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豫娟/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
一起突然變更飼料引發的獺兔魏氏梭菌病
曾豫娟/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近期本地區一獺兔養殖場,兔群發生了嚴重腹瀉,我們對該場進行了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診斷,確定為一起突然變更飼料引起的獺兔魏氏梭菌病,經過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病情得到控制,兔群轉入正常。
該養殖場本次發病兔數量多范圍大,其中斷奶兔、青年兔感染居多,發病兔大部分死亡。該場技術員給予了一些止瀉藥物進行治療,效果不明顯,發病和死亡數量繼續增加。通過詢問了解到該場接種過兔瘟、兔巴氏桿菌苗,進行了球蟲病預防,沒接種過兔魏氏梭菌苗。兔場環境衛生、飼養管理一般、兔群密度大,潮濕。飼料主要有草粉、豆粕、玉米、麻餅及鈣、磷等微量元素組成。通過多方面調查和分析評估,同時采取了病兔的病變組織進行實驗室檢驗,確定為一起突然變更飼料引起的獺兔魏氏梭菌病,并進行了相應的防治。
該場斷奶兔、青年兔和個別成年兔陸續發生急劇水樣腹瀉,尤其斷奶兔居多,患病兔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廢絕,被毛臟亂,糞便最初變形、稀軟,很快變成水樣,惡臭,有的呈膠凍樣或帶血、顏色黑褐色,肛門周圍、尾部和后肢被稀糞污染,最后脫水,消瘦衰竭而死亡。病程多為1~5 d,個別病兔1周以上。
對患病死兔進行剖檢,尸體極度消瘦,脫水嚴重,打開腹腔有很重得腥臭氣味,胃內積食多,有氣體,胃壁變薄,底部黏膜嚴重脫落,有許多大小不一出血或黑色的潰瘍斑,也有胃破裂的病例。小腸、盲腸和結腸腫大內都有氣體和黑褐色惡臭稀糞,腸黏膜有出血斑,腸壁松弛變薄呈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充血,肝、脾、腎質脆、變性或瘀血,心血管怒張,膀胱多充盈尿液。
取病死兔的空腸、盲腸、回腸內容物或糞便直接涂片;取病變組織肝臟、心血涂片,同時進行了革蘭氏染色,鏡檢后發現許多菌端鈍圓的沒有芽孢的革蘭氏陽性大桿菌,有的有莢膜。
通過以上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實驗室檢驗確診兔群發生魏氏梭菌病。經過對兔場飼養管理、環境衛生、飼料配比、免疫接種、防治用藥等方面查找原因,發現該場技術人員覺得兔群營養狀況不佳,膘情差,在飼料配方中加大了豆粕的比例,減少了草的用量,變更飼料又沒逐漸過度,突然改變飼料成分,加大精料用量,減少粗纖維,是誘發兔群魏氏梭菌病的主要原因。魏氏梭菌屬正常腸道菌群,一般不會發病,當飼養管理不善,應激因素刺激、突然變更飼料、飼喂過高的蛋白質和谷物飼料時可誘發本病。
1.平時預防。本病主要防治措施是平時加強兔群的飼養管理和防疫衛生工作,科學合理搭配飼料,避免高精料日糧,使日糧粗纖維比例不低于12%。減少各種應激反應,搞好免疫接種。
2.發病時預防。
(1)對發病的兔子立即隔離或淘汰,兔舍、籠具、用具用噴燈或3%熱堿水消毒,死兔及污物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
(2)按照獺兔營養標準合理配比飼料,減少豆粕用量,保持飼料中足夠的粗纖維比例。
(3)兔群免疫接種A型魏氏梭菌氫氧化鋁滅活菌苗,每只皮下注射2 ml,免疫期6個月,可有效預防本病。
(4)發病初期可用抗血清治療,有一定效果。藥物治療對魏氏梭菌病效果一般,對癥狀較輕的可給予抗菌、補液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