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
這三年中國的國際環境并不理想,東海、南海爆發的摩擦考驗領導人的智慧。國際社會批評中國咄咄逼人的觀點也并不鮮見。
我認為,評價政府的外交,必須把行為放進國際權力格局的大背景之下。很多人還在討論中國是應該繼續“韜光養晦”還是要“有所作為”,其實看清了國際格局的變化后自然得出結論。
鄧小平時代決定中國必須韜光養晦,1980年代中國對外策略是請進來,打開國門并開放市場給西方,決定了不會和國際社會有沖突。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末,中國為了加入WTO等國際組織而改變自己的制度,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也不會有什么沖突。
然而,中國現在長大了,需要走出去在國際上有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面,中國還沒有強大到其他國家會向中國制度調整的地步,因此必然會與其他國家發生沖突。今后十多年的中國外交最難做,包括英美在內的大國崛起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很多西方人認為中國領導人具有侵略性,其實不公平。其實任何領導人都會有如此舉動,畢竟是大勢所趨。今后中國的外交不容易,第一是中國的利益要走出去,第二要保護自己的利益,第三承擔國際責任,不然誰也不喜歡。只要能撐過這段痛苦期,10年到15年后,中國的國際環境會有很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中國要明白大國都是打拼出來的,沒有人會送給你。以前的大國都是如此,崛起很艱難,只是現在不應該發生戰爭。
這兩年的外交可圈可點,最主要體現在兩點。笫一是強調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畢竟中美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雙邊關系,完全是國際關系的架構,這個架構無論誰垮下來,國際關系就垮下來了。
第二是“一帶一路”提得很好。中國以前過分傾向于西方,西方這條腿很強勁,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另外一條與發展中國家的腿就很軟弱。現在絲綢之路面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兩條腿走路非常重要,雖然要實現“一帶一路”的戰略也并非易事。 如果只是比較今天和10年前的外交,當然會覺得中國咄咄逼人,假設未來50年后再看現在的歷史,那么評價就不一樣了。中國作為大國,要有自己利益又要承擔責任,包括救濟處于困難中的歐美國家。
中國一些盲目的民族主義者認為美國衰落就是中國崛起,其實會更差。國際秩序的變化對中國并不利,中國如果搭不了便車,自己又沒有能力和意愿參與構建秩序,比如,如果美國從中東撤退,中國陷進去的話,中國的衰落就開始了。
今后中國外交需要注意的是,這幾年對世界的影響不是經濟要素,而是地緣政治。地緣政治的變遷馬上影響一國的發展,比如烏克蘭和中東國家,地緣政治越來越重要。習近平說過,中國只要不發生顛覆性變化就沒有問題。但是顛覆性變化有可能發生,比如釣魚島或者南海等地緣政治變化就可能引發。
(摘自《未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