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娟
創新思維是一種綜合素質,是獨立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小學階段中,由于學生的年齡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還處于萌發狀態,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做大量工作,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教學活動,自由地與教師、同學溝通信息。從學習活動中領悟新的道理,發現新的問題,創造新的內容,這樣才能實現課堂的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效能。下面我談談在平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實踐和體會。
一、激發好奇,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在教學中要注意保護、激發兒童的好奇心,經常有意識地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我在新課引入時常常采用游戲、故事、實驗等激發兒童的好奇心,收到顯著的效果。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上課后不是直接講課,而是師生共同做一個游戲。我將提前準備好的寫有1—36數字的36張卡片分別按順序發給6個同學,使每人拿到6張寫著不同數字的卡片。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老師任意說出1—36中一個數字,哪位同學能猜到這張卡片在這6位同學誰的手中?”教師說出17、21、27、33等數字,學生努力猜,但猜準確的極少,即使猜對也說不出其中的道理。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請同學們隨便說出1—36中的任何一個數,老師馬上就能說出卡片在這6位同學的哪一個人手中,不信誰來試試看?”全班學生爭先恐后地給老師說數字,老師都能迅速給予正確的解答,全班學生驚嘆不已。這時,老師問:“老師為什么能迅速正確說出答案,同學們為什么不能呢?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讓我們共同找出其中的奧秘吧!”教師及時讓學生拿出學具,分6人一組研究探討,教師不時提出帶有啟迪性的問題,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創造性地解決由整除到有余數除法這一難題。
二、鼓勵質疑,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古人說:“學貴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則有進。”質疑解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捕捉每一個可創造的信息與機會,鼓勵學生在知識范疇內去發現新問題,大膽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先讓學生看看課題說說自己在本節課中想知道些什么?這時有的學生說:“我想知道怎樣來測量物體的面積?”我讓學生用紙片制作一個1平方分米大的單位面積測量自己喜歡的物體面積,學生有的測量桌子面;有的測量椅子面;有的測量黑板面……緊接著,我提出新的要求:“大家想不想測量較大的面積?”學生紛紛表示同意,后來我說:“那咱們測量一下大主席臺的面積吧!”學生蜂擁而上,一個個興致勃勃地在臺上擺起小紙片。這時我發現只有一個學生站在地上不動,他大聲地說:“老師,這樣測量多費時間。”因為他沒有親自參加數學活動就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只好在那兒站著不動。終于趴在地上測量的3位同學氣喘吁吁地站起來,大膽地提出想法:“這個紙片太小了,老師,您能不能給我們一個比平方分米大的單位面積來測量?”接著又有6個學生把自己的課桌搬到主席臺的一端,倒過來讓桌面朝下測量它的面積。還有幾名學生不甘示弱,另辟蹊徑,他們把主席臺劃分為8等份,只測量的其中一等份,學生在臺上邊測量,邊質疑,邊討論……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被孩子們的大膽發現、勇敢創新及高度的學習熱情深深地感染,孩子們自主探究的精彩表現博得在校老師的陣陣掌聲。
在這節課上,由于我給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自主探究的時空,孩子們才學得積極,學得主動,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同時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通過對教具的觀察和實際操作,學生有了知識渴求的興趣,帶著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教學中尋找,發現不唯書、不唯師的解題思路,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如:一年級數學中有這樣一個思考題,把一個“口”剪成大小相等的兩塊,你能想出幾種剪法?我讓學生每人拿出一張正方形紙,采用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方法,每個小組最后都得出四種不同的剪法。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技能,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參與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成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參與探索的機會,創造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實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從而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計算》時,首先請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分別測量出小圓、中圓、大圓的周長。當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時,我提出:“圓形花園能立起來滾動嗎?”迫使學生另辟蹊徑,學生想出“繩測”的方法。這時我又一次設疑,將一個紅色小球系在繩子一端,在空中旋轉一周,提出:“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繩子繞一圈嗎?”實驗證明“滾動”和“繩測”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否探索出計算周長的普遍規律呢?又一次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學生認真操作、觀察、思考、實踐,終于發現“圓的周長總是比它的直徑3倍多一些”的規律。學生正是走了當年科學家們發現、發明、創造的道路。在數學活動的實踐中學會了學習數學,既長了知識,又長了智慧。
總之,教學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只有教師創造性地教,才能喚起學生創造性的學,教與學就能碰出創造性的火花,學生就會萌發出創新意識,就會富有創新思維能力,就會實現課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