人外出時的不合法行為,也為這種權力尋租留下空間。許利平舉例說,一些中國人從事與簽證無關的活動,這種不合法行為讓某些外國海關人員將中國入境者當做“獵物”。
一位前往印尼務工的中國人對筆者透露,公司在印尼有代工廠,他一年內多次前往印尼,但每次都使用旅游簽證,因為使用務工簽證會被收稅。他坦言,若被海關懷疑不給辦簽證,只要給小費就能通過。不僅是這種情況,很多從印尼違規帶燕窩的中國人只要給小費就能通過。
屢屢發生的不文明行為,更使中國人在當地海關眼中留下負面印象。中國國際經濟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車耳指出,索賄一定程度上是某些中國游客在國際上形象不好,讓人看不起,再加上他們覺得中國人有錢,因此就專門找中國游客。
中方導游誘導游客付小費的行為,對海關索賄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一點在東南亞國家最明顯。車耳多年前去巴厘島就曾有類似經歷。導游事先聲稱,過海關時將錢準備好,“我們當時以為這是當地約定俗成的事情,沒人因為這個事情抱怨”。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為了吸引中國游客,不僅降低價格,而且還紛紛實行落地簽和免簽,再加上隨著二三線城市增開赴東南亞直航包機。這促使中國人赴東南亞旅游的人數攀升,但海關索賄問題也隨之凸顯。
落地簽和免簽雖然簡化旅行手續,但卻間接為海關索賄創造條件。陶短房說,在海關辦落地簽時,某些工作人員往往借機向旅行文件不齊全的旅客索賄。
大部分赴東南亞旅游的中國人選擇跟隨旅行團,隨團游客很容易成為海關的索賄對象——他們大都乘坐包機,人數眾多便于集中征收,不少人出國旅行經驗不豐富,英文水平一般,對過關程序不熟悉。
為了出行效率,導游會提前告知團員交小費,將小費夾在護照中。如果需要一起辦理落地簽,有些導游甚至會將簽證費和小費一起收上去。導游這么做,部分原因是擔心海關延長過關時間,拖累團隊行程,無法在規定時間完成所有旅游項目。
導游的主動配合,讓一些海關人員將向中國游客索賄作為過關的必需程序,如今已發展至不僅入境被索賄,出境也被索賄,金額也由1美元發展至數十元人民幣。
“出門在外,花錢消災”,這種思維不僅來自導游方面,很多中國游客也是這么認為。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領保中心主任翟雷鳴曾痛心疾首地表示,在很多地方,見到持中國護照的就會敲詐,其實很多是自己人造成的。很多中國人傾向花錢買平安,久而久之,某些外國海關工作人員就想制造麻煩要錢。
面對海關索賄這個頑疾,很多涉事國家試圖剎住索賄風,特別是一些旅游國家,因為這種事件嚴重影響國家形象。在非洲,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舉報機制,但基本上不起作用。
在東南亞,同樣如此。2015年6月,越南政府就曾致函各港口和機場海關局,對旅客攜帶越南產的普通商品(零關稅商品)出境,海關不得要求出境人員辦理海關申報,并且嚴禁勒索旅客,違者調換工作崗位并按規定處理。雖然官方明令禁止向外國游客索取小費過關,但私下里,海關仍存在工作人員索取小費的情況。近日發生的越南芽莊海關向中國游客索賄就是一例。
談及在海外遇到索賄該如何應對,中國前駐瑞典大使陳明明脫口而出:“撥打全球領保熱線或使領館電話!中國人抵達海外最先收到的短信就是全球領保電話和當地使領館電話,一定要牢記這兩個電話。公民在海外被索賄是大事,任何人不該置之不理,即便回國后,也可撥打領事司電話反映情況。”
2014年9月,“外交部全球領保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正式啟用。“12308”熱線全年無休為海外中國公民提供24小時救助與咨詢。王毅外長在2016年兩會期間記者會上透露,2015年中國外交部和駐外使領館處理8萬多起領保案件,平均每天235起。“12308”領保熱線累計接聽十幾萬次電話,協助166個駐外使領館處理1.5萬起案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國駐東南亞外交人員對筆者說,“12308”熱線要做到每案必接待必了結,有嚴格工作流程,每個步驟處理多長時間,都會被評估。
中國駐外使領館也提供24小時領保熱線,便于更快捷解決問題。此次芽莊事件中,5月2日事發當晚,中國游客就撥打中國駐胡志明市總領事館電話尋求幫助。
當然,中國游客要“自信端正”,不和對方起沖突,同行國人要齊心。如果對方要小費,不管對方說什么,一直擺手,裝聽不懂就行了。只要不與其發生沖突,對方不敢怎么樣。
如果被強制要小費,不要沖動,注意自身安全,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西方游客并非不被索賄,而是他們遇到這種情況不但拒絕,而且還會投訴。因此,我們也要學會尋求法律和外交保護。同時,建議在場游客盡量將搜集的照片和視頻等證據發給領事館,領事館將據理力爭。 (《南方周末》201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