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明
摘 要: 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能力,構建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是新時代教師應首先反思的問題。根據課堂教學實際,著手探索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讓教學反思成為提高師生教學能力和學習能力的一種高效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學習反思能力,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使課堂充滿鮮活與靈動。
關鍵詞: 課堂教學 互動反思 輔助性功能
法國著名牧師納德·蘭塞姆聆聽過一萬多人的臨終懺悔。他說,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每個人如果能把反思提前幾十年,便有50%的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對于我們這些肩負著教書育人重責的人民教師來說,在平常教學生活中,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多一分反思,或許就會讓自己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成效,會讓學生多一分收獲,多一分進步。
教師應具備的綜合素質不必樣樣精通,起碼必須能“hold”住學生,在學生面前能有幾分自信。基本功過硬,底子厚了,才能在講課時旁征博引;把住教育教學命脈,才能應對課堂上各種突發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力的課堂,這樣的教師才是合格的教師。
課堂的成功有賴于充分的備課,而備課一定要帶有自己的思考見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職業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個性的,能緊密聯系生活的。陸游教孩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所以教師是一個雜家,必須不斷讀書,不斷思考。如果能讓學生覺得自己的老師知識淵博,上課能有一些新見解,一節課下來能有新收獲,你就成功了一半。“老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瓢水”。這一桶水,必須是新鮮的水,必須是源自教師心泉的水。
課堂的成功有賴于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師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將課堂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加以分析,歸納各種各樣的應對方法,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沒有平日的反思,課堂完全“跟著感覺走”,長此以往,不僅學生會對老師不認同,自己也會變得不自信。因此每堂課后的總結尤為重要,通過總結反思,我們才能找出優點與不足,才能在以后避免。
課堂的成功更有賴于學生的配合。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只有二者密切配合,課堂教學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善于反思的教師總是能讓學生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效率。引導學生自我評價,恰恰是學生學會反思的一個重要切入口。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僅是讓學生復習鞏固知識,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我教育的開始,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展。因此,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是改進學生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很好切入點。
1.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與反思。當學生完成練習或回答問題后,讓學生獨立思考、判斷,想一想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養成自我檢驗、自我反思的好習慣。讓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既可使學生鞏固知識,又可使學生對自己能力和方法有較為客觀的判斷,以使學生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評價自我。語文教學必須營造主體發展的環境。我們在教學中總是怕學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時候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學生。殊不知,正因為我們過于追求知識的終極結果,往往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反思求索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肯定與自我認識,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學習信心,失去了學習動力。
2.同學之間的交互評價與反思。當學生回答某一問題后,教師讓學生集體討論,相互補充,可以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全面。這樣,學生不僅理清了思路,鞏固了知識,而且在反思和爭論中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發展了思維能力。可見,引導學生把交互評價和反思結合起來,能更好地提升彼此的分析水平。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并鼓勵學生自我認識,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個體的反思有時容易卡殼甚至流于偏頗,而交互評價與反思能比較客觀地展示每一個個體的優劣。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提倡學生全面發展。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在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境設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創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評價和反思。比如,課堂上對于問題的設置,應當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層次地設置問題;當解決一個問題時,可以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并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同學的答案與自己的差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教室成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習陣地。
3.教師引領下的及時總結與反思。因為年齡和認識的原因,有時學生并無自我反思或交互反思的欲望與意識,這時就必須由教師加以合理引導和把控。當某個問題解決后,可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思維策略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總結,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歸納總結,力求從所解決問題過程中找出新的普遍適用的方法,以現有的解決問題的經驗解決新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異想天開”,拓展延伸,將問題變成多個與原問題內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或相似的問題,拓寬學生視野,深化知識的理解,從而拓寬學生的反思途徑,增強學生反思能力。
課堂教學歷來是“遺憾的藝術”:再優秀的教師,也未必堂堂精彩;再成功的課例,也未必每一個環節都無可挑剔;不同教師的課堂、同一教師的不同課堂,瑕瑜互見,則更是常事。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反思恰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應該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既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更是每一個學生學習力提升的過程。“我思故我在”,“我思必有進”。積極的反思,包容的心態,合作的精神,正確的歸因,都應該成為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成功案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