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橋陵”“泰陵”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西安文理學院 鄭明輝 李小康 王 程
蒲富地區唐陵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①
——以唐“橋陵”“泰陵”為例
西安文理學院 鄭明輝 李小康 王 程
本文以蒲城、富平唐陵中最有代表意義的唐睿宗李旦橋陵和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為研究對象,對唐代帝陵文化展開探討,就陵區目前存在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對策,提出了一套合理可行的開發保護方案。
唐橋陵 唐泰陵 保護與開發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在這289年里,李唐王朝起起伏伏,期間的21位皇帝除昭宗李曄、哀帝李柷分別葬于河南澠池與山東菏澤外,前19位皆葬于陜西省關中地區,俗稱“關中十八陵”(乾陵葬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自西向東分別是: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乾陵、僖宗李儇靖陵、肅宗李亨建陵、太宗李世民昭陵、宣宗李忱貞陵、德宗李適崇陵、敬宗李湛莊陵、武宗李炎端陵、高祖李淵獻陵、懿宗李漼簡陵、代宗李豫元陵、文宗李?章陵、中宗李顯定陵、順宗李誦豐陵、睿宗李旦橋陵、憲宗李純景陵、穆宗李恒光陵和玄宗李隆基泰陵。
“關中十八陵”分布在渭河以北,涇河兩岸,自西向東的成一斜線展開,東西達100多公里,覆蓋陜西省乾縣、禮泉、咸陽、涇陽、三原、富平、蒲城七縣。具體地分布在108°13′E至109°39′E,34°34′N至35°03′N的范圍之內。若是以長安城為中心,東北連泰陵,西北連乾陵,可形成一個102°的扇面[1]。
2.1 唐睿宗李旦橋陵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也是女皇武則天的第四子,是唐中宗李顯同父同母的胞弟,開元四年夏六月甲子(716年7月13日),崩于百福殿,時年五十五。冬十月庚午(716年11月16日)葬于今陜西省蒲城縣北15公里的橋陵鎮豐山,即橋陵。具體是109°28′E,35°59′N,海拔734米。橋陵司馬院近似正方形,邊長約2800米,神墻因山勢在東、北兩個方向上略有彎曲。和一般的依山為陵一樣,北司馬門因地勢偏移,其余三門基本正對玄宮。四司馬門外各有二石獅,其中南、北、西三門外石獅均為左牡右牝。牡獅卷發、合口,牝獅披發、張口。東門外石獅與其他三門牡牝位置相反,并轉首對視。南司馬門前神道由南向北有石柱、獬豸(一說麒麟)、鴕鳥各一對、仗馬五對、石人十對。現今四門外石獅四對(其二殘),南司馬門神道石柱一對(東者殘,已修復)、獬豸一對、鴕鳥一對、仗馬五對(東者其一殘)、石人東六西八,獻殿前立有清陜西巡撫畢沅隸書“唐睿宗橋陵”碑。神道南有乳臺二,再南有鵲臺。鵲臺處是第一道門闕,乳臺處是第二道門闕,闕樓處是第三道門闕。北司馬門外亦有仗馬三對,除一馬束尾外其余與神道仗馬相同,二殘。下宮在橋陵西南,距陵4里,今橋陵鎮梁家巷村北。《唐會要》卷二十一載,橋陵陪葬墓七座,然而今天考古研究得出結論明確的有12座。分別是“唐讓皇帝”惠陵、昭成皇后墓、肅明皇后墓、王賢妃墓、惠莊太子墓、惠文太子墓、惠宣太子墓、金仙公主墓、涼國公主墓、代國公主墓、 鄎國公主墓、李思訓墓。
橋陵墓道水平長70米,寬3.78米。墓道中以排列整齊有序的青石條鎮封,石面有《千字文》編號,推算其全部封口的石條需3900塊。石條以鐵栓板套接,熔鉛灌縫,堅固異常[2]。
橋陵石刻體積巨大,雕刻精美,內涵豐富,結構嚴謹,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鑒賞價值,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稱。其中以四門外石獅為最,手撫有肌腱質感。1980年,扶正橋陵石刻時,在一御馬底座上發現刻有“富平”二字;現存東側麒麟底座上還刻有“富平田氏”的字樣。據此或以為橋陵石刻之石料,取材于陜西富平境內的將軍山和萬魁山;并從當地人“潑水結冰,旱船運石”的傳說和橋陵陵園附近曾發現許多細碎的石屑判斷,橋陵石刻是在石料產地先將石料做成毛坯,冬季潑水結冰,用旱船運到陵地后再精雕細琢,以免刻成后在搬運過程中受到損傷[3]。
2.2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寶應元年四月甲寅(762年5月2日)[4]崩于神龍殿,時年七十八。廣德元年三月辛酉(763年5月4日)葬于今陜西省蒲城縣東北17.5公里洛濱鎮金粟山,即泰陵,具體是109°39′E,35°02′N,海拔852米,是陜西唐陵中最東邊的一座。陵內封地達37.5公里,為諸陵中最大者。與橋陵一致,有四門,門外石獅形制同橋陵,但個體變小。南司馬門內獻殿前立有清畢沅隸書“唐玄宗泰陵”碑。南司馬門前神道由南向北有石柱、翼馬、鴕鳥各一對、仗馬五對、石人十對、石“番酋立像”一對,北司馬門外有仗馬六。
現今四門外石獅七(西門右缺),南門神道石柱一(殘)、翼馬二、鴕鳥二(殘)、仗馬七(其二殘)、控馬者一(殘)、石人十八(其十三殘)、“番酋立像”一(殘),北司馬門外仗馬五(其四殘)、控馬者一(殘)。下宮去陵2.5公里,調查在敬母村南。東南方向有陪葬墓高力士墓一座,在泰陵東南,位于山西村。《舊唐書》卷一三四,《宦官高力士傳》載:“寶應元年,高力士卒,代宗以其老病,保護先朝,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泰陵陪葬墓見于文獻者,僅此一座。
橋陵是唐代歷史最輝煌的時期——開元年間建造的,作為安史之亂前夕的一座帝陵,它與安史之亂后的第一座帝陵——泰陵形成了對比。觀兩座帝陵,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國力的衰退,政局的不穩。“關中十八陵”從定陵開始無一不被乾陵所影響,其基本規制不變,自橋陵開始門獅有了牡牝之分,并在泰陵中繼承下來,有了文武官的對稱。此后的石刻較小,對稱明顯起來。毫無疑問,安史之亂是唐代陵墓的一個分水嶺,中晚唐的唐代陵墓中的壁畫較盛唐時的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大為下降。
3.1 橋陵、泰陵石刻保護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簡單方案
橋陵石刻被譽為“甲天下”,然而對石刻文物的保護卻不盡如人意,一千多年的風吹日曬,石刻已經出現裂紋,有的甚至整體脫落,加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使得優秀文化遺產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石質文物特別是露天石質文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風化,可能會剝蝕脫落,開裂崩塌。
文物保護的形勢十分嚴峻,查閱相關資料,建議如下:(1)經常性的清除石刻上的塵埃、油煙、霉菌、污物、溶鹽。(2)對于表面比較完整,比較好的大塊石刻出現斷裂裂痕時,先清除污垢,然后可以使用強度好、黏著力強、穩定性好的環氧樹脂來粘合。(3)石刻應注意防風化加固,石料屬多孔結構,內含水分,在冬季冷凍時體積膨脹,易于造成開裂,表面粒化,剝落粉末,使石刻受到嚴重的風化破壞。根據經驗,利用聚甲基乙氧基硅氧烷做石質文物的抗風化防水劑效果較好。對于已經斷裂的石刻,亦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進行保護,多使用灌漿加固。
3.2 橋陵陪葬墓惠陵墓壁畫存在的問題
由于周邊環境的不斷惡化和人為破壞,對唐橋陵最大的陪葬墓惠陵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陵墓的墓道口到地宮的狹長甬道內布滿精美的壁畫。我國壁畫的保護原則為原址保護,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陵墓壁畫多采用揭取遷移并復原的方法進行保護。在對惠陵地宮進行考察時,發現了種種問題。(1)滋生藻菌。墓室與室外的溫度、濕度差別很大,地下陰暗環境與空氣的結合易造成藻菌的滋生,大量藻菌的滋生將破化墓室壁畫,應當予以重視。(2)地仗層土質酥松。墓室的陰暗潮濕環境和黃土本身的松散特征使得墓室墻壁的表層有了脫落現象。地上雨水沖刷,排水不便,滲入墓室將引起墓室坍塌的危險。(3)墓室壁畫風化及人為破壞嚴重。墓室壁畫與空氣接觸造成部分壁畫褪色,有些地方已經消失。未保護前的惠陵曾遭到人為破壞,大量墓壁畫被刻字等。建議組織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修復和保護。
2014年6月唐惠陵保護工程正式開始實施,由于惠陵所在地的原因,土壤環境,氣候水文條件將為以后蒲富兩地的帝陵開發提供寶貴的壁畫保護經驗。
3.3 陵區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消耗速度也明顯加快,地區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是對豐山、堯山等傳統陵區內陵山的不斷破壞。大量水泥廠和碎石場的建立,更是對唐帝陵造成直接威脅。
對帝陵群陵區周邊環境的保護措施,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文物核心保護區域,嚴格禁止在核心區域內進行非文物保護性的施工,并對私自進入文物保護區內進行陵區樹木的盜采、石刻文物的盜運等非法的個人和企業進行依法追究,嚴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依此在核心保護區域外設置景區環境保護區域,禁止開山采石、使用炸藥或者雷管對山體進行破壞,以及其他可以對帝陵地宮造成重要安全影響的其他措施。
當地政府已經多次對景區附近的工業企業提出建議和要求,要求其改變現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生產方式,并關閉大量的不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小型采石廠和水泥廠。但是通過實地走訪和長時期的觀察,位于橋陵、泰陵附近的村鎮仍然有個別作坊在從事生產活動。
借鑒河南鞏義宋陵開發和北京“明十三陵”開發模式,根據唐陵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保護與開發方案。
4.1 保護優先原則
橋陵、泰陵作為國家和陜西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促進蒲城、富平兩縣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必須恪守文物保護優先原則,嚴防由于過度開發造成的文物損壞和文物資源浪費。
4.2 統籌協調原則
橋陵、泰陵景區由于陵區保護區涉及多個鄉鎮,各鄉鎮重視程度不同,導致橋陵的開發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變化。應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協調,對景區附近的例如停車場、酒店等配套設施進行修建或擴建,對通往景區的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修繕,提高橋陵景區的旅游環境承載力。
4.3 整合開發原則
蒲城、富平兩縣擁有豐富的唐代遺存資源,例如境內的中宗李顯定陵、玄宗李隆基泰陵、憲宗李純景陵、穆宗李恒光陵。對這些唐帝陵進行整合性開發,其在影響力和吸引客流能力方面將得到提升,可以進一步提高蒲城、富平兩縣對于游客的留客能力,促進以文化產業為核心,其他現代服務業為輔助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和繁榮。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陜西在該經濟帶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發展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符合國家關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基本政策,并且可以為陜西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新的經濟引擎。唐代文化不僅在陜西、中國甚至世界上都擁有重要的影響力,而且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具有積極作用。
[1] 王雙懷.關中唐陵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J].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1(1).
[2] 王世和,樓宇棟.唐橋陵勘察記[J].考古與文物,1980 (4).
[3] 劉向陽.唐代帝王陵墓[M].三秦出版社,2006.
[4] 劉昫,等.舊唐書·本紀第九[M].原文記載有誤,應為寶應元年四月甲寅.
F590
:A
:2096-0298(2016)03(c)-140-03
本項目受西安文理學院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金資助(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