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西
(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 050000)
無人機的應用與發展
李華西
(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 050000)
無人機即無人駕駛飛機,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裝置操控的不載人飛機。它的研制成功將成為未來陸、海、空戰中的重要角色,對未來的軍事斗爭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在實戰中的作用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無人機將取代有人駕駛飛機并在未來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廣泛用于空中偵察、監視、通信、反潛、電子干擾等,在現代及未來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分析了無人機的應用與發展。
無人機;應用;發展
自動化無人機是一個重大的科技進步。遙控站人員在地面、艦艇上或母機可以實現對其進行跟蹤、定位、遙控、遙測和數字傳輸目的,其擁有眾多有人駕駛飛機不具備的優點。無人機擁有輕巧靈便、機動性能好、造價低、對作戰環境要求低、飛行時間長和便于隱蔽的特點;尤其是在執行危險性大的任務時,因其無人駕駛,可以避免人員傷亡,因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如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研制的MD2R5靶機,用于地面防空和空中格斗武器的試驗與訓練。無人機還可用于偵察監視機,傳達很遠的距離。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實踐,無人機的技術在不斷提高并且安裝高新設備,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無人機還可用來吸引敵方的火力或系統,進而將其破壞或摧毀。協同其他電子設備進行誘騙偵察也是其重要功能。如在1973年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使用小型無人機引誘敵方的雷達首先截獲到這些假目標,導致這些錯誤的情報被傳遞到敵方系統來掩護自己。
無人機干擾通信系統,使其信息中斷。干擾雷達并且對通信系統也予以干擾,使敵方無法得到所需要的情報信息。英國研制的“君主”系統,就是攜帶雷達干擾設備和通信干擾設備,執行任務的系統。無人機可作為一種空中運載工具,攜帶多種武器,對目標進行攻擊摧毀;正如美國的“勇敢者”就屬于反雷達無人機。美國的“先鋒”式無人機具有信息中繼作用。無人機還可以監察安全狀況和救災應用,如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發生地震災情,通過無人機連夜趕赴盈江實施無人飛機航拍任務。3月11日上午,第一架無人飛機在盈江順利起飛,對災區全境進行了航空攝影,成功獲取到盈江災區首批震后航空影像。之后第二次起飛,成功獲得新一批重要數據并及時傳達。
無人機的發展前景廣闊,各國正在加快步伐,將無人機武裝化來更好適應戰爭需求。運用在軍事領域的無人機是研究的新生事物,擁有較少的實戰經驗和不完善的各項技術,且其局限僅能應用于高空電子及照相偵察等。無人機在空襲行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由于自身隱身技術的局限性,使其在作戰中很容易暴露出來又是令人深省的。
2.1 良好的隱身性能
無人機應用越廣泛,對抗無人機的手段也將越多,無人機的生存將受到更加嚴重的威脅,所以必須對其隱身性能進行進一步研究加強,來增強其生存能力。為應對現代防空火力的威脅,在無人機的研制上都充分利用了先進的隱形技術。在未來戰爭中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必須快解決無人機隱身技術問題。因此,各個國家都高度重視無人駕駛飛機的隱身性能的發展。早在1998年,美國就強調了無人駕駛飛機的隱身性能。然而無人機隱身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還需要不斷研制和完善無人駕駛飛機的隱身性能,包括對無人機的隱身材料和機型的選擇。
2.2 科學的攻擊性
與有人作戰飛機相比,無人作戰飛機的機動性和更靈活更強,要想其的適用范圍廣泛,則必須提高無人機的自主性。在未來戰場,無人機和戰斗機的結合,構成了一種全新的武器系統——無人駕駛戰斗機,成為一種對地面雷達極具威脅的新式武器。隨著科技日益進步,這種航空武器采取“自殺”的方式,與敵方雷達同歸于盡,這種方式還不夠先進科學。科學的攻擊性是無人機發展的更高目標,需要各國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實現。
2.3 輕巧靈活,存活時間長
微型武器具有重量輕、體積小、不易被發現等特點,因此收到世界各國追捧。無人駕駛飛機在戰場上具有較為特殊的使命,在微型化方面具有更強勁的發展前景。據軍事科學家們透露,一種僅有一美元紙鈔大小的遙控戰斗機已經問世,它執行任務時不用擔心敵方雷達系統,適合全天候全時程作戰。針對無人機執行任務的效率較低,留空時間短并且不能對目標進行長時間監視,則必須提高其生存能力。尤其在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各國將進一步研究無人機的生存能力和微型系統。
隨著各國對無人機發展的日益重視,并加大力度研究發展,使無人機的發展的步伐逐漸加速。無人機除了應用于戰爭,還應用于城市與鄉村,如無人機在提升偏遠地區的運輸能力以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無人機也在解決龜速物流以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非同凡響的作用。無人機將代替繁重的體力勞動,而采用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作用于人們的生活中。無人機將應用在更廣闊的領域。但是無人機主用要在未來戰場上,很多國家都在研究發展無人機。近年來,各國均表現出對發展無人機的熱情,并加大力度投入無人機的研制,無人機將成為信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利器。
[1]陳黎.航空科學技術.2013(2).
[2]季宏.艦船電子對抗.2002(1).
[3]呂明哲.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33).
[4]呂正學,蔡群.國防科技.2007(4).
[5]任明永.科學24小時.2003(5).
E926.3
A
1004-7344(2016)29-0258-01
2016-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