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鵬
“中美關系接近‘臨界點’”,這樣的判斷不是空穴來風。表面上來看,中美關系現在確實存在一些重大的困難。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放得長遠一些,中美關系一路走來,總是階段性地遇到各種問題,只是不同時期遇到的問題的性質和內涵不一樣。出問題本身并不可怕,這是中美關系的常態。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分析這些問題的性質是否發生了變化。
總體來看,中美關系的性質正在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渡階段。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很難說出中美關系變化到哪個點,但可以確定四個方面在同時發生變化。
第一,兩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中美兩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差距明顯,但這種差距被人為地縮小了,而接近性被無限地放大了。去年,中國GDP總量約合10.2萬億美元,美國大約為17.4萬億美元,看起來差距依然很大。但如果從過去10年的發展來看,中美經濟總量之比已從大約1/8變為3/5,這種追趕速度不可謂不驚人。中美力量對比的接近需要多維度去評估,但如果將實力和影響力放在一起看,中美差距的確在實質性縮小。這是中美關系發生波動的總根源。
第二,中美彼此的戰略態勢發生了變化。從中國看美國,美國的“亞太戰略再平衡”在中國周邊布局,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對日本無原則偏袒,以及在南海問題上“拉偏架”,讓中國很容易形成美國轉向應對中國的印象;而在美國來看,中國外交從過去韜光養晦、擱置爭議到轉向積極作為、強勢維權,以及打造以中國為中心的新的經濟安全體系,包括“一帶一路”、亞投行等。結果,雙方不約而同認為對方變了,并都把對方的變理解為針對自己的。
第三,中美雙方的戰略基礎發生了變化。中美兩個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發展階段的大國能一路走來,是因為總是有厚重的戰略基礎在支撐:冷戰時期共同對抗蘇聯、冷戰后共同的經貿利益、“9·11”后經貿和反恐“雙引擎”驅動。但現在,舊有的基礎要么沒有,要么松動,新的合作基礎(如氣候變化等)還沒有形成規模。這好比一艘巨輪的壓艙石輕了,中美關系這艘巨輪自然會飄搖不定。
第四,中美戰略環境變化了。從內部來看,各種利益集團爭相發聲,影響中美關系。再加上網絡媒體的作用,呈現出觀點五花八門的態勢。從外部來看,中美關系的命運有時不完全掌握在兩國自己手里,往往受制于第三方因素。比如兩國的矛盾加深往往因為日本、菲律賓等國而起。
這四個變化加在一起說明,中美關系正在發生有別于以往30多年的深層次的變化。這不是今天才有的,是過去四五年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日積月累、漸變式的變化。“臨界點”在哪里很難被判斷,但這些變化是確實存在的。不是點的變化,而是面的變化。
面對上述變化,雙方都在不約而同地做調適。思考中美關系的未來,最終取決于共同努力,尤其是兩國高層的把握能力和決斷能力。
中美對“不開戰”這點是清醒的,這也是中美的底線。當然,中美有可能因第三方因素被動卷入局部沖突,或者因偶然事件發生重大摩擦。為了規避這種風險,去年中美簽署了兩軍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和海空相遇行為準則兩個備忘錄,這表明雙方都擔心出事,這是好事。
思考南海問題和中美關系時,不宜把美方在南海問題上的行為簡單理解為“它要打仗”,這其實是美方的一種測試行為、宣示行為。對此,中方的反應也是冷靜的,中方在捍衛自身利益的同時,采取了有理有節的斗爭。
中美關系最大的特點是既非常重要又非常復雜,合作與競爭并存。很難因為某個領域的變化一夜之間發生變異。這也是中美關系和其他國家關系相比特殊的一點。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