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八輝 周夏瑩
(浙江仁欣環科院有限責任公司 浙江省寧波市 315199)
農村環境規劃存在問題及對策
李八輝 周夏瑩
(浙江仁欣環科院有限責任公司 浙江省寧波市 315199)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實施,環境規劃戰略廣泛應用于農村的基礎設施,主要依據科學化管理實施環境規劃,避免農村環境惡化,從而實現自然歷史的有效傳承以及農村的集聚效益。本文對新農村環境問題作出詳細地研究,結合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對策,從環境規劃的角度出發,制定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策略。
新農村;基礎設施;環境規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文化的首要目的是環境規劃,重點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社會事業以及生產生活條件等三個層面建設中國新農村發展,“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嚴重阻礙了我國綜合實力的迅速發展,這就為新農村技術建設提出更高的實踐要求,最根本的問題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缺乏以及薄弱的現狀,提出適合中國新農村特色的基礎建設,加快農村建設與城市發展的經濟接軌,為環境規劃戰略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使農村有限資源與基礎設施的環境規劃相結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建設問題主要包括中國新農村的環境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應立足中國國情,實現農村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發展。
1.1 基礎建設發展不平衡
綜合分析我國農村發展的現實意義,發現東西南北各地發展的不相協調性,尤其是偏遠山區的經濟建設嚴重滯后于城鄉規劃建設,農村的基礎建設力量落后于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步伐,從而引發一些負面影響:環境重度污染、供水資源緊缺以及基礎設施設備殘缺,這也是制約農村發展進程和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社會經濟的歷史問題較為復雜,盡管投入較多的環保基礎設施,農村基礎建設滯后的矛盾仍然日漸突出,城市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盲目招商引資帶來的滯后影響,以及農村建設缺乏合理的整體布局、綜合配置,從而導致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面對嚴重的水體污染、廢氣污染、廢物污染等,為實現我國新農村基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敲響警鐘,這就為我國提出更高要求的環境規劃制度,目的就是緩解環境污染帶來的農村滯后發展。
1.2 生態環境極度惡化
遍布全國的農村地區,由于地處偏遠山區而使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受限,導致農民將生產矛頭指向自然資源,很多地區的稀有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利用,因此,這種掠奪式地開采自然資源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態環境的承受力度,近些年來地區多次引發水土流失問題、土地沙漠化問題,局部地區還呈現土壤鹽漬化和地下水位降低的惡劣狀況,大量的礦產資源被開采、利用,環境問題已經上升到最高警戒位置。加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政府層面的管理制度未發揮到實處,缺乏相應的環境保護體系,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尚不完善,這也為一些不法分子破壞生態環境提供契機;基層政府機關偏重短期的經濟收益,而忽略了自然環境的修復能力,當地的農民多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認為自身行為并不及政府的環保力量,進一步加大了環境規劃的實施力度。
環境規劃的核心要求是通過自身環境進行合理的空間、時間安排,促使環境與經濟和人類社會協調發展。城市發展已經密切關注環境的規劃要求,由于農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力度較差,因此環境規劃的規模尚處于初級階段,一些地區只注重環境的質量問題,并沒有采取相應的科學規劃和必要引導行為,往往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卻收效甚微。如果農村基礎建設的步伐落后于城鄉規模的擴張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導致農村社會的不協調發展,只有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轉變,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劃戰略,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
優化傳統模式下的工程建設,建立以重點處理污水的水工業技術體系,環境規劃的第一步從處理農村生活垃圾開始,運用高科技的發展實現生活垃圾的搬運、處理以及廢物利用等體系,實現高科技、集約型發展的工業企業技術,創造以基礎設備為核心的現代工業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貫徹和落實公共交通的實現原則,以便利交通為重點,建立符合中國特色新農村交通系統的標準體系,比如修建貫穿于農村建設的鐵路,建立快捷便利的交通無線網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的規劃產業,重點建設和加強農村現有的風景名勝景區、歷史文化遺產,疏通城鄉河道積淤,整治綠化農村城市環境,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豐富化、文明化、綜合化的發展道路,整體協調農村環境與居住環境的有機關系。
農村環境規劃應將重點放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角度,合理的環境規劃方案能有效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為農民的生活環境提供發展的潛力以及改善生產效益的途徑。從宏觀經濟出發,合理規劃整個農村區域的生產結構,協調整體與局部的相互作用,避免規劃方向偏向其中一方,而影響農業的整體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和循環經濟,充分利用農業的發展優勢和自然社會資源,因地制宜地規劃農業環境,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發展的整體效益,還能有效控制環境的極度惡化。實現對農業產業的資源配置,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利用相關部門的職能統一協調各企業的布局安排,推動環境立法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行為準則,同時加強環境的保護意識。
新農村建設的環境規劃問題涉及到自然、社會以及經濟等環境,是一項長期、綜合的環境整治規劃策略,需要集聚廣大農民的基礎力量,以可持續發展為主要戰略目標,從農民最直接的居住環境衛生問題著手,不斷引導、支持農民參與到環境整治的行動中,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環境規劃的主體地位。隨著農村基礎建設力量的擴大,調整階段性指導方案,綜合協調各方面的關系,提高城市的載體作用,塑造具有特色的新農村面貌,為中國新農村環境的健康與協調發展提供有力的條件,進一步實現公共、衛生以及城鎮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
[1]毛 鋒,馬 強,鄒積穎.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原理與模擬探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4).
[2]孫艷軍,朱蕾,胡應成,彭曉春,陳新庚.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城市環境規劃創新思路[J].水資源保護,2013(5):84~86.
[3]任志濤.構建和諧社會中國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要性分析[J].建筑經濟,2013(7):27~29.
[4]石永林,王要武.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的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8).
[5]尤麗霞,連軍,吳育華.城市基礎設施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12,4(3).
X321
A
1004-7344(2016)12-0275-01
201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