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電信系 730101)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問題研究
——以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為例
陳靜
(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電信系 730101)
本文對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提出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的調整和改革方案。目的在于提高我院計算機教育水平,使我院畢業生成為既熟悉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考核方式;改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和我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掌握勢在必行。根據教育部教學大綱要求,我院安排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但該課程的教學安排和實施還是較傳統,存在弊端,不能更好的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鑒于此,本文提出了關于《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的調整和改革方案。
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到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來越高。社會需要大量既熟悉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復合型人才,計算機應用能力成為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才輸送機構的高等院校,須在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時,讓他們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現在各個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課程,鼓勵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考取相關資格證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強、技術更新快的課程,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掌握一門實用的技能,是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而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沒有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院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的掌握及運用能力,因此我院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我院是向所有學生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2.1 課時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時設置為32節/學期,授課地點安排在機房。本課程教學內容共有六個大的模塊,現一一列舉: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7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及Internet技術、Word2010文字處理、Excel2010電子表格處理、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這六大模塊既包括計算機基礎和網絡的相關理論知識,還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這三大實踐操作,理論部分共分配課時十二個,即每章四個課時,剩余課時實踐操作最多分配十八個課時,每章六個課時。這樣老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對每個知識點進行深層講解,考慮每一位同學的基礎不同,只能重點詳解,其他點到為止,對于一些實用性較強,需要擴充的知識點基本沒時間詳解,而這部分內容恰恰才是我們計算機應用部分的升華。如Word高級應用相關的郵件合并操作,此操作可用于大規模的編輯多份請帖、證件等,編輯完模版后再與相關信息連接,可直接打印,實用性強??山處煕]有太多時間深入講解。學生課時緊張,上機實踐時間少,不利于學生實際操作水平提高。由于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儲備參次不齊,32個課時,要同時掌握如此大的信息量,沒有足夠的實踐,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綜上所述,需對本課程課時量的設置進行調整。
2.2 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講授普遍采用講解、指導、演示等傳統教學方式。這樣單一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更無從談起。如“計算機硬件組成”內容的講解一般用簡單的文字描述+圖片展示,導致學生對計算機硬件的認識及系統組成只停留于文字說明及圖片演示,有礙學生對硬件的感官認識與了解,無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3 教學手段存在的問題
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手段單一。一部教科書、一只粉筆、一塊黑板,這是我們傳統的教學手段,我們在此基礎上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即計算機、投影儀等,但這些只將我們的學習局限于課堂上。老師在課堂上講授及演示,學生被動的接受。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性。學習的途徑有很多種,不能如此枯燥乏味。
2.4 考核方法存在的問題
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核形式為上機考核。操作過程:考生從“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考試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上機操作完成所有考題并提交,最后由系統自動評分給出學生的“上機成績”。這種考核形式較單純的筆試能更合理的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但“上機成績”并不是學生該課程的最終成績。最終的總評成績=上機成績×70%+平時成績×30%。學生上機成績只要達到43分就有及格的可能,導致學生對平時成績的依賴性較強。該計分方式沒有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接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中沒有平時成績的比重,所以應對現有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
基于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對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考核方式提出了如下改革建議:
3.1 教學模式的改革
基于目前該門課程課時量不足的情況,提出以下兩點改革:
(1)分層次教學:根據“調查問卷”掌握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制定分層次教學計劃?!罢{查問卷”測試題目要有區分度,目的性,通過不同題目反映學生的真實計算機水平,測試完可以借助學院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考試題庫”的題目來驗證,以彌補“調查問卷”的不足。“調查問卷”在新生入學時下發,根據問卷結果將學生分到不同的教學班,教學班分兩類,加強班和基礎班。對劃分結果有異議的同學可參加學院“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考試題庫”的上機考試,以準確劃分教學班。不同的教學班采用不同的授課計劃,加強班基礎好,設置周3的課時,即48課時/學期;基礎班基礎差一些,設置成周4的課時,即64課時/學期。授課內容側重點也要有所區分。基礎班著重基礎教育及實踐,加強應用部分。加強班著重實踐和應用。
(2)開設選修課:開設《高級office》課程選修課程。讓基礎好的同學或有考級需求的同學通過選修課,更系統的掌握計算機知識,達到預期的效果,使計算機水平更上一層樓。
3.2 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傳統的講授、指導、演示等教學方式的基礎上,豐富教學方式。如加入“實物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和“案列講解法”等。
“實物教學法”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觀察力,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如我院為每個班提供一臺計算機,供學生輪流拆卸、連接、裝配。這種所見即所得的“實物教學法”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計算機硬件組成有更全面的認識。
“任務驅動法”如教師在講解完基本概念和操作之后,給學生一個具體的任務,學生在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教師所講知識的運用,自主探索和相互協作,完成指定任務。如在講解完幻燈片制作后,將學生分組,每個小組制作一個圖文并茂,結構合理的電子課件或產品說明書等。在制作過程中,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還會不斷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的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的自學能力。
“案列講解法”可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實例演示,激發學習興趣,然后在實例講解過程中逐步引出教學知識點。如在講授word文檔編輯時,先給學生看份排版設計好的學習報或雜志,學生看到制作成果后對文檔編輯產生極大的興趣,教師再講解設計相關知識點,再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一份報紙或雜志。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也提升了對計算機的應用能力。
3.3 教學手段的改革
計算機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學生的實踐與鉆研。在現形勢下,網絡的應用給我們的實踐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我們需要一個課程的網站,教學中高層次需求在網絡中得到極大補充。網站的內容包含經典講義、網絡課程,還應包含自學需要的素材、試題,它們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這樣各種教學形式互相補充又發揮了各自的優勢,滿足了各個專業不同層次學生需求。課堂、實踐、網絡教學三位一體,相互促進,培養學生的上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協作、探究式等多種先進教學方法,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拘泥于課堂之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及交互性。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基于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的考核現狀及問題,提出一種新的考核方式,即學生參加學院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考試題庫”的考試給出的上機成績就是學生該課程的最終成績。平時成績不計入最終成績,只作為有無資格參加考試的參考,平時成績少于60分即無考試資格。平時成績由出勤、作業、課堂表現、平時考核四項構成,各占25%。為排除上機考試學生的發揮不穩定性,每個學生有兩次考試機會,第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可重新抽題再考一次。將較好成績計入最終成績。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學生對平時成績的依賴性,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技術更新較快的課程,其教學體系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更新仍在不斷完善中。我院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應該具有較強的動手和應用技術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上要體現應用性、創新性、適應性,對本課程的教學模式、方式、手段和考核方式提出調整及改革方案,從而加強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1]龔沛曾,楊志強.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計算思維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2(5).
[2]賈宗璞,趙珊.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1(22).
G642
A
1004-7344(2016)21-0040-02
2016-7-10
陳 靜(1984-),女,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