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何松濤 雷桂勝

摘要:【目的】為蠶桑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決策和實踐參考。【方法】采用調查分析。【內容】論述廣西蠶桑產業鏈發展的現狀、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產業提質發展的應對措施。【建議】提高蠶桑資源的開發與綜合應用能力;蠶桑繭絲從規模經濟轉向范圍經濟、延長產業鏈;加強產業集群聚集;加強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興桑。
關鍵詞:蠶桑產業;發展;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6)02—0072—04
1廣西蠶桑產業鏈發展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東桑西移”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下,廣西蠶桑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在“東桑西移”的戰略政策、西部大開發、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蠶桑業發展給農民帶來增收等利益與政策因素的作用下,廣西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快速提升,自2004年起一直是全國最大的蠶桑生產省,每1hm2桑園產繭量、蠶農售繭收入排在全國第1位。與此同時,廣西加大繭絲綢業發展,近年來絲綢產業鏈正逐步向蠶絲被、絹紡、絲綢、家紡、蠶桑綜合利用等深加工方向延伸,開發了桑枝、桑葉、蠶蛹保健用品、蠶絲被等高附加值的蠶桑產品。至2014年底,廣西規模以上絲綢加工企業88家,繅絲生產總規模33萬緒,自動繅絲普及率100%,桑蠶絲產量達4.07萬t,同比增長12%,占全國總產量的24.98%,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一,質量平均達到4A級以上,部分達到5A級;絲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78.35億元,同比增長14.04%,占全區紡織工農業總產值的48.26%。產業鏈的延伸、蠶桑資源開發進一步開發應用,不但利于蠶桑業的大力發展,還給農民帶來了增收、城區與新農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廣西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廣西蠶桑產業鏈發展的優勢
2.1自然條件優勢
廣西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夏熱多雨,歷時較長;冬季溫和濕潤,歷時較短;年降水量充沛;無霜期長;這些氣候條件非常適合桑樹的生長。桑樹生長旺盛,養蠶業有豐富優質的桑葉資源。廣西每年養蠶都比傳統的桑蠶大省江蘇和浙江多幾個批次,使得廣西在蠶繭市場上占據優勢,每年多了幾個批次,就意味著每年蠶繭能夠更早上市和更晚的退市。桑繭早入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商品價格更好,這意味著廣西的蠶繭能占早入市的先機而賣出更好的價錢。北回歸線橫穿廣西中南部,廣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優勢,具有“桑樹生長期長、養蠶次數多、供繭早、休市晚”的說法。此外,廣西作為后發展地區,土地資源相對的豐富,這為蠶桑業規模的擴大提供了有利的土地資源條件。總的來說,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廣西能多批次養蠶,便于集約化、連續化勞作,養蠶投入少、產出多、效益高,與國內其他蠶區相比較,具有很大優勢。
2.2農業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優勢
種桑養蠶屬于勞動力密集型手工產業。廣西人多地少,農村有富足的勞動力,發展蠶桑業既有勞動力保障,又可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問題。廣西因地制宜在全區各地以及石漠化地區大力發展種桑養蠶,既能增加經濟收入又能帶動貧困山區脫貧致富。
2.3市場優勢
廣西北部灣國家經濟區的快速發展、中國東盟博覽會的長期舉辦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2014年珠江一西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等重大的國家政策利好,為廣西蠶桑產業的發展拓寬了廣闊的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機遇以及與世界接軌的有利條件,特別是把握好東盟市場將是廣西的一大突出優勢。隨著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和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蠶絲制品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蠶桑行業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2.4科技創新能力優勢
廣西注重蠶業科技的發展,憑借自身的科研實力,培育出兩廣二號、桂蠶1號、桂蠶2號、桂蠶“N2”等蠶品種和桑品種桂桑優12、桂桑優62等優良品種。高校教育注重桑蠶業的教學與科研,廣西大學和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有桑蠶專業。通過科研項目的實施促進科技成果的形成與轉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為廣西蠶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全區建設了多個蠶桑基地,安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宣傳。這些條件和成就反映了廣西具有良好的蠶桑科技創新能力。
2.5桑蠶業比較效益優勢
種桑養蠶每667m2土地的收益高于甘蔗、水稻、玉米等。廣西的蠶桑種養與種植甘蔗產業比較,種桑養蠶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繭價格相對平穩、農民收益等比較效益較高;由于種植甘蔗成本上漲,收購價格下降,糖企對蔗農扶持減弱,大戶種蔗基本虧損,蔗農種蔗效益較低。從表1中可以得出,從2008—2013年5年平均每667m2桑園的總產值是甘蔗的2.57倍,人工成本是甘蔗的3.48倍,物質與服務費用是甘蔗的1.84倍,現金收益是甘蔗的4.21倍,其土地收益遠高于甘蔗,充分說明了種桑養蠶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2014年,種桑養蠶涉及全區76個縣(市)、617個鎮(鄉)、5664個養蠶村、87.51萬農戶,全區蠶農售繭收入125.66億元,蠶農人均收入5744元。2005年平均售繭價格為28.8元/kg,蠶農售繭收入42.62億元;鮮繭收購均價為36.96元/kg;蠶農售繭收入125.66億元;從蠶農售繭收入方面2014年比2005年增加了2.95倍,收入的翻倍更加堅定了蠶農們種桑養蠶的決心。
自然條件、市場優勢、科技創新等優勢使得廣西在國家“東桑西移”中異軍突起,成為“東桑西移”最成功的省區。但是,應該認識到,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廣西蠶桑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
3廣西蠶桑產業鏈發展存在的問題
3.1蠶桑生產自然風險大
廣西蠶業發展的優勢條件之一是氣候環境。廣西處于亞熱帶,雨量充沛、氣溫高,適合桑樹生長,蠶繭多次大量生產。但量大、多次生產極易造成桑樹病原體的傳播與感染,加上高溫多濕更會加劇桑病的傳播。同時,臺風、干旱、洪水、地震、暴雨等自然災害也易造成給桑園的毀壞,影響蠶業的發展。工業排放的廢棄物,如:廢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會污染桑園,給蠶繭產量帶來損害。因此,蠶桑的生產有著自然風險隱患。自然風險發生的階段主要集中在桑樹成長、收獲的過程中,這時候農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金錢,喪失了經營其他農產品的機會成本,一旦自然風險發生,不僅影響整個蠶業的發展,更會給蠶戶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除了發生蠶病可以提前預防或者進行及時的控制外,自然風險屬于意外的、人為難以控制的因素,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就會給蠶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3.2絲綢出口依存度過高
我國是絲綢出口和生產大國,但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蠶絲的定價權,所占有優勢只是在數量上。一旦國際金融出現動蕩就會使蠶絲的出口受到大的影響,國外需求減少,國內市場的蠶絲就會供過于求而價格下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就給廣西蠶絲價格帶來很大的沖擊。加之印度、越南等國外一些國家蠶桑業也在迅速發展,蠶桑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對我國的蠶桑業的發展會形成一定的沖擊。廣西蠶絲產量目前占我國的比重最大,擔負著國內蠶桑業發展的重任,如果我國的蠶桑產業受到國際市場動蕩的影響,廣西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最大。
3.3市場風險
蠶繭制品作為商品在市場流通,必然會受到價值規律的影響。當蠶繭價格大幅度下降,農戶種桑養蠶收入達不到預期時,就會砍伐桑樹,轉為種植認為更具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當農戶大量砍伐桑樹時,蠶繭的市場供給量就會相應減少,進而導致供不應求,蠶繭價格隨之會大幅度上升,這時,許多農戶又會大面積種植桑樹。農戶一般是等到蠶繭上市后才知道蠶繭價格是否發生波動,由于銷售前期沒采取任何應對措施,而蠶繭屬于新鮮制品,儲存時間不長,蠶戶只能依據市場價格進行銷售,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會使農戶要承擔收益的風險。
上述可知,蠶桑產業面臨著自然風險以及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風險。蠶桑生產受氣候變化因素、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土地的肥沃及密集程度影響;受生長周期、鮮活性、季節性、上市時間等因素對蠶繭價格的影響;資產的專用性也是桑蠶業的影響因素,蠶繭制品價格下滑時,農戶只能接受市價把產品賣掉,很難將商品轉向新的投資領域。此外,蠶房、蠶園、桑樹等養蠶技術與生產資料都是專用的,每項資產都需要投入時間、土地、金錢。一旦投資,農戶如放棄蠶桑生產就很難將已投入的資產轉入新的投資領域。
3.4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集群聚集程度不高
“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集群聚集程度不高”是目前廣西蠶桑業最大的“短腿”,至2014年底,全區規模以上絲綢企業88家,生絲產量4.06萬t,只有8家企業能夠織綢、針織、染整、服裝加工,絲綢貿易企業更是欠缺。2014年絲絹精加工產品產值178.35億元。據統計,全國每年絲綢總產值約1500億元,廣西蠶桑業農業、工業產值僅220億元,僅占全國總產值的近15%。廣西蠶繭絲綢加工還處于初級水平,主要以繅絲為主,織綢剛起步,產業鏈短,規模小,印染、絲綢服裝等加工還幾乎是空白。總體上,廣西蠶桑業的產業鏈短、不夠完整,產業鏈急需延伸。廣西蠶桑業企業規模偏小,企業間聯系較少,企業較為分散,產業聚集度不高,整體運行質量不高,尚處于初加工強、深加工相對滯后的階段,總體上產業集群程度不高。作為蠶桑業大省,廣西雖離蠶桑業強省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3.5生產及科研基礎較為薄弱
目前,廣西的蠶桑生產是以分散農戶為主體的小農生產經營方式,難以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經營。同時,廣西桑蠶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強,但蠶桑種養和繭絲綢加工產業的專業人才不足,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相對匱乏,科研技術設備落后,新技術研發滯后,這是妨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在農業部2011年印發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托單位和崗位聘用人員名單(2011-2015年)》中,廣西僅有亞熱帶桑樹育種專家朱方容一位高端人才,與中國蠶桑生產第一大省地位極不相稱。廣西每生產1萬t蠶繭僅配有52名技術人員,為全國的15%;每生產100t絲僅配有2.5名技術人員,為全國的38%。由此可見,廣西需要加大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發展產學研合作機制。
4廣西蠶桑產業鏈經濟發展策略
4.1提高蠶桑資源的開發與綜合應用能力
廣西的蠶、桑、繭、絲在食品、醫藥、日用品等領域的綜合應用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蘊含著巨大的經濟效益。除了成品蠶絲外,桑葉、桑枝、桑果、蠶沙、蠶蛹等都可以綜合利用。桑葉可用于制造桑葉茶或者飼料、桑枝可以用作食用菌或者用于造紙、蠶沙制造成生物肥、用桑枝桑葉飼養草食動物等,充分發揮了桑樹的飼料性、食用性、生態性。廣西應通過科技創新、多元化需求為基礎大力發展蠶桑產業,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蠶桑資源新產品,以提高桑蠶瓣業整體的競爭實力及穩定的經濟效益。
4.2蠶桑繭絲從規模經濟轉向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是指蠶桑繭絲從單一的產業發展模式轉化成資源多元化利用到現在擴大經營范圍。蠶桑繭絲的范圍經濟是在單位面積土地上,充分利用土地面積差與時間差,將蠶桑生產從種桑養蠶到桑園立體種養以及桑葉、桑枝、桑果、蠶沙等多用途應用來從事多種生產經營活動,以提高養蠶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企業的規模經濟是指在以技術為保障的前提下,企業產品規模的擴大,致使單位產品的成本降低而帶來的經濟效益。當企業不斷的擴大生產規模,致使規模不經濟時,企業就會轉而擴大生產范圍,尋求范圍經濟。數量有限的土地制約著蠶桑業的發展,雖然可以通過土地流轉來擴大種植面積,通過種植技術的提高來擴大規模經濟,但還要受到養蠶次數的限制。因而通過蠶桑資源多元化應用和桑園的多種經營模式是廣西蠶桑業通過范圍經濟達到經濟效益的重大舉措。
4.3延長產業鏈、加強產業集群聚集
廣西應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促進“東綢西移”,鼓勵區內企業逐步實施產業升級到織綢等深加工領域,進一步推動印染項目建設,引進往織綢、家紡和服裝等深加工方向拓展企業,形成繅絲一絲織一印染等深加工產業鏈,搶占國內繭絲綢產業高地。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蠶桑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申報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嚴格行業管理,實施名牌戰略,著力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桑蠶的經營效率。適當的培育本區一些優勢龍頭企業,實踐證明,區域的龍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區域優勢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要積極扶持中小型企業和個體農戶,發揮合力,共同把廣西蠶桑業做大做強。
4.4加強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興桑
近年來,廣西蠶桑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但離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加工、制作成品領域創新能力仍不適應。發揮“廣西蠶業研發人才小高地”和廣西大學等教育科研機構的作用,讓學術研究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鼓勵區內的蠶桑企業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研發新品種,申請專利;政府可以成立一個蠶桑行業的科研組,整合科研機構、高等教育機構、企業等資源合作研究,爭取蠶桑科技創新有新的突破。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科技創新,強化技術支撐,加大科研投入,全面鞏固和提升廣西蠶桑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水平。需要在一些基層設立科技站,專門負責蠶桑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加大對公眾普及防治蠶病的方法,正確選用蠶用藥物防治控制蠶病的發生和蔓延,并建立健全相關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建立重點蠶區的蠶病防控預警體系。由此預防個體農戶在蠶病災害中避免或減少損失。廣西應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強與東盟國家蠶桑產業的國際合作交流,通過共同實施科技項目等方式,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解決蠶桑產業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共同推進熱帶亞熱帶地區蠶桑產業的發展。
5結語
廣西抓住了國家“東桑西移”戰略實施的好時機,蠶桑產業近年來快速的發展,成為優勢產業,蠶繭產量居全國省區首位。然而,廣西蠶桑產業在凸顯優勢的同時,進一步的提質發展仍面臨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以及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集群聚集程度不高、生產及科研基礎較為薄弱、綜合應用開發不足等制約因素。因此,必須提高桑蠶資源的開發與綜合利用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延長產業鏈、加強產業集群聚集,實現對各類問題的解決,為盡快實現廣西蠶桑產業的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