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師范學院 楊未艷
淺析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忻州師范學院 楊未艷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整體經濟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自然環境、技術水平、歷史文化以及人力資源等,造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很多問題,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嚴重,深入研究我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中西部地區更加發達,GDP生產總值也相對較高,區域間經濟差異較大。本文詳細介紹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了我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有效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區域經濟 現狀 發展差異 對策
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在此期間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很大進步,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雖然我國經濟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是經濟體制內部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我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建國初期,我國的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直到改革開放才對工業布局重新進行規劃,提出均衡發展的重要理念。
但我國仍然堅持效率優先的發展原則,實行不均衡的發展模式,按照梯度推移的發展策略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由于東部地區自身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政府實施對外開放等多項扶持政策,成功吸引大量外資發展本地企業,同時很多發達國家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產業,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使東部沿海地區處于我國經濟領先地位。而中西部地區相對發展比較緩慢,經濟水平比較低,與東部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
1.1缺乏完善的財稅制度
我國現行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方面缺乏明確的時間安排,相應的財政制度不能及時進行改革。我國在財務轉移方面雖然設置了支付功能,但是具有較大的過渡性,其中專項資金轉移和稅收返還方面的支付比重較大,二者占據超過一半的比重,導致對于橫向財政失衡問題的彌補作用相對比較薄弱。目前政府規定以每年不同省份特定的稅收金額作為實際稅收返還的基數,采用增長率計算法進行統一確定,這種計算方式導致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省份其財政稅收也相對較低,而經濟發達地區的財政稅收比較高,進一步加劇了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另外,專項資金轉移過程中支付規模比較大,在資金分配和支付管理方面沒有明確的規范標準,操作難以透明化,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大部分情況下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資金設施。通常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能夠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而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往往負擔不起,造成大量的專項資金普遍進入了經濟發達地區,導致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現行的稅收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稅收和稅源嚴重不對等,同時稅收優惠政策偏重于經濟發達地區,導致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比較緩慢[1]。
1.2不同區域之間的利益矛盾難以協調
我國目前在生態補償發展方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生態補償制度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生態補償制度方面的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在相關領域中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可,存在較大的爭議性。目前的生態補償制度沒有明確的規范標準,例如針對水資源方面的補償制度,在選擇水資源數量還是質量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資源開發補償方面也沒有完善的補償制度,對于資源產品的價格方面難以實現較高的市場化水平,在對其進行定價過程中通常采用政府定價的方式,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導致資源型產品的價格不能準確體現出其稀缺程度,難以滿足市場的供求關系,而大部分經濟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雖然具有較大的資源優勢,但其經濟貿易活動并不發達。大部分比較重要的資源所在地,通常由國家相關單位進行開發,資源收益性較差。當水資源出現資源枯竭等問題時,政府則要求資源所在地進行治理,給資源所在地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2]。
1.3不同區域管理政策差異較大
不同地區的管理政策缺乏一定的針對性。我國目前的區域政策包含地區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東部沿海地區、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這四項區域政策所對應的地區面積比較大,內部存在較多差異性,相對應的區域管理政策缺乏一定的針對性。例如針對東北地區實施的老工業基地發展政策,在中部地區同樣可以采用。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區域面積超過我國國土面積的一半,區域內存在較大的異質性,經濟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采用統一的區域管理政策難以實現對不同地區進行因地制宜的建設發展。另外,大部分區域管理政策缺乏明確的管理目標和實施措施,雖然我國目前頒布了較多的區域管理規劃政策,但是各項管理政策中都沒有對區域具體發展規劃進行明確的規定。
1.4國土空間規劃方面存在較多缺陷
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目前仍然沒有正式的法律法規,只有國務院曾經發布的一項意見指導報告,其中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了一定的要求,但是該文件屬于指導性材料,沒有相關的法律意義,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我國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但是區域規劃與二者之間的關系比較混亂,存在較多的矛盾。區域規劃缺乏明確的法律地位,具體實施過程中隨意性較大,不能充分發揮區域規劃對地區經濟的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3]。
2.1增強區域間技術創新意識
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具有直接關系,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區域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技術創新發展的前提是充足的資金支持,因此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自身的技術創新水平也相對較高。由此可見,為了縮小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促進我國經濟的綜合發展,實現不同區域之間經濟協調發展,我國中西方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應該重視發展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增加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資金和人員投入,完善技術設施,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增加外資投入量,積極對外開發,促進對外經濟貿易活動。
2.2實現不同區域之間產業的梯度式轉移
為了縮小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實現不同區域的經濟協調性發展,應該針對不同的梯度區域,有針對性地進行協調合作,加強區域之間的溝通交流。產業的梯度式轉移主要是在不同區域之間根據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進行的一項經濟活動,不同區域應該實施各項扶持政策,確保產業能夠順利進行梯度式轉移,從而為各個區域帶來較大的經濟收益。在具體的產業梯度式轉移過程中,不僅可以實現國內各地區間的產業梯度轉移,同時也可以大力發展國際化產業轉移。有利于促進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協調發展,提高我國整體經濟水平,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
2.3促進區域之間的技術擴散
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技術擴散能夠有效降低區域之間的技術水平差異,對不同地區的技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經濟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大力發展技術擴散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有利于區域間的新興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從而不斷提高區域的經濟水平。我國不同經濟區域應該充分發揮技術交易和合作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進一步降低不同地區之間的技術水平差異,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有效縮小不同地區之間的科技差異和經濟水平差距[5]。
2.4健全區域間利益矛盾協調體系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據領先地位,所以應該發揮自身的領導作用,重點發展現代服務產業、進出口貿易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大力發展對外合作。中部地區大多數以發展農業為主,是我國各種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中西部地區水陸交通運輸比較發達,縱貫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應該充分利用運輸便利的交通條件,借助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促進該地區的綜合產業發展,不斷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1] 董燊.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淺析[J].中國外資,2011 (10).
[2] 康靜.淺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5(01).
[3] 嚴薇,趙宏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商業時代,2009(22).
[4] 《商業時代》總目錄[J].商業時代,2009(36).
[5] 杜思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成因及對策淺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14).
F127
A
2096-0298(2016)11(b)-118-02
楊未艷(1983-),女,漢族,山西忻州人,本科,助教,畢業于華東交通大學,就職于忻州師范學院, 主要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