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 要: 語文教學的閱讀感悟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起廣大同仁的重視。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要大家比較廣泛地思考,而且應當比較意義上的必須深入,尤其不能做閱讀感悟的顧此失彼。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學生感悟 個性化思考
在諸多語文課堂教學,其課堂氣氛多比較活躍,因為教學媒體先進,學生表達踴躍,相互之間的討論顯得極其熱烈。這樣的課堂應當算得上是高效課堂,但進行比較仔細的思考,其課堂氣氛活躍之余,總感到有所失,當從語文課程學習的最明顯的特征看,似乎讓相關風景予以自不自覺或者就是某種程度上的消失。現我結合平時教學,談談閱讀教學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悟的相關思考。
一、閱讀教學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悟學生當有自讀的時空
多媒體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將給學生的感悟帶來很大的便捷,譬如對文學作品的朗讀,簡單一點就能搜索到相關名人朗讀的課件,其播放出來的錄音是那樣聲情并茂,在播放音頻時還讓學生欣賞到相關的配置音樂,學生置身于如此的學習氛圍中,自然其樂融融。這樣的讀,這樣的氣氛渲染意義上的讀,對學生的悟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否就沒有缺陷?其回答應當予以肯定,其缺陷還是有的,所存在的不良是比較嚴重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沒有進行充分讀的時空,那么能夠感悟嗎?能夠產生真實意義上的自我感悟嗎?最起碼很少。對此,我們應當得出的結論是,語文課程的學習,對教材文本的閱讀感悟,其最基本的是讓學生自己讀,而且是學生比較充分意義上的讀。平時教學,堅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讀的風景不消失,學生的閱讀感悟還是能夠出現奇效的。初中生的讀,不必再讓其進行大聲的讀,學生課堂上大聲讀,達不到多少悟的效果,因為相互之間的讀對悟是有很大干擾的,竊以為一般多以學生的默讀為妥。但對一些語言情感基調比較濃的文學作品,則可讓學生進行一定層面上的朗讀,當然也完全可以就是誦讀,有時也當讓學生進行一定意義上的唱讀。但需要學生在充分進行閱讀感悟之境界的基礎上進行,這樣可以通過讀增強相關文學作品的感染效果。
二、閱讀教學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悟學生當有自悟的時空
應當說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讀是手段,能夠在讀的基礎上悟是根本宗旨,讓學生產生比較獨特的悟是最理想的閱讀感悟境界。人們多提倡語文學習對文本的感悟應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必須讓學生自己悟的。但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時候學生的悟是不可能實現的,仍然還是教師的講授替代學生的悟,還是多以相互之間的合作討論替代一個個學生的悟,整個課堂上都不能呈現學生自悟的風景,有時雖然也在讓學生自悟,但學生的自悟總是出現不了極靚麗的色彩,難怪學生在中考時那些主觀閱讀感悟判斷題屢屢失分。所以,無論從近功講,還是從遠利講,都要讓學生有自悟的時空。學生的自悟雖然與我們所需要的感悟會有一定的距離,或者就是出現某種程度上的偏向,但學生的所悟應當是不無道理的。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我的叔叔于勒》,在基本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學生神游于作品的字里行間,學生不僅僅悟出屬于自己所感悟的作品主人翁,還感悟出屬于自己感悟的人物形象。如學生感到作品的主人翁就應當是作品中的“我”,學生的所言是有一定道理的。學生對于勒則作出如此意義上的評價,說于勒不是十足的敗家子,是社會上還沒有得到關注的弱勢群體。倘若于勒不處于那樣的社會,于勒根本不可能變得這樣,于勒就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產物,是難以擺脫生存于如此社會那極其悲慘之命運的。學生的自悟真讓我們感到眼前驟然一亮。
三、閱讀教學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悟學生當有自表的時空
語文學習需要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見解,是人們所有目共睹的。但在不少的課堂學生雖然多在讀著、悟著,但很少有表達的份額,其表達的權利和權力都被教師在自不自覺地剝奪。譬如為了應試,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感悟就是在那樣為學生畫地為牢,教學都以教師的見解讓學生從作品中找出能夠表現的文字和語句;為了節約課堂教學時間,不那樣讓學生進行磨洋工的學生意義上的充分表達,一般都是在學生進行閱讀感悟后來個教師的一言以蔽之。這應當說與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素養形成是格格不入的,也是與人才培養的需求格格不入的,更是與當今中學生的學習需求所格格不入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立即做出這樣的抉擇,課堂上給予學生表達的權利和權力。因此,平時,多讓學生表達見解,出現許許多多學生表達獨特見解的精彩。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課堂上不僅讓學生閱讀教材文本,而且讓學生閱讀杜甫和陸游的詩,更讓學生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節選。再讓學生表達見解時,學生那樣令人感動。如學生從羅貫中對諸葛亮的著力渲染中表達出對諸葛亮的見解,說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學生從杜甫的《蜀相》詩中得出這樣的見解,杜甫對諸葛亮如此崇敬和懷念,完全可以說明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也是那樣的壯志未酬。學生還從“《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詩句中表達出這樣的見解,說《出師表》不僅僅就是諸葛亮赤忱輔佐兩朝內心的表達,從中還領略到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的表達是這樣恰如其分,更是這樣恰到好處,我們應當為學生有這樣的表達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語文教學不讓個性化閱讀感悟的風景消失,需要我們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需要我們進行研究的領域還是那樣深廣。我們應當看到的現實是研究的道路上荊棘叢生,但只要披荊斬棘,肯定就能夠獲取探究的奇特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永新.享受與幸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2]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岳麓書社,2007.
[3]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