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望遠鏡
哲理的故事:
在臺灣苗栗縣頭份鎮,魏女士擺了一個蔬菜自助攤。攤上擺滿了各種時令蔬菜,任人自取,隨意投錢,所得錢款全數捐給當地紅十字會。自助攤一開辦,附近的居民都來捧場。不久,魏女士發現,大部分人取己所需后,能自覺地向盛錢箱里投錢,可是也有一些人取菜之后,沒有投錢,偷偷溜走了。
魏女士很郁悶,就把這種情況告訴了自己的舅舅——臺灣著名漫畫家劉興欽,希望他能幫自己想想解決的辦法。
第二天,劉興欽把一副題了字的漫畫交給魏女士說:“把這幅畫掛在菜攤旁,也許能管用。”魏女士將信將疑,把漫畫掛了出去。沒有想到的是,效果出奇的好。來取菜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所有的人都自覺地向箱子中投錢。
原來,劉興欽在漫畫上題寫了這樣兩行字:“這里沒有監視器,只有上帝的望遠鏡。”(孫建勇)
故事的哲理:
許多領導者總是期待制度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殊不知,建立組織信仰比制度本身更加有效。一個有信仰和有愿景的企業,其員工總會自發完成目標和任務;而一個制度滿天飛的被動性組織,員工沒有約束和引導就很難履行職責,原因就在于員工害怕犯錯,害怕出問題,根源在于管理者沒有開啟給予員工自我成長和放飛的機會。
送別“我不能”先生
哲理的故事:
女教師唐娜正在給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講課。只見大家都全神貫注地埋頭在紙上寫下他們做不到的事情。
唐娜老師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她寫道:“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讓約翰的母親來參加家長會”“除了體罰之外,我不能耐心勸說艾倫”等等。之后,學生們按照她的指示,把寫滿了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紙對折好,按順序依次來到講臺前,投進一個空的鞋盒里。
等所有學生的紙都投完以后,令人驚訝的是,唐娜老師竟然找來了一把鐵鍬。然后,帶著大家來到運動場最邊遠的角落里,開始挖起坑來。10分鐘后,一個3尺深的洞就挖好了。他們把盒子放進去,然后又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履蓋上。
這時,唐娜老師注視著“墓地”周圍的孩子們,神情嚴肅地念起悼詞:“現在,我們已經把‘我不能’先生安葬在了這里,并且為您立下了墓碑,刻上了墓志銘。希望您能夠安息。同時,我們更希望您的兄弟‘我可以’‘我愿意’,還有‘我立刻就去做’能夠繼承您的事業。愿‘我不能’先生安息吧,也祝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振奮精神,勇往直前!阿門!”此后,每當某個學生又提起“我不能”先生時,她總是會幽默地提醒學生們:“它已經到上帝那兒去了!”
故事的哲理: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每個人都做不到無所不能,但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對自我束縛和限制的大膽拋棄。從正面的思維習慣入手,激勵下屬超越自己的界限,也許才是每個領導人最重要的功課!
開普敦的斷橋
哲理的故事:
南非的開普敦是一個擁有各種特色建筑的美妙城市,很多外國游客都為其美麗的景色而流連忘返。
不過在這些漂亮的建筑中,有一座矗立在市中心的斷橋著實礙眼,橋面在到達最高點時戛然而止,手腕粗的鋼筋張牙舞爪地伸在外面,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塊零散地橫躺在路面上,像剛發生了一場地震。
原來這是發生在15年前的豆腐渣工程遺址。
由于建筑材料弄虛作假,導致了橋建到一半時轟然倒塌,三名工人不幸遇難,而不久后,設計師也因為內心羞愧而跳樓自殺,當時的項目負責人——開普敦建設局局長被判三年徒刑。
事情到這里,本來可以告一段落,開普敦政府也準備盡快清理掉這個建筑垃圾。但在獄中的建設局局長立刻寫信懇求,不要拆掉這座斷橋,以警示后人。同時,遇難工人的家屬也向全市人民發出了一封信,希望保留斷橋,不要忘記這道傷疤。這封信打動了開普敦,最終他們保留了這座橋,此后每一任建設局長宣誓就職都會選擇在斷橋下,開普敦也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成為世界上工程事故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孫亮)
故事的哲理:
面對錯誤和事故,是選擇逃避還是面對,其實不僅僅是態度的問題,還關乎一個組織的未來!一味掩耳盜鈴地掩蓋錯誤和問題,只能使問題明晃晃地不斷惡化,并遲早會走向無可救藥的失控和毀滅。既然是傷疤,只有通風,才能痊愈;只有暴露,才能預防。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