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陳偉 可秀梅 米孝尉 楊勝利
(遼寧省北票市氣象局 遼寧省朝陽市 122100)
淺談如何做好公共氣象服務工作
李曉東 陳偉 可秀梅 米孝尉 楊勝利
(遼寧省北票市氣象局 遼寧省朝陽市 122100)
隨著社會進步和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我國的氣象事業將承擔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等更加重大的責任。本文對如何做好公共氣象服務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公共氣象服務;提升效益
公共氣象服務屬于公共服務的廣義范疇,是指政府部門通過共享資源或者權利,向氣象部門提供各種信息和技術,從而實現氣象的公共服務。從氣象服務的范疇來看,氣象服務不僅僅是滿足公民對氣象的了解需求,而在近幾十年來,氣象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不管是從人身安全方面還是從公共安全方面,氣象領域與國家的每個行業、領域的利益都密切相關。公共氣象服務是以政府的財政支出作為支撐的,但是在氣象技術方面必須緊跟國際的先進技術,全面深入的開展對氣象的研究,能夠利用氣象變化的規律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從而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公共氣象服務。
1.1 公共氣象服務的公益性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我國氣象法中明確指出:公共氣象服務是基礎性的社會公益服務。在國務院(2006)三號文件中也提到:各級地方政府要把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地方公共服務體系的范疇,進一步強化氣象公共服務的職能。由此可見,公共氣象服務關乎民生與社會發展,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務。公共氣象服務中應當將“公平”作為服務的前提與目標,在有償氣象服務與公共氣象服務不能取得平衡時應以公益性的公共氣象服務為主。
1.2 公共氣象服務面臨的問題
1.2.1 社會的無限需求與氣象部門的有限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社會和政府對公共氣象服務的要求開始提高,涉及領域也在不斷擴大。防災減災、氣候變化、新能源開發、節能減排、農業服務和專業公共氣象服務等方面都成為目前公共氣象服務的內容。而越來越高的要求使得氣象部門在人才單一、技術落后與經費不足上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與社會快速增長的需求相比氣象部門所能提供的公共供給增加速度明顯慢了許多。
1.2.2 公共氣象服務對自身利益的影響
過去一年,各地氣象部門在提供公共氣象服務中共發布警報3640次,預警信號2737次,逾9億人次通過手機短信接收到預警信息。公共氣象服務延伸到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和多部門聯動、防雷減災工作、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基礎調查與監測預警、抗旱找水、抗洪搶險、地震監測、震害防御和應急體系建設、海洋災害應急管理和林業碳匯等多個方向中。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目前來看必然會影響氣象部門的自身利益。如何在保證有效、公平的提供公共氣象服務的前提下,使得氣象部門有足夠的人才、技術與資金來提高服務水平進而滿足擴大的社會公共需求是政府和氣象主管部門應該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2.1 提高認識,牢記“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理念
氣象服務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三個氣象”的發展理念,堅持“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理念,嚴格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天氣過程不放過”的要求,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氣象服務工作,為我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建設服務。在氣象工作中,要力爭做到讓社會公眾利用氣象服務信息趨利避害、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服務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更加顯著,對服務產品的宣傳要深入人心,提供服務豐富、生動、精美、適用的氣象服務,從而為公共氣象服務發展增添動力。不斷學習,努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縮短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為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服務。
2.2 拓寬渠道,使氣象服務工作形式多樣
根據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的要求,多渠道地開展服務產品,及時,準確高效地為當地工農業服務。主要從以下幾處入手:
2.2.1 電視發布平臺
①不斷改進現有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增加時長、播出頻次和頻道,并根據生產生活需求和隨著預報技術的不斷提高,實時豐富預報預警內容;②重要氣象信息隨時插播。廣電、氣象兩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對重要災害性、關鍵性、突發性天氣隨時通過電視節目進行插播;③制作播出專題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節目。
2.2.2 手機短信發布平臺
對現有的氣象短信預警發布平臺服務對象及時跟進更新和增加,保證全縣各相關單位、各鄉鎮領導、各村三大元、種養殖大戶等手機號碼的采集并適時發布相關的信息。
2.2.3 大喇叭發布平臺
目前,氣象部門逐步在向農村安裝氣象大喇叭系統設備。大喇叭設備是由氣象局利用互聯網、手機短信息平臺發布信息后,再通過喇叭的系統自動轉換成語音信息對外廣播;農民還可以用手機撥打安裝在大喇叭中的手機卡號,第一時間接聽氣象信息。對農村來講,“大喇叭”最普及、最方便、最經濟、覆蓋面最廣,“氣象大喇叭”的普及,徹底解決了氣象信息到農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可以大大提高農民防災減災的能力,帶來巨大的農業經濟效益。
2.2.4 電子顯示屏發布平臺
充分利用社會各部門現有的電子顯示屏和本部門農經網的電子顯示屏,向各電子顯示屏擁有單位公布電子顯示屏前端接收機數據輸出協議格式,由電子顯示屏的擁有單位負責按輸出協議的格式對其電子顯示屏進行改造,與電子顯示屏前端接收機實現對接,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發布災害預警等氣象信息。
2.2.5 便民利民信息服務站
社區和農村便民利民信息服務站是深化氣象為民服務、推進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是推進氣象信息進村入戶的有效途徑,充分調動便民利民服務站信息員的作用是傳播氣象服務信息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氣象服務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平衡機遇與挑戰之間的關系,是當前氣象事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新的形勢下,氣象服務必須與時俱進,正視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虛心接受廣大市民的建議,加強對自身的改造和完善,進一步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只有這樣,氣象事業才能夠蒸蒸日上,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把握好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從容應對所面臨的挑戰。
[1]邵偉森,吳淑琴.淺談加強氣象服務的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6).
[2]王春霞,梁美嬋,耿記允.淺談氣象服務如何滿足社會需求的評估[J].科技風,2011(96).
[3]林國生,聶燕紅,趙佩紅.氣象服務中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3).
S16
A
1004-7344(2016)21-0280-01
20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