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旗
(周至縣劇團 陜西周至 710400)
秦腔打擊樂在戲曲中的獨特作用
劉占旗
(周至縣劇團 陜西周至 710400)
戲曲音樂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曲牌、唱腔、打擊樂以及念白四個部分。秦腔打擊樂是戲曲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系到劇情人物的情感變化,并且還能渲染舞臺氣氛、統一舞臺節奏、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心理變化,在戲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秦腔打擊樂在戲曲中的獨特作用進行闡述。
秦腔打擊樂;戲曲;獨特作用
1.1 概念
除了管弦樂器之外,凡是用打、擊方式發聲的樂器統稱為打擊樂(器),戲曲中稱為武場。京劇打擊樂以鼓板、大鑼、鐃鈸,小鑼四大件樂器為主。
1.2 種類
1.2.1 鼓
鼓包括單皮鼓、堂鼓(或同鼓)、花盆鼓(或南堂鼓)等,由整個樂隊的指揮即鼓師進行操縱。一般情況下,鼓師左手敲擊檀板,右手用鼓簽敲擊單皮鼓。有時兩手同時用鼓簽交替進行敲擊。鼓師在戲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要密切配合演員的表演,還要掌握舞臺的節奏,制造舞臺氣氛,表現人物感情。此外,打擊樂的起停、輕重、急緩都是通過鼓板的動作和姿勢來指揮的。
1.2.2 大鑼
大鑼的擊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揣鑼、打邊等,一般適用于武將或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及突變情節的氣氛渲染。
1.2.3 小鑼
小鑼的擊法與大鑼的擊法相似,主要用于文人、女士或滑稽人物的上下場,并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
1.2.4 鐃鈸
又稱為銅鈸或銅盤,分為以下幾類:①水镲:主要用于按節拍;②小鐃:常用于黑夜行走,渲染氣氛,因此又名“走邊鈸”;③大鐃:用于渲染氣氛,常伴巨浪聲、風聲等;④吹打鈸:常用于嗩吶牌伴奏中,主要是按節拍,也稱為啞鈸;⑤云鑼:由10個固定音高的小銅鑼組合而成,主要用于伴奏或合奏。
2.1 關于秦腔打擊樂
秦腔打擊樂憑借其鮮明多采的音響,靈活多變的節奏以及實用自如的曲牌聯套演奏形式,稱為秦腔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負責伴奏,指揮間奏音樂及唱腔板式的各種變化,掌握戲曲劇情的發展,制造并渲染舞臺氣氛。擊樂牌子是秦腔打擊樂最基本的組合單元,每首擊樂牌子既有其本身的完整性和獨特性,能夠獨立演奏發揮作用,相互之間又能進行有機的連接,并組成多功能的系列聯套演奏形式。擊樂牌子是歷代從事秦腔音樂工作的人們在演出實踐中逐漸發展而來的,也有一部分是借鑒、吸收了民間的一些音樂藝術如耍獅子、鬧龍燈、吹鼓樂、宮廷音樂以及京劇的很多擊樂牌子和鑼鼓點法等,而后逐漸形成了秦腔打擊樂。秦腔打擊樂現有擊樂牌子二百多首,各類曲目約五十種,各類曲目又分為不同的小類,還有許多形式完整的大、中、小型開場鑼鼓和整套表演動作鑼鼓、板頭鑼鼓及曲牌鑼鼓等。
2.2 分類形式
2.2.1 演奏形式
秦腔打擊樂的演奏形式主要分為鼓板、大銅器、小銅器、小三件、模仿等五類,所用樂器不同,用途也不同。其中,鼓板是由鼓師一人操縱干鼓、暴鼓、牙子,同時還兼堂鼓及戰鼓的一種演奏形式;大銅器,其主要樂器是指鉤鑼、鐃鈸、小鑼,有時也加用梆子、嗩吶等打擊樂器用以渲染氣氛,多采用暴鼓進行指揮。大銅器演奏一般用于熱烈緊張、慷慨激昂的情緒和氣派大的表演動作及大部分唱腔的起板、間奏、尾奏等;小銅器,其樂器主要是指鉸子、小鑼,有時也用鉤鑼或其他打擊樂器,多采用干鼓指揮,是武場五人擊樂組編制范圍內所特有的一種演奏形式;小三件,其樂器主要是指鉸子、小鑼、干鼓以及梆子。小三件是為一些日常的小型樂隊練唱、排練、伴奏而組成的演奏形式。
2.2.2 用途分類
秦腔打擊樂在秦腔音樂中的功能和用途,按其性能可分為開場鑼鼓、動作鑼鼓、板頭鑼鼓和曲牌鑼鼓等四類。這四種類型基本上都是以單一的擊樂牌子為基礎。其中,開場鑼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有規律的由各種擊樂牌子組成的大型擊樂套曲或吹打樂套曲,是開場前特有的形式,旨在渲染氣氛,招徠觀眾;開場鑼鼓也可單獨作為擊樂演奏曲目的欣賞,和演出劇情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動作鑼鼓,主要用于劇中人物的出場、亮相、行路、呼叫以及各種情緒表演、武打場面等的伴奏;板頭鑼鼓,主要用于各種板式的起板和唱腔過門中間的伴奏。板頭鑼鼓的速度可根據角色的不同以及劇情需要進行安排。曲牌鑼鼓,是一種為部分秦腔曲牌(特指嗩吶曲牌)伴奏和渲染氣氛的演奏形式,既沒有特定的名稱,樂器也要根據曲牌表現的情緒而定。
3.1 指揮作用
鼓師是戲曲表演中的伴奏者,也是主要指揮者。司鼓不僅要掌握整個舞臺的調度和節奏,還要控制舞臺表演的情緒。秦腔打擊樂在戲曲中的指揮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3.1.1 開場的指揮
秦腔打擊樂有很多開場鑼鼓,例如:“四錘開場”、“串子開場”、南瓜蔓“等等;通過開場鑼鼓告知吳濤演出者及觀眾戲曲演出即將開始,請做好相關準備。
3.1.2 演出中的指揮
秦腔打擊樂對戲曲演出中的指揮是比較全面的,不僅直接引導和控制者戲曲演出中演員的上下場、管弦樂隊的伴奏,而且還包括對舞美隊的操縱。在開場鑼鼓結束之后,戲曲演出即要正式開始。演員的上場和下場都是在打擊樂的引導下進行的,例如:“豹子頭上場”、“擂錘上場”“一串鈴下場”等,都是由打擊樂控制的。管弦樂隊的唱腔伴奏、背景音樂以及問奏曲的演奏等的節奏、起收和情緒變化都是通過打擊樂的引導來進行演奏的。此外,舞臺演出的大、二幕的開合,也是跟著打擊樂的控制而進行的,并且舞臺的場景、道具的擺放都應在打擊樂規定的時間內布置好。
3.2 伴奏作用
在傳統的戲曲表演當中,戲曲樂隊從屬于演員的表演,主要是為了配合演員的演出而服務的。但是,隨著秦腔打擊樂在實踐中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已經可以獨自為舞臺表演而服務了,如動作銅器。動作銅器分為“豹子頭”類銅器和“五錘”類銅器。
3.2.1 “豹子頭”類銅器
①“單豹子頭”:演奏時情緒較為平穩,節奏不急不緩,一般用于各類人物的上場、說詩、念白及表演等;②“雙豹子頭”:演奏時情緒較為激昂,節奏較快,通常用于劇中大人物的上場、說詩、念白、表功和表演;③“小豹子頭”:演奏時情緒和節奏都比較輕緩,一般用于劇中的旦角、文生等人物上場說詩時,并且僅用干鼓和牙子進行領奏。
3.2.2 “五錘”類銅器
①“慢五錘”:演奏時情緒徐緩適宜,主要用于配合大人物進門、出門、叩拜和歸坐等動作;②“緊五錘”:演奏時情緒緊張且穩重,節奏較快,一般用于須生、凈角等人物的快速念白中的墊奏或念白之前的墊奏;③“小硬五錘”:演奏時的情緒和節奏都比較輕快,主要用于小生、小旦、小丑等人物的上下場以及進出門等。
4.1 造景
打擊樂的造景即是渲染氣氛,營造舞臺表演環境,使戲曲表演變得真實、形象。例如:如果打擊樂是戰鼓咚咚,鑼鼓齊鳴,則營造的是戰場或殺場的氣氛,將要上場的演員則為武將或是監斬官員。
4.2 造情
秦腔打擊樂,既打節奏,也打感情。戲曲離開了打擊樂,便顯得不完整,沒有靈魂,枯燥無味。例如“:亂砸”一般用于劇中人物驚慌失措、疼痛等情緒。
秦腔打擊樂是戲曲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戲曲中發揮著指揮、伴奏和造型等獨特作用。戲曲表演離不開秦腔打擊樂的配合,秦腔打擊樂也在戲曲表演中展現其魅力和作用,兩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共同為戲曲藝術增添生機和活力。
[1]陳麗霞.秦腔在烏魯木齊的傳承與發展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
[2]楊秉禮.繼承優秀傳統擴展新的音樂技法[J].當代戲劇,2003(05).
[3]楊予野.關于梆子腔音樂的共性(續)[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3).
[4]楊秉禮.崇老伯他言說冤枉能辯《起解》選段[J].當代戲劇,2003(05).
[5]楊秉禮.秦腔唱腔傳統模式 de 突破[J].當代戲劇,2000(06).
J617
A
1004-7344(2016)21-0338-02
2016-7-11
劉占旗(1975-),男,四級演奏員,中專,主要從事司鼓表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