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這一兩年,電商扶貧突然升溫,寫入了中央關于扶貧攻堅的文件,電商企業負責人也成為國務院扶貧辦領導密集會見的對象。
關注扶貧領域多年,諸多貧困場景定格在腦海。2011年,武陵山區的夯來村,村莊在數十米懸崖之下,映入眼簾的是“百年木屋”。走進屋內,陰暗、潮濕,雜物滿地。當地百姓生活、居住與耕作方式仍停留在上個世紀。
在此前的調研采訪中,類似這樣的村莊,不少,多因交通不便。
都說要想富,先修路。這些年,隨著“村村通”逐漸落實,類似這樣極端貧困的村落在減少,到現在已為數不多。但貧困地區要真正發展起來,離不開產業的帶動。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扶貧方式上更加注重產業扶貧。
數年耕耘之后,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貧困地區有了自已獨具特色的產業,有些甚至做到了“一村一品”。
有了產業,村民自然期盼著豐產。然而,豐產可能并非意味著豐收,或許讓農民更揪心。如蔚為壯觀的橘林里,成片腐爛的橘子;路邊掛滿枝頭熟透的果實,卻無人問津……
相比第一種場景,后面這樣的場景更讓筆者深思。為什么明明豐產了,老百姓卻笑不起來?如何擺脫豐產不豐收的尷尬?
筆者認為,電商扶貧能做到。因為分析貧困地區產業豐產不豐收的原因不難發現,核心在于信息不對稱,渠道缺乏及物流不通暢。
農產品通常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時間耽誤不起。一旦延緩,可能變得一文不值。
也有很多地方,根據農產品的特色,因地制宜去延伸產業鏈條,注重深加工,提高產業附加值。應該說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發展產業的方式,但這需要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貧困地區,大部分產業難以做到這一步。
如此一來,只有從渠道、物流等方面做文章,而電商平臺成為絕佳選擇。尤其是大的電商企業,一方面具有較為完善的物流體系;另一方面,自身具有強大的銷售能力。
比如電商企業京東,不僅擁有覆蓋城鄉的物流網絡,同時平臺有強大的消費群體,成為地方農產品的一個重要出口。
電商為貧困地區架起了一座橋,有效解決了渠道難題,但電商扶貧的作用不止于此。
諸多失敗的產業扶貧案例顯示,在發展產業時,信息往往是滯后的。如某地看到了今年荔枝行情不錯,就大力發展種植,而等到幾年后豐收時,卻可能各地種植太多,價格一落千丈。多年來備受關注的“豬周期”也是如此。
通過電商平臺的大數據,或許還可以對市場判斷更為精準,并能及時預警。
此外,農產品的附加值不高,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品牌,或者是品牌沒有知名度、美譽度,而電商平臺可以助力。比如立足“一村一品一店”模式,憑借豐富的品牌推廣經驗和能力,京東集團通過為貧困地區開辟線上“中國特產”頻道、地方特色館等形式,提升了當地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
還有,貧困地區要發展產業,資金一直是瓶頸。一些電商平臺,專門開發出針對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
如此種種,體現了電商企業“互聯網+”的更多含義,而不局限于架一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