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小川未明
責任編輯:江 冬
?
紅蠟燭和美人魚
文/(日)小川未明
責任編輯:江 冬
美人魚不僅南方的海里有,北方的海里也有。
北方的海,湛藍湛藍的。有時,美人魚爬上礁石憩息,觀望四周的景致。
月光穿透云縫,靜靜地灑落在海面上。無論向哪望去,都是翻騰不息的驚濤駭浪,一望無際。
美人魚想:這是多么凄涼的景色啊!比起深海里的各種魚和粗野的海獸,我們人魚的性情和身形更像是人類,可我們不得不和魚、海獸生活在冰冷、陰暗、令人沮喪的海里,這是為什么呢?
長年累月,自己連個說話的伴兒都沒有,總是生活在對海外光明世界的渴望中。一想到這些,她真感到受不了。于是,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她經常浮游到海面上來,棲息在礁石上,沉溺在各種夢想之中。
美人魚想:人類居住的市鎮多美啊!聽說人比魚和海獸更善良,更有情味。我們人魚雖生活在魚和海獸之中,卻與人相近,如不能到人間看看,真是太遺憾了。
美人魚已經懷孕了……她在這個寂寞的、連個說話的伴兒都沒有的北方大海里,已經生活多年,不能指望到那光明、熱鬧的國度去了。可是,至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遭受這種悲哀、孤獨生活的折磨……
拋離孩子,獨自一人生活在寂寞的大海里,沒有什么比這更令人傷心的了。可是不管孩子在哪兒,只要能過得幸福,那就是她最大的歡喜了。
聽說世上的人最善良,從不欺侮可憐的無依無靠的人,最同情受苦受難的人。還聽說,孩子一旦被人們收養,就絕不會被拋棄。她想:我的孩子要是能被人收養,那該有多好啊!
美人魚決心把孩子生在陸地上,讓她在明亮、美麗的市鎮上長大。盡管她再也見不到孩子,孩子卻能在人世間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遙遠的岸邊,小山上神社里的燈火隱約可見,在波峰浪谷間一閃一閃。一天夜里,美人魚為了生下孩子,穿過洶涌的波浪,向陸地游去。
岸上有一條小街,街上有各種商店。在神社的山下,有一家出售廉價蠟燭的小店。
店里住著一對年老的夫妻。老頭兒做蠟燭,老婆婆賣。街上的人及附近的漁夫拜神社時,總是順便到這店里買了蠟燭再上山。
山上長著一片片松樹,神社坐落在松林中。海風吹動松枝,日夜嗚嗚地響著。每天晚上,從遠處的海上都能望見神社的燭光,時隱時現地閃動著。
一天夜里,老婆婆對老頭兒說:“我們過這樣的日子,也是托神仙的福。山上要是沒有神社,蠟燭就賣不出去。我們該知道感謝才是。從今兒起,我也上山拜神吧!”
“是呀。”老頭兒說,“我也是沒有一天不在心里感謝神靈的。可是忙來忙去,總也沒能上山朝拜。你想到這個很好,把我的謝意也帶上山吧。”
老婆婆慢騰騰地出門了。這是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外面亮得跟白天似的。拜了神社,老婆婆剛要下山,忽見臺階下有一個嬰兒在啼哭。
“多可憐啊,一個被遺棄的嬰兒!”老婆婆想,“是誰扔的呢?奇怪的是,我拜完神就碰到這個孩子,也許我們有什么緣分吧?要是就這么看到不管,會受神靈懲罰的。一定是神知道我們夫婦沒有孩子而賞賜給我們的。還是抱回去同老頭兒商量商量,撫養起來吧!”她抱起了孩子,嘴里念叨著:“噢!可憐啊,可憐啊!”就這樣抱著孩子回家了。
老頭兒正在門口等著老伴兒,卻見老婆婆抱著一個嬰兒回來了。老婆婆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告訴了老頭兒。
老頭兒說:“可能真是神賞賜給我們的,如不好好撫養,會遭到懲罰的。”
老兩口收養了這個下半身是魚形體的小女孩。他們認為,她一定是傳說中的美人魚。
老頭兒抱著孩子左瞧瞧,右看看,說:“她不是人生下來的孩子,可是……”他歪著腦袋沉思著。
“我也這么想。”老婆婆說,“不過,即便不是人生的孩子,你看她的臉蛋多么善良、可愛呵!”
“行啊,不管怎么說,這是神的賞賜,還是好好撫養吧。長大了,她會成為一個聰明的好孩子的。”老頭兒說。
從此,老兩口精心養育那個小女孩。她漸漸長大了,黑黑的大眼睛、美麗的頭發、粉紅的皮膚,是一個溫柔、聰慧的好姑娘。
姑娘長大了,可是因為身形與眾不同,總是害羞,不愿外出露面。但凡是見過姑娘一眼的人,無不為她的美貌而驚奇。有的人只是為了想要看一眼那姑娘,也來買蠟燭。
老頭兒和老婆婆為了減少小姑娘的麻煩,經常給人們解釋說:“我家的姑娘靦腆害羞,是從來不見外人的。”
老頭兒在里屋專心制作蠟燭。姑娘想:要是能在蠟燭上畫上美麗的畫兒,大家興許會更喜歡買。于是,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老頭兒。老頭兒說:“那你就畫上一些試試吧!”
姑娘用紅顏料在白色的蠟燭上畫上魚啊、貝殼啊,或是海藻之類的東西。她從來沒有學過畫,卻畫得好極了。老頭兒看了非常驚訝,心想誰看到那栩栩如生的畫兒,都會非買一根蠟燭不可。那畫兒具有奇妙的美和魅力。
老頭兒感嘆地對老婆婆說:“這些畫兒真不錯。因為這不是凡人,而是美人魚畫的嘛!”
“我要帶畫的蠟燭!”從早到晚,大人、小孩紛紛來店里買畫了畫兒的蠟燭。
接著,又出現了奇跡。只要用這種畫了畫兒的蠟燭拜過神社,然后帶著剩下的蠟燭頭出海,無論遇到什么樣的狂風暴雨,船都不會翻。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這奇跡遠遠傳開了。
鎮上的人說:“本來就是祭祀海神的神社嘛,供上漂亮的蠟燭,海神肯定非常喜歡。”
這蠟燭店,因為生意好,老頭兒從早到晚拼命趕制蠟燭。姑娘為了報答這對老夫婦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也顧不得手痛,用紅顏料不停地畫著,烏黑的大眼睛時常閃爍著感激的淚花。
這個神奇的故事一直流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遠方的船員和漁夫為了弄到供神剩下的蠟燭頭,特意從遠遠的地方趕來。他們買下蠟燭,登山拜神,然后把燒剩的蠟燭頭帶回去。由此,山上神社的燭光晝夜不斷,特別是在晚上,海面上倒映著閃閃的燭光,好看極了。
“真是神仙保佑我們呀!”神社的名聲越傳越遠,這座小山也因此而出了名。可是誰也沒有注意到專心繪畫的姑娘,沒有人同情這位可憐的姑娘。姑娘疲倦了,常常在月夜下倚窗而望,眼淚汪汪地眺望遠方,思念北方那藍藍的大海。
有一次,從南方來了一個走江湖的商人。他是專門來北方搜尋奇珍異寶,然后帶到南方去賺錢的。
這個江湖商人不知是聽說的,還是親眼見過,反正他看出姑娘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稀世之寶——美人魚。有一天,他悄悄來到店里,背著姑娘跟老夫婦說,他愿出大價錢把美人魚買了。
老夫婦起初不肯答應,認為姑娘是神賞賜的,怎么能賣呢?要是賣了,肯定要受懲罰的。可商人不死心,又跑來煞有介事地說:“自古以來,美人魚均是不祥之物。你們如不趁早甩掉,日后會遭殃的!”
老兩口兒終于相信了商人的話,再加上商人答應給他們一大筆錢,也就動了心。他們答應把姑娘賣給他。
商人高興地回去了,說過幾天就來領姑娘。姑娘知道后非常吃驚。她生性靦腆、善良,很怕離家,更不用說被帶到幾百里外的陌生的南方了。她哭著央求老夫婦說:“我什么活兒都可以干,請別把我賣到南方去吧。”可是不管姑娘怎樣哀求,那老兩口兒已經鬼迷心竅,什么話也聽不進去了。
姑娘悶坐在屋里,又開始一心一意地在蠟燭上畫畫兒。老兩口兒看到這情景,竟絲毫不動心。
在一個月色明亮的夜晚,姑娘獨自傾聽著海濤聲,為自己的命運感到悲傷。聽著聽著,似乎覺得遠方有誰在召喚著她。她探頭望去,深藍色的海面上,只有一派朦朧無邊的月光。
姑娘又坐了下來,在蠟燭上畫著。這時,門外突然喧鬧起來。原來是那個商人來領姑娘了。車上有一只鑲著鐵框的大籠子,那是一種裝虎、獅子和豹等野獸的籠子。
商人認為,這美人魚雖生性善良,但畢竟是海中的獸,所以要跟老虎、獅子一樣對待。過一會兒,當姑娘看到這籠子,該會多么吃驚啊!
姑娘此刻并不知道這一切,她還在低頭作畫。老頭兒和老婆婆進來說:“喂,你該走啦!”說著,就要領她出去。
姑娘被催逼著,沒法兒再畫,就把手中的蠟燭全涂紅了。
她悲傷地走了,身后留下了兩三支紅蠟燭。
這是一個平靜的夜晚。老兩口兒關上門睡覺了。
半夜時分,“嘭、嘭、嘭……”不知是誰在敲門。老年人睡不沉,聽到敲門聲就醒了。
“是誰呀?”老婆婆問。
外面沒有回答,只有“嘭嘭”的敲門聲。
老婆婆起來,開個門縫一看,一個膚色雪白的女人站在門外。
女人是來買蠟燭的。只要能多少掙幾個錢,老婆婆是絕不會露出一點不耐煩的。
老婆婆把蠟燭箱子搬來給那個女人看,不覺一怔,只見她又黑又長的頭發水淋淋的,在月光下閃閃發亮。那女人從箱子里拿出鮮紅的蠟燭,目不轉睛地看了一陣后,付了錢,帶著紅蠟燭走了。
老婆婆湊在燈下仔細一看,手中的錢竟是貝殼。她感到自己被騙了,怒沖沖地追出去一看,那女人早已沒影了。
就在這天晚上,天色陡然大變,出現了多年沒見過的狂風暴雨。此時,商人正帶著籠子里的姑娘乘船南去,航行在深海上。
“這么大的暴風雨,那船肯定是沒救了!”老頭兒和老婆婆渾身哆嗦著說。
天亮了,海面上仍是一片陰暗、恐怖的景色。昨天夜里遇難的的船只,真是不計其數。
奇怪的是,打那以后,山上的神社只要夜里點上紅蠟燭,無論是什么好天氣,都會驟然間風雨大作。從此,紅蠟燭在當地就變成了不祥之物。蠟燭店的老兩口兒說這是神靈的懲罰。從此,他們關閉了店門。
可是,也不知是哪來的,是誰供奉神社的,紅蠟燭還常常在燃燒。過去只要拿著在神社供奉過的蠟燭頭,在海上是絕不會出事的。可現在正好相反,誰要是看到神社紅蠟燭的亮光,誰就會在海上淹死。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再也沒有人上山朝拜神社了。這么一來,從前很靈驗的神社,而今成為鎮上的鬼門了。于是,人人都怨恨地說:“像這樣的神社,還不如沒有好。”
船員們在海上一看到這座有神社的山就害怕。一到夜里,這一帶海上總是那么陰森可怕。舉目望去,到處是起伏翻騰的巨浪,無邊無際。巨浪撞擊在礁石上,濺起雪白的泡沫。月亮從云間露出凄冷的臉,映照著海浪,真令人毛骨悚然。
在漆黑、不見一點兒星光的雨夜,有人看見海面上飄游著搖曳不定的燭光。那燭光漸漸升高,一閃一閃地飄向山上的神社。
沒過幾年,這山下的小鎮便完全荒敗,消失不見了。
小川未明(1882—1961),日本小說家,日本兒童文學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童話集《紅船》《紅蠟燭和美人魚》《巧克力天使》等。
寫 法 探 討
寫法方面,這篇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對比手法。當小美人魚生活平靜、幸福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當她被收養者拋棄、處境凄涼,似乎整個世界都陷入了災難。決定這一切的,是人心的美與丑、善與惡。作者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描述,旨在表達這樣的思想:人心只有求善求美,才能讓自己以及身邊的世界都變得美好起來。所以,雖然這篇作品有一個凄涼的結局,但它并不讓我們感到絕望,因為它是可以避免的,而且我們也都清楚地知道,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避免。這篇作品沒有一句作者的“議論”或“總結”,但作者的立場表達得如此完整而鮮明,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