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邸制”為啥會成“官抵制”
“官邸制”的背后糾纏著兩大問題:高房價與反腐敗。說白了,人們之所以關注“官邸制”,看上去是在關注官員任職期間的住房問題,事實上,更多的是在關注官員的住房腐敗問題。

美國白宮是美國總統的官邸
“有9成受訪者認為我國目前實行官邸制的時機已成熟,建議抓緊相關條例的起草和制度構建,做好頂層設計,在不動產登記制等基礎制度的基礎上,抓緊建立官邸制。”這是5月16日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發布的《行政改革藍皮書》中的部分內容。由此,也再度使官邸制進入公眾視野,并引發熱議。
早在三年前,官邸制就成為一個熱點話題。當時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在“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部分中明確提出,“探索實行官邸制”。
其上下文環境是這樣的:“規范并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準多處占用住房和辦公用房,不準超標準配備辦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準違規配備公車,不準違規配備秘書,不準超規格警衛,不準超標準進行公務接待,嚴肅查處違反規定超標準享受待遇等問題。探索實行官邸制”。
由此可見,探索官邸制與改進干部作風是緊密相關的。
所謂官邸,是指國家為某些官員在擔任公職期間提供的免費或低價的住所。
官邸制并非什么新鮮事物,它既是一種中國古代制度的沿襲,也是國外成熟經驗的借鑒。早在秦漢時期,國家就開始向赴任的官員提供住房,名叫“官舍”。一些發達國家對官員也實行官邸制。按官員級別配備一定的公有用房,其性質就如同便民的公共租賃用房,居住者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一旦離任就要搬離,以供下一任繼續使用。
美國總統的白宮、英國首相的唐寧街10號、法國總統的愛麗舍宮,就是典型的官邸。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劉哲昕表示,在不同的國家,官邸制情況有所不同:美國的官邸制覆蓋范圍較小,只適用于總統、副總統、州長、副州長以及大中城市的市長,居住者一般只需每年交納象征性的1美元房租。
法國則既向部長、議員等高官,也向因異地任職、安全等原因造成沒有住房的中下級公職人員提供住房,住房標準根據職務需要與地位確定。
印度的官邸制大概最為寬泛奢侈,上至總統、總理,下至普通公務員,都可以根據《政府住房分配辦法》享受政府提供的住宅。其中,最大的官邸總統府占地近 2000畝,每年維護費用超過10億盧比。
劉哲昕進一步表示,雖然使用情況不同,但總體而言,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印度,官邸都不是私產,而是公產。“鐵打的官邸流水的官”,上臺就住,下臺就走,西方國家的官邸制是與選舉制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倘若領導職務既終身又世襲,所謂官邸制也就無從談起。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乾隆爺的紫禁城,都不是官邸,而是私產。
可見,官邸制乃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產物,是與領導職務終身制互不相容的。
今天中國談官邸制,有其特殊意義;民眾關心官邸制,也有特別的原因。
劉哲昕認為,一方面,當然因為中國已經從制度上廢除了領導職務終身制。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還在討論官邸制,就說明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官邸制”的背后糾纏著兩大問題:高房價與反腐敗。說白了,人們之所以關注“官邸制”,看上去是在關注官員任職期間的住房問題,事實上,更多的是在關注官員的住房腐敗問題。
實行官邸制,有助于解決“住房腐敗”問題,防止權力庇護下的國有資源掠奪。之前,一些官員借解決住房問題而大作文章,形成了住房腐敗;一些官員長期居住在五星級賓館或者租住豪華別墅,引起公眾的強烈不滿。
之前,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在省黨代會后主動找到媒體談“房價飆升廣州市民幸福嗎”,說年輕人要轉變觀念,從有住房變成有房住,不應該一味要買房,租房也可以,并拿自己每月花600元租房說事。然而,600元租高檔小區珠江帝景已成了一個笑柄,萬慶良“六百帝”的綽號不脛而走。若是官邸制得以實行,官員解決住房問題不再“自行其是”,那么亂象就有機會減少。
因此,解決住房問題與遏制住房腐敗是探索官邸制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
劉哲昕表示,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官員任職期間的生活保障由國家提供,卸任期間的生活保障則由資本提供(比如,到大公司擔任高管)。由于任期較短,制度完善,加之房價也不算太高,因此,官邸制在西方社會的推行相對簡單易行。
但在中國,多數官員一旦踏入仕途,往往便為官一生。這種情況下,推行官邸制時就必須多長個心眼:在任住官邸,卸任有私邸嗎?倘若為官幾十年的積蓄買個私邸還緊巴巴的,恐怕有些官員就會為自己留后路,要么想方設法將官邸“私邸化”,要么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求“私邸”。
劉哲昕提出,實事求是的生活保障需要考慮,但是關鍵還在于強有力的權力制約和監督。近兩年來,各地的“房叔”、“房嬸”、“房姐”、“房妹”如同雨后春筍般浮出水面,待到劉志軍落馬,涉案房產更是達到驚人的374套。追根究底,所有這些腐敗案無一不與權錢交易有關。面對這種情況,只有通過堅決打擊貪污腐敗犯罪,住房腐敗問題才會得到根本的遏止。政務官的官邸管理制度、公務員的住房保障制度、領導干部的住房信息公開與監察制度、異地任職的住房津貼制度,都是遏制干部住房腐敗的有力手段。探索實行官邸制,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阻力主要來自既得利益集團”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特色的官邸制,已在一些地方悄然試行,但正如報道里所說的,這種“試行”仍然有阻力,“阻力主要來自既得利益集團”而“阻力主要來自各級領導層”,所以說,推行“官邸制”須攻克“官抵制”。
計劃經濟時代,領導干部的住房是組織上分配的,而一旦住進了公房,只要工作不離開所在地,那就不僅自己住到去世,甚至于子孫還可以接著住,這種低價住公房,很有可能成為一種變相的世襲制;而其后,有了房改,或可以低價買”或可以高價賣,正因為,利益多多,所以,有些領導干部人家總是住進去就不想再搬出來,甚至于想當“老賴”,可見,“官邸制”遇上“官抵制”,也見怪不怪。
特別是高級干部,論任職,或許前年在湖北,去年在湖南,而今年在河南,明年在河北,不可能,也不應該每到一個地方就購買一套商品房,但官員也是人,他們也需要有個遮風擋雨的窩,應該說,“官邸制”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制度安排,今天,你在這里任職住進官邸,明天你調到別的地方任職去了,那就應該無條件地搬出官邸;至于說,到站退休了,你想在哪兒安家落房,那是你的自由,反正有住房公積金。
現在的問題是,官邸制,有的人住進去工作調動之后仍然賴著不走,這該怎么辦?
首先,攻克“官抵制”,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改革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做慈善事業,如今的改革,業已進入深水區,改革的阻力往往來自執政黨內部,只要公平公正,“官邸制”再難也要推行下去,這就像“反腐打老虎”一樣;其次,攻克“官抵制”,要講究戰略戰術,一者,總體上要有時間表與路線圖,二者,要宣傳輿論先行,三者,不妨劃定一個時間節點,而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四者,全過程信息公開,以便監督。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也建議加快推進官邸制的建立。“這項制度的構建在中央層面推進依然緩慢。應該看到,在中國建立中國特色官邸制的時機已經成熟,應該在反‘四風’、轉作風中抓緊這方面的條例的起草和制度構建,做好頂層設計,在不動產登記制等基礎制度的基礎上,抓緊建立官邸制,并自上而下實施。”
(《上海觀察》2016.5.16李小佳/文、《中國青年報》2016.5.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