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2016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這位英國文豪留下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化意義,也給許多人提供了飯碗。“莎士比亞經濟學”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被遺忘,反而越來越火。
“莎士比亞之鄉”的賺錢法門
1786年4月,美國開國先驅托馬斯·杰斐遜和約翰·亞當斯到英國參加外事活動,特意抽出時間拜訪了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那是“莎士比亞粉”的圣地。
他們參觀了莎士比亞出生的房子,盡管歷久已顯破敗,但別有滋味。他們還試著找到莎士比亞逝世的房子——新宮,卻發現30年前就已被房主拆除了,而背后的原因正是房主不堪絡繹不絕的訪客和朝圣者的騷擾。
亞當斯在日記中寫道,他發現莎士比亞親手栽下的桑樹已被砍倒,但被“精心保管,以備出售”。亞當斯舍不得花錢,就從莎士比亞坐過的椅子上偷偷割下了一小塊,留作紀念。
這一幕發生在230年前,當時距離莎士比亞去世已有170年。那時的人們就已熟諳用與這位大文豪有關的衍生品賺錢的法門。如今,進入斯特拉特福的游客想要管住自己的錢包似乎更加困難。參觀5棟與莎士比亞相關的建筑,家庭套票要69.5英鎊(約合人民幣652元)。而這座小城也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大本營,想要進入劇院體會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戲劇,普通座位要價67.5英鎊(約合人民幣633元),那些前排的“尊貴座位”票價更高。美國《每日野獸》稱,背靠莎士比亞這棵大樹,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年營業額高達62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8億元)。
從“奧塞羅的小酒館”到“第十二夜旅館”,大量的當地小店依靠莎士比亞賺得盆滿缽滿。雖然新宮仍然沒有復建,但“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已決定花費5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4690萬元),將其變為大型的“遺址觀光地”。
2014年,莎士比亞故居所在地區接待了994萬名游客,旅游業給當地經濟作出的貢獻高達6.3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59.6億元),并且提供了超過一萬個就業崗位。“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的阿里桑·庫勒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2014年正值莎翁誕辰450年紀念,而2016年,莎士比亞的游客號召力很可能再創新高。
莎翁不僅為斯特拉特福帶來了財富,還為其他地方帶去福祉。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用巨型戶外屏幕和醒目的招貼畫吸引著來到倫敦的觀光客。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成立于1996年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每年的稅前利潤高達15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407萬元)。
丹麥赫爾辛基也在用“哈姆雷特的故鄉”頭銜吸引游客。在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的重要年份,只要是能與他或他的作品建立聯系的地方,總能獲得不菲的經濟收入。
被莎翁拯救的地方經濟
這些將莎士比亞當作搖錢樹的行為也許部分出于對這位大文豪的崇敬,但其中的商業意圖也是無法掩蓋的。BBC的廣播紀錄頻道最近就探討了用莎翁賺錢的問題。
早在1769年,著名英國演員大衛·加里克發起了以紀念莎士比亞誕辰為由的3天慶祝活動,讓承辦的旅館狠狠地賺了一筆。他還舉辦了最早的幾屆莎士比亞節,讓斯特拉福特成為神圣之地,并且砍下傳說中莎士比亞葬身其下的大橡樹的枝椏,作為紀念品向游客出售。雖然加里克的莎士比亞節是短期的,但受他啟發的當地人一年中9個月都在舉辦莎士比亞節,可以說莎翁是當地最大的“雇主”。
到了上世紀50年代,斯特拉福特的工業全面凋敝,以莎士比亞命名的劇院再次拯救了整座小城。
更加有趣的案例在印度。19世紀,莎士比亞的作品被英國人帶到印度,當時作為對殖民地文化控制的一部分。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印度的學校采用了英國的教育系統,其中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十四行詩占了很重的比例。而莎翁的戲劇很快被印度人接受,并且出現了多個語言的譯本。19世紀八九十年代,孟買的帕西劇院社區將不需要支付版權費的莎士比亞戲劇人物和情節,改編成更加有商業價值的形式,公開演出。隨著電影科技的發展,這些杜撰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被拍成電影,最終促成了寶萊塢的誕生。
直到現在,莎士比亞的故事在印度電影界依舊熱度不減。和主流的好萊塢電影改編莎士比亞時追求文化和藝術底蘊不同,寶萊塢制作莎士比亞戲劇電影是因為它是票房的可靠保證。
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莎士比亞的作品是歷史上被改編為影視劇次數最多的,至今為止已有420部影片和電視劇從莎翁戲中幻化而來。比如當年創造了票房奇跡的動畫片《獅子王》和音樂劇電影《西區故事》,其內核正是《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美國《時代》雜志稱,這些電影創造的收益令人驚嘆,比如《西區故事》,當年獲得了437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但據票房統計網站Box Office Mojo核算稱,這部電影至今為止的全部收益高達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5億元)。
莎翁作品的經濟價值難以估算
有人打著莎士比亞的旗號,希望在出版界撈金。英國劇院經理緹娜·帕克爾2001年曾與人合著了一本成功學書籍《權力的游戲:莎士比亞的領導力和管理學經驗》,這本書和眾多類似的出版物一樣,從莎士比亞的著作中尋找蛛絲馬跡,論證自己的結論。書中贊揚了亨利五世獨特的領導風格,并將麥克白作為想要獲得權力卻缺乏遠見的CEO代表。
帕克爾并不后悔讓著名戲劇作品染上銅臭,她甚至表示,當她給那些攻讀MBA的企業家推薦這本書后,很多人對莎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成為莎士比亞劇院的長期資助者。“藝術不能只存在于象牙塔中。”她告訴BBC。
54歲的理查德·奧利弗是英國著名莎翁劇演員勞倫斯·奧利弗的兒子。他如今經營著一家戰略咨詢公司,而莎士比亞的戲劇是他傳授領導技能和商業實踐的絕佳案例。他對BBC表示:“莎士比亞是了不起的道德導師。歷史劇除外,他的戲中總是惡有惡報。”奧利弗的客戶包括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管理局、警察廳和奔馳戴姆勒等著名公司。他給客戶們傳授莎士比亞領導力的收費為半天5000英鎊(約合人民幣4.7萬元),或者6天4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7.5萬元)。
他說:“領導力本來就是戲劇化的東西。莎士比亞可能是最早用三幕劇勾勒出領導力戲劇性的劇作家。”
有趣的是,若莎士比亞活著,可能也不會認為關于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的談話過于世俗。雖然400年過去了,人們仍然不能確定靠寫戲為生的莎士比亞是如何獲得大筆財富的,以至于能在1579年買下斯特拉特福第二大房產新宮。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莎士比亞在斯特拉特福和倫敦置辦了大量物業,顯示出了其敏銳的投資意識和超前的商業眼光。
作為伊麗莎白劇院的股東,莎士比亞對高票房的熱情不亞于藝術創造。BBC稱,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倫敦,莎士比亞的劇院可以容納3000人,平民只需支付1便士就可以站在露天觀看演出,而紳士想要坐在有墊子、有屋頂的內場看戲,需要支付6便士。
在那個年代,很多劇院經營者入不敷出、傾家蕩產,莎士比亞卻能將伊麗莎白時代的娛樂事業做大做強,并且從中獲得豐厚的收益。如果將他的財富按照今天的貨幣核算,莎翁至少是百萬富翁。
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十四行詩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跨越國境傳遍世界,因為任何人都不擁有莎士比亞的版權,也就意味著人人都可以使用莎士比亞的著作。人們難以估量他的作品在過去的4個世紀中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多么深遠的影響,同樣也無法估算出,他的作品在全球創造出多少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