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佼鈺
摘 要: 為了能夠令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有所提升,則需對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通過市場所需打造培養的規劃及目標。當前高校在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應當持續提高,以此對高校環境建設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加深入。
關鍵詞: 地方高校 環境設計專業 應用型人才 培養方面
地方高校在我國占有一半比率,所以,地方高校專業教育能力的發展,顯著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通過社會市場分析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不僅是經濟市場對專業教育的要求,還是高校為社會發展所需進行的社會職能定位。依照地方高校社會職能定位,能夠認定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地方高校的價值所在。
一、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現狀
我國設計行業發展較快,社會對應用型設計人才的所需逐漸提高,每年由我國各高等院校畢業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人數尤為龐大。可是在社會用人單位提供的信息中可以看出,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及動手能力并不能令他們滿意,設計教育無法符合社會對設計人才的標準,通過分析各個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育,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專業教學將理論知識擺在主要位置,設計課題不夠新穎,學術型比重過大。設計綜合市場實踐方面較少,脫離對學生設計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學術化狀態的發生。并且,實踐教學在硬件方面不足,對實踐課程的實施造成影響,有悖于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也影響了專業教育的整體思維。
2.師資團隊專業化程度不高。
當前地方高校在設計專業教育中,由眾多美術專業老師進行授課,通過非設計理念形式培養設計師。并且,專業老師過于注重理論方面,如此只會令學生的專業思路過于模糊,專業技術能力較弱,無法在走入社會后立足于設計師工作。
3.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創新性不足。
首先,老師在課堂中為融合市場所需與變化,僅傳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教學內容較空。如此形式的教學只會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不利。并且,未運用好社會良好的資源,未將社會的高級技工、民間藝人引進校園為學生講學,令學生欠缺職業技能與實踐經驗,無法深入感受工程技術與設計藝術的融合。在實踐教學中,一直依照陳舊的教學方式,實踐內容與目前專業所需融合程度不充分。如寫生考察當中,過于關注寫生繪畫的表現,而忽視建筑裝飾、民族文化、空間布局、建筑結構等方面的考量,過于注重展示效應而忽視調查報告總結[1]。
4.實踐教學環境支持不足。
在專業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未充分意識到實踐教學,未從學生應用所需出發,眾多實習基地屬于應付檢查。令學生在實習中目的性不充分,欠缺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樂趣,專業設計應用能力脫離了社會所需。欠缺專業實踐基地。學生能夠實踐的場所較少,無法將專業理論知識運用于設計實踐當中,欠缺了解企業的設計流程與施工管理環節。如此則無法令教學與實踐緊密融合,阻礙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
二、探索應用型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
1.改變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與社會的所需,僅透過改革教學模式,令學生多元化發展才可以令社會對人才的所需得到滿足,令學生的求知得到滿足。課堂當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對學習進行體驗,在體驗當中感受和展現才華,找到創作的樂趣。透過這一體驗方式讓學生有所感悟,更加積極地面對學習,對老師完成教學任務更加有利。因此改變教學模式受益良多,不但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激發出學生對學習的樂趣。
2.應當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學生進入高校學習是為了獲取更多知識以便面對未來的工作與生活,因此,學校應當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任務,透過不同形式培養符合社會的人才。對學校而言,學生就業狀況對學生招生具有較大影響,所有高校都希望每個專業可以有良好的就業前景,從而需要學校迎合社會所需培養人才。學生希望在學校學習一些真正的能力,而非乏味的文字,因此應當培養社會、市場所需的應用型人才[2]。
3.建立實習基地等不同形式進行教學實踐。
對于打造實習基地而言,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實踐機會。與不同企業簽署實習協議,培養企業員工更為豐富的理論內涵,讓更多實習生在企業中進行學習,讓學生融入設計當中。參考日本設計專業經驗,通過工作室制度讓學生投入進去,參與到實際設計當中,帶領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上加強動手操控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拓寬學生眼界,提高學生就業資本。
4.改良教師結構,創建“雙師型”團隊。
老師是保障培養人才品質的重要所在,過去地區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大多通過西方引進的包豪斯設計學院雙軌制的方式進行教學,此類教學方式把理論與實踐置于相同位置,對應用型與創新型設計人才的培養具有較大現實意義。近些年來,我國教育范疇為了不斷適應本土教學狀況,而對此教學模式進行改進,構成藝術教育獨有的雙師型師資結構,令當前設計人才培養目標較易實現,對老師提出更高標準。對于“雙師型”構造而言,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老師需擔負授課老師、設計師、技師的角色。其次,聘請社會中的設計師、技師,通過崗位培訓,而擔當藝術設計專業的老師。除卻通過調整“雙師型”團隊,地方高校還可以通過“二部制”老師團隊組建形式,則以固定教師編制為基礎,添加一些專家學者、設計師、技師等,一同擔任課時任務。而固定老師擔負環境設計專業基礎課與專業主干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且兩年輪崗一次,并且,此類老師的教學課時設定不應過長,通常為1到3周[3]。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應當從當地、該校的實情出發,制定適合實際所需的人才培養目標,對傳統落后的教育模式及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改革,把優秀的社會資源帶入實際教學當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此完成高品質、高標準的環境設計專業教育任務及目標,以此培養出社會所需的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魯超,楊金林,姜亞男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下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方法改革[J].科技資訊,2014(26):178.
[2]閻軼娟.淺析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建設[J].美與時代·城市,2014(7):72.
[3]韋雪飛,高寒.3Dsmax軟件與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初探[J].藝術科技,201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