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一向以嚴謹、細致著稱——這個國民性為日本制造業之發達做了最好的注解,也使日本制造成為品質優良的代名詞。但在過去一年,日本接二連三的風波和丑聞令很多觀察家瞠目結舌——東京奧運會主會場和會徽設計方案,因費用過高和涉及抄襲被迫重新修改;東芝公司等行業巨頭,相繼被爆出震驚全國的財務、業務數據造假丑聞;盡管罕見假貨,但日本免稅店聯手中國低價旅游團宰客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筆者旅居日本近10年,之前從未感受到各類“不祥事”如近兩年般頻繁發生。聯想到2014年震驚全球科技界的新型萬能細胞“STAP細胞”造假風波(指導者笹井芳樹在輿論壓力下自殺),不由得感嘆東瀛之世風日下,不禁要問:日本,你怎么了?
奧運會籌辦“出師不利”
2013年,東京獲得2020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這是東京自1964年以來再次結緣奧運會。按原計劃,2015年本是主會場——新國立競技場的開工之年,會徽也將在奧運會召開的5年前公布。然而,東京奧組委的麻痹大意引起一連串混亂,給原本就對奧運不是特別“感冒”的民眾一次又一次潑上了冷水。
2015年9月,日本文部科學省第三方調查委員會批評相關人士和機構缺乏基本的責任意識,由原首相森喜郎任會長的東京奧組委決定之緩慢,是造成問題的根源。該委員會發布的調查報告稱:“所有決定都是在一種不得已的氣氛中作出的,承擔國家級重要項目的組織體制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僅在主會場計劃撤回一周后,東京奧組委公布了由日本著名美術指導佐野研二郎設計的會徽。很快就有網友指出,該設計方案與比利時劇院標志頗為相似,堪稱“山寨版”。東京奧組委被迫于9月宣布停止使用該會徽,重新進行征集。
盡管早已有人質疑主會場建筑費用之龐大,但是文部科學省、東京奧組委卻無視質疑;而會徽的征集過程更是被批判在“秘室”進行——要求應征者必須獲得兩項以上國際大獎,評選過程則是8名專家在兩天之內匆匆完成。
與半個世紀前相比,此次奧運會對日本而言,是其作為高度發達的市民社會展示自身形象的良好契機。但是,籌備工作剛剛開始便如此漏洞百出,不僅失去了本國民眾的信賴,也給日本的國際信用投下陰影。
2015,企業道歉年
相比奧運會籌辦“出師不利”,東芝公司大規模、長時期的集體篡改財務數據更是駭人聽聞。而且,這只是日企造假的冰山一角:2015年以來,“東洋橡膠工業”偽造產品的防震數據,打樁龍頭企業“旭化成建材”在施工時偷工減料——一系列危機導致海外投資者擔心日本企業治理機制形同虛設,根本無法抑制不正當行為。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日本經濟界原本將2015年定位成“企業治理元年”。而在這些企業東窗事發后,其負責人在記者招待會上鞠躬道歉已經成為日本一景。
這年3月,東洋橡膠工業被批偽造產品防震數據,其生產的低于日本國內標準的防震橡膠用于日本國內55棟建筑——在之后的排查中,這個數字更新為150棟;其用于鐵路、船舶的橡膠產品也有篡改數據問題。最終,該公司社長山本卓司黯然辭職。
4月份曝光、7月份被證實的東芝公司造假丑聞,規模之大、惡劣影響之深,堪稱史無前例。與此同時,東芝也開始拋售旗下業績糟糕的部門,經營基礎已經出現動搖。
10月,日本媒體披露建筑承包商、旭化成建材篡改混凝土用量、地盤強度等數據。該公司在過去10年承包的3000多個房地產項目中,有10%涉及數據篡改,問題建筑遍布幾乎整個日本。
11月,秋田市的肥料公司“太平物產”社長佐佐木勝美召開記者會,承認偽造有機肥原料比率標示等,并表示“至少10年前就造假了”。
安倍內閣將強化企業治理作為日本成長戰略的支柱,但是一系列丑聞讓人懷疑日本企業推進企業治理的意志——這也直接影響到海外投資者對日本資本市場的信心。
“老人”是問題根源
筆者認為,包括奧運會籌辦風波,一系列丑聞的根源恐怕在于隨著老齡化加劇,日本社會已經被“老人”統治——這里的“老人”是指五六十歲的老一輩。傳統的“年功序列”導致企業等各類組織的新陳代謝緩慢,作為管理層的“老人”集中占據了強大的社會資源和發言權,在組織內部擁有絕對的權力和權威。
年輕一代不會也無法對其提出挑戰——這樣做的成本太高,而是選擇了對“老人”權威主義的絕對服從——這也是日本社會閉塞、組織僵化,不正之風日漸橫行的根源。在筆者看來,日本社會的諸多問題源于此。
期待這些“老人”的自凈作用無異于幻想。正如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所述,西歐崇尚的是根據宗教倫理觀自律地對善惡進行判斷,即“罪文化”;日本則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而非內在倫理觀,即“羞恥文化”。簡言之,作惡時如果無人知,日本人心中的罪惡感便十分淡薄。而一旦被披露,日本人傾向于從組織中找替罪羊,而非對管理體系進行全面改革。
如此看來,各種規章制度對于“老人們”來說有名無實,培養與其對抗、提出異議的年輕力量,才是遏制各種愈演愈烈的造假風波的關鍵——這需要打破現有的社會資源和權力的分配格局,對其進行重新架構。然而在老齡化率高達25%的現在,解決這個問題的端倪仍然沒有顯現。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