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燕軍
摘 要: 課堂提問在教學活動中極其重要,能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維、促進師生的信息交流,但課堂提問需要語文教師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具有去粗取精、重點突出、問題新穎、難度適中、適時發問的特點,可見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
關鍵詞: 高中語文課堂 課堂提問 提問藝術
清代劉開曾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可見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問在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激發興趣、引發思維、促進師生信息交流。但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課堂教學就會陷入“滿堂問”、雜亂無章等困境。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知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能勝知,只在每事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重要性。投怎樣的“石”,即問題,問怎樣的“路”,即提問的方向,都是一門藝術,需要每個語文教師好好鉆研和推敲。我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問要保證問題質量,難度要適中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如果問題太簡單,就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問了也等于白問。但如果問題太難,超過學生的認知水平,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前語文課堂提問存在膚淺簡單的弊端。往往是一些“是不是”、“好不好”的選擇問,或是“主要人物是誰”、“文章故事發生在哪里”等極其簡單的填空問。這些提問毫無思考價值,自然無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到的地方”這個比喻生動而精準地告訴我們應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難度適中”。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輕易得到,又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而是應該讓學生“跳一跳”,即動動腦筋后獲得正確的答案。一個問題,如果班上半數學生在經過思考后能回答,那我們就可以認為是難度適中。
二、提問要善于抓住題眼,把握文章核心
課文的靈魂和眼睛在哪里呢?那便是課文題目,抓住了課題,就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核心。教師如果利用課題設計提問,往往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雷雨》時,我讓學生在閱讀文章及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后設問:“雷雨”是什么意思學生普遍回答:故事就發生在雷雨天,整個故事都和雷雨這個天氣有關。我接著問:難道“雷雨”就單指這個嗎?又如在教學《最后一片葉子》時,提問:“最后一片葉子是什么葉子?”“為什么沒有被吹落?”諸如此類問題,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深入了解文章,而且使教學活動引向自主探究的道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問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發揮想象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妨通過提問,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構建全新的形象,或者引發新的觀點,這樣頓時加深或拓展了教學內容。當然這種提問必須以課文為基礎,教師要在認真細致地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如,我在教學李煜的《虞美人》時,先為學生播放由這首詞改編的歌曲《春花秋月何時了》,歌曲旋律時而低沉舒緩,時而激越高昂,演唱時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學生被歌曲深深吸引,很快就被帶入特定的情境。然后設置詞中體現一個亡國之君情感的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又如我在教學《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時,提問:“哪位同學能結合作者生平,發揮想象,面對紛紛而下的落葉和滾滾而去的江水,杜甫又會有怎么樣的言語、表情和心理呢?”這就激發了學生相似聯想和再造聯想,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彌補了詩歌有意留給我們的空白,使學生更深切地了解《登高》全詩所抒發的詩人年老多病、窮困潦倒、流落異鄉的身世之悲,以及壯志難酬的感傷。
另外,創設問題情境,也可以為學生不可能解決的難題增加思考的階梯,方法是無梯時架梯,有梯時增加階梯的密度。如我在教學《拿來主義》時就設置了階梯式問題:“‘拿來是對哪些而言的?‘拿來的原則、方法是什么?‘拿來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樣才是‘拿來?‘拿來主義的重要意義是什么?”恰當的階梯式提問,是促進學生思考的有效手段。
四、提問要善于抓住時機,巧妙設立矛盾
要使提問收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須把握最佳的提問時機。那么什么時候是最佳時機呢?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啟發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開導他。可見“憤”是學生對某個問題正在思考解決而又無法弄明白的矛盾心理狀態的體現。這個時候,教師應該適時指導學生思考問題,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便是“啟”。“悱”是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有所思考,但還未思考成熟,處于一種想表達又不知道怎樣表達出來的矛盾心理狀態的體現。這個時候,教師同樣應該適時指導學生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透過現象了解本質,并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把觀點表述出來,這就是“發”。學生處于“憤”、“悱”狀態之時,便是提問的最佳時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在學生思維發生障礙或思維缺乏深度時提問,而且應該深入研究教材,抓住問題突破口,故意給學生設置“障礙”,使學生心理上形成一種“沖突”,當學生急切想解決這種“沖突”時,也就意味進行了思維訓練,對文章內容的把握更深入。如,教學《離騷》時,我提問:“‘離騷是遭遇憂愁之意,這與屈原喜歡以香草美人作喻似乎是矛盾的,大家又是怎么理解的?”問題提出后,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握文章的內容,對屈原和他的《離騷》有更深入的了解。當然,教師在設置“沖突”時,應該從實際出發,切忌故弄玄虛。
五、提問要變直為曲,善于“拐彎抹角”
課堂提問要講究藝術,提問要開門見山,直來直去固然有直截了當的優點,但一味如此,就缺乏吸引力和啟發性。提問時不妨像蘇州園林一般,曲徑通幽、委婉曲折,變直為曲的問題,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欲。如,教學《雷雨》時,我教學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時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擴寫句子“魯侍萍是一個婦女”。這樣提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又如在教學《祝福》時,為了把握文章主旨,教師往往會問:“小說揭示了什么?”其實,這樣的問題太空洞,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顯然這種問題缺乏啟發性。如果教師把問題改成:“祥林嫂是窮死的嗎?”“她是怎么死的呢?”“到底是誰害死了她?”這樣學生目標明確,根據問題一步步回答,自然就把握文章主旨,同時學生也不會覺得老師的提問索然無味。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提問就是通過問題促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起思考。思考是學習的源頭,它是啟迪知識的鑰匙,是溝通智慧的橋梁。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重視這一點,在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有藝術性地進行提問,不僅能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真正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