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雨彤
(成都樹德中學 610031)
拔罐的治療原理與臨床應用
鐘雨彤
(成都樹德中學 610031)
拔罐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俗稱“火罐氣”、“吸筒療法”、“角法”,拔罐最早應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療中,在醫學理念的革新下,拔罐療法開始在內科、婦科、兒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了常用的針灸療法,有著操作簡單、副作用小、成本低廉的優勢。本文主要就拔罐的治療原理與臨床應用進行分析。
拔罐;治療原理;臨床應用
拔罐法又叫"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助熱力排去其中空氣產生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造成淤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利用此療法治療瘡瘍膿腫產生的膿血,后來又廣泛應用于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F在拔罐法不斷發展改進,進一步擴大了治療范圍,成為針灸療法中的一種療法。拔罐法雖然操作簡單,副作用小,但大都作為保健或輔助療法,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較好地運用中醫的傳統思維來進行拔罐治療。
拔罐法是通過刺激皮膚,達到調整患者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目的的一種非藥物外治療法。但目前為止,拔罐法無論使用哪種杯罐,其作用途徑都是借助熱力排去其中空氣產生的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吸邪外出。從歷代書籍的記載來看,在宋代以前,拔罐法主要應用于癰腫瘡毒的治療,早在唐代,就有竹罐治療疾病的記錄。在宋代以后,拔罐法的治療對象從外科擴展至內科疾病。清代醫者吳謙在《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明確記錄了利用拔罐法、針刺法和中藥療法相結合治療癰疽陰癥的方式。近些年來,拔罐療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已經普遍應用在外科、內科、兒科、婦科、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療上。除了傳統的獸角、陶罐和竹罐以外,還出現了橡皮罐、穴位吸引器、玻璃罐、塑料罐等等。其治療疾病的原理特點如下:
(1)發汗解表。各個關節通過吸拔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擴張,達到祛風除濕散寒解表的功效,從而使關節通利,發汗解表,鎮痛祛痹,即中醫所說的“風寒邪氣隨氣出”。
(2)調節臟腑,陰陽平衡。中醫理論認為“陰陽失衡,百病叢生”。通過拔罐對人體神經系統進行的安全無毒副作用的良性刺激,使大腦趨于平衡,從而加強大腦皮質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和管制作用,使局部皮膚所對應的內臟及組織代謝旺盛,從而促進病灶部位新陳代謝的增強,促進身體恢復正常,達到身體的康復。
(3)吸毒排膿,消腫止痛。拔罐可以使毒邪排出,氣血通暢,瘀阻消散,吸毒排膿,促進瘡口愈合。拔罐把有害物質排出體外,驅除體內病邪,增強體內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4)扶正固本,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拔罐可以吸拔出體內的風、寒、火、毒等邪氣,邪去則正安。從而提高身體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2.1 閃罐法
閃罐法多用于火罐,是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該法對皮膚的吸拔力量較弱且時間短,所以不容易把體內深處的病邪排出。但此法可以對體表有不間斷的溫熱刺激,可以邊開腠理,邊吸拔邪氣。故多用于治療體表病癥。再者,閃罐法可以反復的吸拔,對皮膚表面造成具有一定頻率的物理刺激,所以常用于治療皮膚經氣不足造成的皮膚感覺障礙,以及各種經絡之病。但采用閃罐法需要注意的是,天氣寒冷有風或者室內有冷氣的情況下不能選用。因為反復刺激皮膚使腠理一直處于開泄狀態,這是風寒之氣容易進入體內,反而加重了體內的風寒之邪,使之適得其反。在臨床應用上,很多醫者不管患者是何種疾病都采用這種療法,需要醫者進行反思和修正。
2.2 拔罐發泡法
拔罐發泡法在當前人們不完全了解中醫作用機理的狀態下,采用的比較少。但是如果此法使用得當,可以治療很多疑難雜癥,其治病機理是:拔罐發泡法作用時間長,一般在15~60min,多用于陳疾之痼。發泡就是拔出水泡,有時拔出的水泡還帶有血水,按照中醫的傳統思維來理解這個水泡就是體內的“痰濁”、“水濕”或者“水瘀互結”之邪氣。再者,拔出氣泡后,不管放水與否,對皮膚穴位都有一段長時間持續穩定的刺激,從而使陳疾之病得到好轉或治愈。綜上所述,拔罐起泡法最適合治療慢性痰濕或久病痰瘀之疾。采用此種方法治療疾病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雖有水濕之疾但身體虛弱,或痰濕較重但皮膚薄弱,不宜采用此種療法。因為此法在拔除痰濕的同時,身體正氣也隨之而泄。
2.3 留罐法與刺絡拔罐法
這兩種拔罐法被目前大多數醫生所采用。中醫傳統思維認為,留罐拔罐后,一般留置5~15min。罐斑顏色的深淺,表示病邪的嚴重程度,顏色越深,病越重。很多患者也有這樣的體會,第一次拔罐的罐斑顏色黑紫,隨著病情的好轉,罐斑的顏色也越來越淺,即使增加拔罐的時間,罐斑的顏色也不再加深,趨于皮膚的正常顏色。病情好轉。但也有這種情況,患者的皮膚顏色接近正常,但病情不見好轉,主要原因是:病人體內的病邪之毒不能單靠拔罐吸拔就能排除,需要其他手段輔助治療;再就是病人體內邪氣排出正氣不足。單靠留罐不能完全治愈,需要加刺絡拔罐等來達到病情的痊愈。
通過對拔罐的傳統中醫思維于臨床應用的分析,看似簡單的拔罐,不同的地拔罐方法具有不同的應用價值;而對于不同的病癥,我們在中醫傳統思維的地指引下,應該選最為恰當的拔罐療法,以達到罐盡所用,以盡其責的作用。
[1]萬學文,薛均來,劉明暉,趙赫,趙麗紅,曲慶陽.針刀結合拔罐治療頸椎?。L寒阻絡證)3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8).
[2]譚周純,洪文.龍氏治脊療法結合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6(13).
[3]張文培.刺絡拔罐、針刺結合金黃膏外敷治療下肢丹毒36例[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5(05).
[4]高嫚凌,孫艷,徐艷紅.刺絡拔罐治療急性期下肢丹毒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01).
[5]趙博華.梅花針刺絡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3(05).
R244.4
A
1004-7344(2016)29-0332-01
201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