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璐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沈陽 110000)
?
涅瓦河畔的燈塔
——格林卡歌劇民族性淺析
尹璐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沈陽 110000)
[摘要]俄羅斯的音樂之父格林卡,將歐洲音樂技巧、民間音樂創作方法綜合運用到歌劇中,確立了俄羅斯專業音樂在世界樂壇的地位。從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可以看出,俄羅斯歌劇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凝聚了俄羅斯民歌的精華。格林卡非常巧妙地汲取了異國情調和多民族的音樂語言風格,并將其融入到俄羅斯歌劇的旋律中,給傳統的民族藝術注入了清新的藝術風韻。
[關鍵詞]格林卡;《伊凡·蘇薩寧》;《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民族音樂;民族歌劇
在西方音樂的發展史中,俄羅斯歌劇當之無愧是世界歌劇中的一朵瑰麗奇葩。鮮明的民族特色使俄羅斯歌劇更具有色彩,俄國在意、法、德歌劇的壟斷下走進人們的視野,這要感謝一個人——俄羅斯的音樂之父格林卡,正是他確立了俄羅斯音樂在世界樂壇的重要地位,為俄羅斯音樂的發展開拓了光明的未來。19世紀,民族樂派在各國興起,其中最突出的要屬格林卡創建的“俄羅斯樂派”。格林卡不僅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創始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得到世人承認的俄羅斯作曲家。他是第一位將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并使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作曲家。其作品以愛國主義題材為主,以質樸的民族音樂形式為基礎,在歌劇、交響樂、鋼琴樂等領域推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進程,為拓寬俄羅斯民族音樂在世界發展的領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最為典型的成就是他的歌劇創作。一方面,格林卡以神話、傳奇故事為題材,根據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的童話故事,利用其生動形象的人物和故事場景寫出了著名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另一方面,格林卡以史實為題材,根據俄國歷史上偉大的反侵略英雄的故事,捕捉鮮活的人物特色,寫出了著名歌劇《伊凡·蘇薩寧》。該作品廣泛汲取了意大利等歐洲著名歌劇的藝術表現元素,風格清新,富于生活氣息,其旋律建立在城市小調的基礎上,把俄羅斯濃郁的風情氣息展現出來。格林卡非常巧妙地將異國情調和多民族的音樂語言風格融入到俄羅斯旋律中,給傳統的民族藝術注入了清新的藝術風韻。
1童年生活奠定創作基礎
2愛國情懷造就民族歌劇
在格林卡的童年時期,俄國爆發了抗擊拿破侖侵略的衛國戰爭,使小格林卡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越來越清晰、強烈。格林卡逐漸萌發熱愛自由的思想,使自幼蘊藏在他心中的民族音樂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種子開始萌發,為他以后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的民族情感基礎。
1834年春,格林卡開始著手創作他的第一部歌劇——《伊凡·蘇薩寧》。格林卡之所以喜歡“伊萬·蘇薩寧”這一題材,是因為其帶有民族革命色彩和悲壯英雄主義情節,極具民族氣息。在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格林卡投入了自己對祖國的熾熱愛國情感,凝聚了他多年來對民族音樂探索、創作的心血。
在歌劇《伊凡·蘇薩寧》中,格林卡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樂養料——俄國民謠,巧妙地運用了西歐音樂的先進技巧,并將德國和意大利的浪漫派技巧融入其中。其中著名的詠嘆調《我悲傷啊,我痛苦》①,曲調風格與俄羅斯鄉村民歌中獨特的哭調有異曲同工之處,是俄羅斯農民日常生活中有特色情調的浪漫曲。在作品中,格林卡不僅從容地將俄羅斯民歌獨特的歌唱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將意大利歌劇的聲樂技巧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和發展,從而真切地表達出蘇撒寧的女兒安東尼達悲痛沮喪、絕望無助的心理感受。歌曲開始的行板悠長深邃,特別是在回旋曲部分,音樂生動活潑,渲染了歌曲的氛圍和情感。這種獨有的創作手法喚醒了俄羅斯民眾濃厚的愛國熱情,鼓舞了人們的斗志。在《伊萬·蘇薩寧》的創作過程中,格林卡對底層農民的外貌形象有著深刻的描寫,他認為民族性音樂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人民群眾。因此,格林卡的音樂充滿了鮮明的民族性特征。與此同時,格林卡將俄羅斯民謠與德國、意大利的浪漫樂派音樂創作技巧相結合,使創作出的俄國民謠更具特色,作品旋律更加豐富和濃厚,更具有民族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伊萬·蘇薩寧》序幕合唱的第三個部分,格林卡運用了復調手法,巧妙地使前兩部分的主題演變成了合唱賦格曲,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精神和面貌。在第四幕蘇薩寧的詠嘆調中,格林卡采用了傳統詠嘆調的形式,使歌劇的旋律線條更為流暢,使其歌唱性也更好地凸顯出來,從而使演唱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之情。在《光榮頌》②終曲中,格林卡融入了歐洲傳統的贊美歌以及俄羅斯民間樂曲中的變奏曲式,充分運用清唱劇的風格,將整部歌劇推向最高潮。由此,格林卡創作出一首真正的俄羅斯本民族的頌歌,這首頌歌被奉為俄羅斯愛國主義的最高典范。為了提高戲劇的藝術效果,格林卡在作品中加入了斯拉夫民族的波蘭音樂要素。在俄羅斯和波蘭的民族音樂的相互對比之下,戲劇的人物特點更為突出,旋律更加豐富,更鮮明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歌劇《伊凡·蘇薩寧》在俄國歌劇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是俄國第一部具有世界水準的歌劇,是真正的民族歌劇。它就像涅瓦河上的燈塔一樣,為整個俄羅斯樂壇帶來光亮和未來,指引著俄羅斯歌劇的發展。
3再創點睛之筆
在完成《伊凡·蘇薩寧》這部民族歌劇之后,格林卡被普希金的同名敘事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③深深打動,產生再創作一部民族歌劇的想法。于是,他決定根據這部神話故事創作一部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普希金的詩賦予了《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劇本豐富的音樂性,也賦予了格林卡大量的創作靈感,為他提供了創作的源泉。劇本內容有著清晰的脈絡和新穎的劇情,格林卡根據劇本塑造了有特色的音樂形象,為作品定下樂觀、明朗的格調,豐富了這部敘述詩民間傳說的思想內涵,充分表現出俄羅斯人民偉大和堅強的意志。《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是此部歌劇的點睛之作,也是被演奏最多的一首名曲,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贊不絕口。這首序曲的曲調明朗清晰、頗富變化,全曲采用奏鳴曲式,俄羅斯地方色彩濃厚。此序曲沒有序引,但不影響其獨有的特色。
格林卡在《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創作了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豐富的人物性格,并將這些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刻畫得惟妙惟肖。劇中人物特點鮮明,勇敢正義的魯斯蘭、溫柔善良的柳德米拉、鼓舞人心的巴楊、熱情似火的拉特米爾、正直忠誠的戈麗絲拉娃、膽小懦弱的法爾拉夫、善良慈祥的費尼、陰險奸詐的娜伊娜、殘忍恐怖的契爾諾莫爾摩,這些形象都被格林卡的音樂描寫得栩栩如生,使音樂的戲劇效果更突出,人物特點更鮮明,旋律更加豐富,很好地表現出歌劇的主題。歌劇中高加索音樂的優美旋律烘托出整部歌劇迷人的場景,瑪祖卡、波羅乃茲以及風靡歐洲的華爾茲頻頻出現,這是格林卡把歐洲音樂技巧和民間音樂創作方法綜合運用到史詩性戲劇音樂中的一個范例。
在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格林卡利用多重矛盾沖突來強調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音樂旋律的創作上運用音樂旋律和曲調的對比來表現劇中人物特色,用較詼諧的色調將人性中的善惡、好壞、陰暗、掙扎等矛盾點放大并展現在這部歌劇作品中。歌劇音樂旋律起伏,老婦人的演唱采用了民族的音樂元素,將人物性格特點鮮活、自然地表現出來;反面人物的旋律曲調中的契爾諾莫爾摩,則表現出恐怖的人物特點,使劇中氛圍陰暗而詼諧,壓抑卻不失輕快。同時,格林卡將西方音樂與俄羅斯本土詩人創作的神話故事相融合,使俄羅斯歌劇更具藝術性。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整部歌劇貫穿著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很好地詮釋了歌曲的主題,即善良必定會戰勝邪惡勢力。這部歌劇具有豐富的浪漫主義特色,不僅歌頌了忠貞不移的愛情,也歌頌了勇于探索的英雄主義精神。從另一方面來說,這部歌劇暗喻、諷刺了俄國當時社會的境況,具有強大的社會抨擊力。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魯斯蘭與柳德米拉》這部歌劇受到了上流社會的敵視和扼殺,使格林卡一度感到絕望。雖然這部歌劇被很多作曲家稱為不完美的作品,但毋庸置疑的是,格林卡是那個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
從格林卡創作的兩部作品可以看出,格林卡的歌劇極富有人物張力和感染力,通過深入刻畫人物形象特點、渲染人物場景來展示故事情節,體現了俄羅斯歌劇獨具的魅力。在民族主義音樂創作過程中,格林卡汲取了西方創作之長,將西方優秀的配器、曲式、和聲與作品相結合,極大地推進了俄羅斯音樂的發展,使俄羅斯音樂在世界音樂中嶄露頭角,并逐漸占有一席之地。
4結語
19世紀,歐洲音樂迅速發展,俄國許多貴族對歐洲音樂崇拜有加,而盲目的借鑒和模仿致使本民族的音樂被忽略甚至受歧視。這一現象激起了格林卡創作俄羅斯本民族音樂的愿望。為了汲取西方優秀的音樂文化精髓,更好地進行俄國民族音樂的創作,格林卡開始周游列國汲取營養。格林卡先后到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家游學,學習并研究西方先進的音樂創作技術,聆聽當地各民族的音樂,結識各國的音樂巨匠。格林卡體會到意大利歌劇的浪漫主義思想,充滿著濃厚的人性主義光輝,心系祖國的他決定寫一部“題材是民族的,而且音樂也是民族的”俄羅斯歌劇。格林卡推動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在俄羅斯音樂的歷史上書寫了一段新的光輝篇章。
優美的抒情曲調與史詩式的回答結構,喜劇性與戲劇性元素的搭配因素,俄羅斯風格與東方色彩的強烈表現,意大利式幻想的寫作手法與樸實的俄羅斯音樂柔和的寫作方式……堅實的和聲、萬花筒般的華麗旋律和技巧,令人眼花繚亂,驚嘆不已。偉大的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他的音樂魅力、藝術天賦,以及愛國主義思想和強大的民族責任感為世人所驕傲。
[注釋]
①《我悲傷啊,我痛苦》選自于歌劇《伊凡·蘇薩寧》中的第三幕,歌劇講述了1613年波蘭人入侵莫斯科時,老農民伊凡·蘇薩寧為拯救祖國和鄉親而英勇獻身的故事。
③《光榮頌》又名《為沙皇獻身》,選自于歌劇《伊凡·蘇薩寧》的最后一幕,歌劇描寫群眾歡呼著迎接新的沙皇,一起高唱著送歌“俄羅斯充滿榮耀”。
④《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完成于1842年,同年12月在圣彼得堡首演。歌劇描寫武士魯斯蘭為解救身陷魔窟的未婚妻柳德米拉公主,在巫士的幫助下,歷盡艱險,最后救出公主。
[參考文獻]
[1]保·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邵義強.古典音樂400年《民族樂派樂曲賞析》[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許鐘榮.古典音樂400年《民族樂派的舵手》[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6-01-03
[作者簡介]尹璐(1980- ),女,講師,碩士,從事美聲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6-01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