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義 劉興芬
(紫云縣猴場鎮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紫云 550802)
紫云自治縣猴場鎮辣椒規模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黃光義 劉興芬
(紫云縣猴場鎮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紫云 550802)
紫云自治縣猴場鎮按照“一鄉一品,一鄉一特”產業發展要求,用“領導聯系,集團幫扶”項目資金,推進具備本地特色的辣椒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本文就推進的情況,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辣椒;規模化規范化生產;問題及對策
猴場鎮位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南部,距縣城44km。距安順市125km,是安順市和紫云縣的南大門。全鎮轄20個行政村,226個村民組,341個自然村寨,共8976戶,45800余人。猴場鎮總區域面積206km2,耕地面積6.3萬畝,其中水田7414畝。最高海拔1446m,最低海拔732m,海拔在900~1200m高度的地區占總面積的75%以上,地貌以喀斯特山地為主,河谷、丘陵并存。地處亞熱帶氣候區,夏濕冬干,季風明顯,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遞減,平均氣溫為5.7~8.1℃,極端最高溫33.6~37℃,極端最低溫-4.2~-7.3℃,年均日照時數1071.9~1455.3h,年均降水量1100~1400mm,四至十月為雨季,降水多集中在五至八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5%左右。日均溫度≥10℃的初日在3月10日~25日,終日在11月16日~12月10日,≥10℃的年積溫4559.4~5643.1℃。初霜日期在12月18日~28日,終霜日期在次年的2月2日~17日,全年無霜凍期為281~289d。
歷史以來,猴場鎮的農戶都有一畝半畝種植辣椒的習慣。山地辣椒因“味香美,辛辣適中”而遠近聞名,采收紅椒烘成干椒,或者剁成漕辣椒,是不可缺少的優質調味食材,深受客商親睞。2014年省農科院辣椒研究所現場調查猴場辣椒生產情況,發現本地品種品種雜亂,退化嚴重,抗病性差,產量不高,指出當地群眾辣椒生產存在的問題:“平地大稀窩,把把秧”栽培方式密度不合理,通風透光度差,易滋生病蟲草鼠害;施肥方面隨意性大,往往重氮而輕磷鉀,導致植株抗病性差,結果率不強;病蟲害防治上基本上無措施,把“防”和“治”混為一談,生產的辣椒“蟲疤爛眼”多。
(1)推進的規模及經濟效益。2015年,依托“領導聯系、集團幫扶”項目資金,推進規模化規范化辣椒種植3200畝。覆蓋適宜種植辣椒的16個行政村,1250戶農戶,農業人口5859人。隨機抽取肥力高、中、低辣椒種植地塊進行測產驗收,共驗收12個樣本,測產面積達22.5畝,規范化種植平均畝產1070公斤青鮮辣椒,比項目實施期間農戶常規種植增產75%。經保收系數0.9和新增純收益縮值系數0.7處理,總經濟效益417.7萬元,項目涉及農業人口人均增加純收入713元。人均純收入增幅為12.5%。
(2)辣椒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情況,以高廂起壟地膜覆蓋單株雙行等行距栽培為主要推廣技術,以培育壯苗,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為配套技術措施。采取打造示范園區和示范點,召開現場培訓會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角進行指導等種方式進行推廣。打造龍家田壩,打虎坪等10個示范點。在生產的關鍵環節,請種植戶到園區和示范點上開現場培訓會30會次,培訓人次達2140人次。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角現場指導共計650個工作日,辣椒良種使用率達100%,高廂起壟地膜覆蓋單株雙行等行距栽培面積0.21萬畝,覆蓋率65%;N、P、K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0.28萬畝,覆蓋率為87%;病蟲綜合防治0.25萬畝,覆蓋率78%。
(3)辣椒產業化經營情況。成立專業技術協會11個,引進服務企業2個,以“政府+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組織生產經營,于產前提供優質高效的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產中提供切實有效的技術服務,產后進行以“保價回收”為核心的購銷服務,協會積極主動地與省內、外大市場取得聯系,客商進行競爭性收購,成為我鎮辣椒購銷兩旺的保障,呈現了客商云集熱鬧場面。辣椒的成交量大幅上升,成交量為0.24萬t,是總產量的80%,成交平均價格為1.32元每斤,成交總金額達633.36萬元,達到讓農戶增產增收的目的。
(1)農業基礎薄弱,規模化生產困難大。首先是土地貧瘠不成規模,使用價值不高。猴場鎮境內以山高、陡、多、密集為顯著的特征,海拔落差大,土地零散化嚴重,50畝連片的成片土地都屈指可數,不利于機械化生產,加上在常年雨水沖涮以及略奪式耕作,土地比較貧瘠,從而增加生產成本,降低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其次是基礎設施落后,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不相適應。與產業化發展相配套的水、路等基礎設施相當落后,大部份耕地工程性缺水很嚴重,“光、熱、水、土、肥”農業生產要素中的“水”要素成為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短板。交通不便,今年發展的3000畝辣椒種植中,其生產出的鮮辣椒需以人挑馬馱方式,走3、4km山路運輸的不在少數。致使農產品商品化成本增加,商品化率大打折扣。
(2)產業化經營是農業邁向市場的必經之路,但其間存在不可不重視的短板。①因為地處偏遠,當地農民群眾受市場經濟的洗禮不夠,傳統經營思想根深蒂固。政府引導產業發展,聽說種植一畝辣椒有650元補助,一部份人是奔著那點補助來的。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去掌握市場信息,研判市場,描準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成批量地賣向大市場。出現市場問題農產品滯銷時,只會怪政府瞎指揮害了他們,從來不去研究一下市場的問題。②市場準備不足,農產品交易市場,倉儲,物流,冷鏈配送,交通等設施欠缺,引進農業企業的服務企事業服務不能位,成立的協會只是“草臺班子”,農村農業經紀人不活躍,農特產品品牌創建沒提上議事日程。
(3)產業的規劃上沒有發揮本地氣候資源特點,沒有有效規避市場風險,當地立體氣候明顯,海拔在900m的低熱地區可以大棚早育苗進行早季節栽培,海拔在1300m的高山冷涼地區可以進行秋延晚季栽培,其余地區可進行正季節栽培,辣椒可以分批上市,有效規避市場風險。本地辣椒品種實際是優質的具備特色的干鮮兩用品種,“味香美,辛辣適中”說的就是它。但規劃沒有充分體現當地氣候及資源特色,引進外地雜交品種,進行晚季節栽培(比正季節稍晚),當地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展現,市場風險也沒有效地規避(第一批上市正值辣椒上市高峰期)。
(1)科學規劃,政策引領和扶持。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短板多,困難大,根本就不是農民群眾能夠解決的,所以宏觀上需要科學規劃引領,微觀上需要政策性扶持。規劃產業發展要描準市場,以市場為引領,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①利用當地冷涼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有效降低“秋老虎”天氣對農作物的負面作用,初霜期常年出現在12月份,就可以發揮辣椒無限花系的特點,規劃種植市場價格高的秋延晚季辣椒;②提純和優化當地品種,發揮其“味香美,辛辣適中”的顯著特點作為市場的賣點,發揮其干鮮兩用特點規避市場風險;③發揮當地因工業欠發達而土壤、水體和空氣未受污染的優勢,加大試驗和應用適宜當地的施用綠肥,農家肥,農作物健身栽培,病蟲害的物理、生物防治等技術,發展綠色蔬菜甚至有機蔬菜等高品質蔬菜,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農產品價格。
(2)夯實市場基礎。市場建設可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硬件方面包括農產品交易市場,倉儲,物流,冷鏈配送,交通設施等,軟件方面包括引進農業企業,培育農業經紀人,農特產品品牌創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農村土地確權(物化土地這個主要的農業生產資源,利于土地流轉和市流通)等。可以這么說,如果市場環境不好,就引不進農業企業,農業經紀人不活躍,物流業不發達,農產品就很難賣出去,沒有倉儲,冷鏈配送設施,如果遇到市場滯銷的情況,一定會出現增產不增收的“谷賤傷農”局面。只有夯實市場基礎,鍵全市場功能,才能有效地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
(3)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價值。就是要加大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將土地平整連片成塊,利于機械化操作。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為目的,加大機耕道建設,山塘水庫修建,引水管道安裝等項目的推進,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創造更加更利的條件。
(4)扭轉群眾生產經營的傳統習慣。①要加大宣傳培訓教育力度,有條件時帶農民群眾到外地觀摩;②打造示范區域,做給農民群眾看,帶動群眾一起發展;③在規劃和推進農業產業化項目時要充分給予群眾的“知情權”,讓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項目推進的全過程,否則群眾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生產中用傳統辦法,農資籌備中上當受騙,增加生產成本,銷售時不主動尋找市場信息渠道,自己不掌握市場信息,受不良商家來意打壓。
(5)成立專業協會,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要改變農民群眾在市場中的弱勢群體地位,改變農民群眾有市場中勢單力薄現狀,就必須以專業協會、合作社把農戶組織起來,利于群眾在組織中實現科學技術,市場信息等的資源共享,利于以法人的形式與商家打交道。
F326.1
A
1004-7344(2016)21-0215-02
2016-7-10
黃光義(1979-),男,漢族,貴州紫云人,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