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謊言和鬧劇成不了“孤立中國”的秘籍
菲方不遺余力地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縱有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出于各種居心全力支持“國際仲裁”,編造中國“以大欺小”的謊言,卻無法求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孤立”,反而只能凸顯菲方自己的背信棄義和無理取鬧。

中美對“仲裁案”的博弈,本質是美國單方面發起的針對中國的一波攻勢。
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即將出爐。這事實上已經突破中菲關系的范疇上升到中美關系層次。美國智庫報告顯示,美國從一開始就參與了“仲裁案”。在中美兩國的影響下,國際社會在這一問題上形成了界限模糊但是大致成型的不同陣營。
根據對“仲裁案”的不同看法,大致形成了支持美國的“國際仲裁派”、力挺中國的“自主選擇派”、不做表態的“國際沉默派”。美菲借“仲裁案”向中國發起的“攻勢”趨向何處,主要取決于這三個群體間的分化組合。中美圍繞南海問題特別是“仲裁案”的博弈,可以理解為某種爭取“朋友圈”的努力。
目前,菲律賓、日本、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越南以及歐盟都是美國“隊長”在力圖拉攏的“小伙伴”。觀察這些名單不難發現,這些國家或者組織基本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包括了其主要的傳統盟國和地區新興伙伴。在美國的影響下,這些國家和組織在“南海仲裁案”上的立場和美國或多或少保持一致。
由此可見,無論是“仲裁”問題還是近期熱炒的黃巖島問題,真正博弈的并非作為南海爭端直接當事方的中國和菲律賓,而是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直接對壘。誠如王毅外長所言,美國的介入使得“南海仲裁案”“走了調、變了味”。
少將喬良強調,事實上,從2013年菲律賓單方面提起仲裁起,美國就如影隨形。僅從公開報道看,美國白宮、國會、國務院、軍方都有政要表達過對菲律賓此舉的支持。
喬良指出:“幾乎每一個跟中國找麻煩的國家,美國都會站在這些國家的身后支持他們。中日釣魚島之爭,美國支持日本的主張;中菲黃巖島爭端,美國支持菲律賓的立場;就在南海還有一些其他國家的爭端的時候,美國也都是處于一種‘拉偏架’的角色。好像它只是作為一個老大站在其他的人后頭拉偏架而已。”
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南海幾個鄰國開始非法占領中國在南海的部分島嶼,但是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爭議始終限制在中國與聲索國之間的雙邊范疇,南海是平靜的。自從2010年美國開始實施“戰略東移”和亞太“戰略再平衡”以后,南海就變得波濤洶涌。其實,2011年,菲方還與中方共同發表聲明,承諾堅持通過談判方式解決有關爭端,并排除了包括仲裁在內的第三方解決辦法。但僅僅一年多后,2013年1月,菲律賓就背信棄義,甘心充當美國的工具,把自己的國家綁在美國的“再平衡”戰車上,占據島礁,挑起爭端,最終于2013年1月在美國的唆使下把南海爭端訴諸海牙仲裁法院仲裁庭。
美國和菲律賓的如意算盤是,假如中國應訴,就等于承認了仲裁庭對中國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有管轄權,承認第三方對南海諸島的歸屬有仲裁權。他們設計的陷阱是,中國在官司中無論輸贏,都必須以主權為代價。庭審之后,美國可以利用菲律賓和國際仲裁庭的裁決結果,煽動南海的其他聲索國跟進,落井下石。甚至日本也會蠢蠢欲動,借口東海油氣資源爭端提出仲裁要求,使中國雪上加霜。如果中國拒絕應訴,美國就可以動員國際輿論指責中國違反國際法,以此讓中國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目的是孤立和抹黑中國。
“今年報告中南海如此突出,背后是美國戰略界人士與中方在認識上的錯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在中國人看來,經略南海為的是守住祖業,而美國人認定的是,南海是檢驗中國服不服從美國領導的標尺,美國在南海也要守,守的是“老大的地位”。
在媒體針對五角大樓“中國軍力報告”的反應中,“臺灣”是除“南海”外另一個關鍵詞,尤其島內媒體反應更大,原因是一句從2008年版“中國軍力報告”起一直沒出現的表述在2016年版“復出”——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
臺灣《聯合報》說,五角大樓每年都要向國會提交中國軍力報告,每年也必說“反對臺海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但報告上次提及“不支持臺獨”還是在2007年,當時陳水扁正力推“入聯公投”等舉動,被美國認為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今年報告出臺于蔡英文就職前夕,明確表示“不支持臺獨”明顯是沖著蔡英文“政府”來的。依照往年慣例,美國國防部在年初就完成報告,送交國會前會經過白宮、國務院等單位審閱,確定報告的觀點和文字符合美國各部分一致政策后,才擇機公布,因此報告內容是整個美國政府的立場,等于給了蔡英文不可跨越的紅線和緊箍咒。
在中國學界,人們對此有另一番解讀。金燦榮說,五角大樓“中國軍力報告”最初依美國《200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規定而誕生,此后每年五角大樓都需向國會提交。從最初的二三十頁,到幾年前90多頁,再到今年145頁正文,“中國軍力報告”越來越厚,反映美國對中國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今年的版本除了南海和臺灣,網絡、太空等美國戰略界關心的熱點統統寫進了報告。一方面,出臺這報告可以滿足這些人為美國“樹敵”的需求,就像當年冷戰時出臺“蘇聯軍力報告”。
有理不在先告狀,公道自在人心。近40個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發聲支持中方立場,是對國際公義的信仰和伸張,也是對菲律賓歪曲《公約》,欲借南海仲裁案混淆視聽、孤立中國、謀取私利之舉的有力回應。
其一,不論菲律賓如何巧立名目和包裝訴求,南海爭議的實質是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問題。而領土應由一般國際法調整,不屬《公約》調整范圍。2006年,中國根據《公約》第298條作出的排除性聲明,將涉及海域劃界、歷史性海灣或所有權、軍事和執法行動等方面的爭端排除在公約強制爭端解決程序之外。
其二,菲律賓單方面提起仲裁,違反談判解決爭議的協議,背離了“約定必須遵守”這一國際法基本規則。中菲在若干雙邊文件中已就通過雙邊談判解決南海有關爭議達成協議。中菲均簽署的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4條也明確規定,各方承諾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他們的領土和管轄權爭議。
其三,菲律賓為達目的不惜謊話連篇。按照與中方達成的共識,菲律賓本應與中方積極協商解決南海爭議和管控海上形勢。然而,菲律賓一方面拒絕與中方按照雙方既有共識妥處爭議,另一方面卻對外聲稱已經窮盡了雙邊手段;一方面聲稱其仲裁訴求不涉及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問題,另一方面卻緊緊圍繞中國的主權和海洋管轄權做文章。
其四,應菲律賓請求成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不顧中菲已選擇通過談判協商方式解決爭端的事實,不顧中方根據《公約》做出排除性聲明,違反公約規定,強行審理和行使管轄,屬隨意擴權和濫權。仲裁庭的做法不僅加劇了中菲之間的矛盾,而且影響國際和地區海洋秩序的穩定,背離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宗旨,損害公約的完整性和權威性。
倚仗域外大國出謀劃策、撐腰壯膽,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在南海問題上充當“急先鋒”,自認為找到了強大的國際支持和“以小搏大”的全套秘籍。然而,域外大國的噪聲再大,也左右不了國際社會的主流聲音;“仲裁”鬧劇編排得再巧妙,也掩蓋不了菲律賓非法侵占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的真相,更改變不了南海諸島自古以來歸屬中國的事實。
(《環球時報》2016.5.18、《光明日報》2016.5.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