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齊文躍 李俊孟 孔國強 宋天奇(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008)
?
中國煤炭產能評價與預測研究
王 軍 齊文躍 李俊孟 孔國強 宋天奇
(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008)
摘 要建立影響煤炭產能的評價體系,科學分析煤炭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然后基于PSR模型和歷史回歸分析法進行仿真模擬,預測我國未來煤炭產能的發展趨勢;最后根據預測結果建立綜合調控體系,提出相應的調控對策。
關鍵詞煤炭產能過剩 PSR模型 歷史回歸分析 預測 調控
2012年以來中國煤炭行業發展進入了“寒冬”,宏觀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煤炭市場需求不振、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都壓縮了煤炭需求的增長空間,且隨著進口煤炭的低價沖擊,我國煤價連續下滑,煤炭產能過剩已成定局。市場低迷、進口煤沖擊、價格下滑,煤炭業正在依依不舍地揮手告別“暴利”的黃金十年,持續近十年的“一煤難求”盛況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煤企陷入供過于求危機,截至目前,超過50億t/a的巨大產能擊垮了煤企,而產能過剩的背后則是煤炭業的瘋狂投資。
產能過剩是一種經濟現象,是產能波動失衡的一種狀態。產能即生產能力的簡稱,是指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與成本最低產量之差,因此,界定產能過剩的概念需從生產能力入手。故煤炭產能過剩可以理解為:在計劃期內,煤炭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超出市場消費能力。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煤炭產能過剩并不等于產品過剩,產品過剩是指煤炭產品供給量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導致煤炭產品大量積壓,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從而影響企業資金周轉和產品再生產的一種經濟現象,它只是煤炭產能過剩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引起煤炭產品過剩也不僅僅是由于產能過剩,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運輸物流不暢、產品性能落后等。
在當前煤炭市場蕭條的情況下,煤炭產能過剩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煤炭需求不足、國內供給及進口煤總量的增加而導致的產能過剩是煤價下跌的罪魁禍首,通過深入了解導致我國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成因,從企業逐利行為、地方發展沖動、市場供需變化這三個層面對我國煤炭產能過剩進行分析研究,如圖1所示。
圖1 煤炭產能過剩成因框架
2.1 煤炭企業逐利行為
在市場經濟中,產能過剩是正常的,因為我們不能用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來考慮問題,但由于煤炭行業的巨大規模效益,往往引起人們的盲目投資。在煤炭業的高速發展時期,煤企生活確實過得很滋潤,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那時候只要當一個小小的煤老板就能一夜變成土豪,何況是那些大型的國有煤炭企業,正是在這樣的暴利驅動下,當時向煤炭領域一擲千金根本不是無稽之談,因此,由煤炭企業的逐利動機所造成的過度投資是導致產能不正常過剩的首要因素。
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促進投資增長的持續動力。近十多年來,我國煤炭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像一匹掙脫了韁繩的野馬越跑越快,直到2014年上半年才被需求不足硬生生地拉住了“馬步”,圖2為我國從“十五”期間以來煤炭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由圖2可知,在煤炭業的黃金十年期間,投資煤炭利潤高,市場預期好,回報效益好,吸引投資的蜂擁而上,從而造成煤企投資的快速增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由于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就資本流動的逐利性來看,當時也是不錯的投資行為。而當市場不景氣時,新增投資本應該減少,但是我們看到的確是煤炭投資的不減反增,這種跳躍式的投資行為很明顯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繼續大量投資,就會導致煤炭產能的大量過剩,因此,這終究是市場經濟環境下不正常的投資行為,這是無可厚非的。
圖2 我國煤炭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情況
2.2 地方政府的發展沖動
如果企業盲目投資是導致煤炭產能過剩的元兇,那么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則扮演的是幫兇的角色,其根源在于GDP增長對地方政府的巨大誘惑,地方政府知道一味地注重GDP增長可能會導致產能過剩,可能會導致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煤炭業會突然走向衰敗,于是在地方政府的發展沖動下,一個又一個龐大的煤炭產業基地浮出,因此,在政績的壓力下,地方政府樂觀投資煤炭以求發展,是造成煤炭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而現行財稅體制、地方政府官員之間的政治博弈和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地方政府發展沖動的三大誘因。
2.3 市場供需變化復雜
由于產能變化的剛性與市場供需的多變性,產能過剩會成為一種常態,因此,市場供需變化的復雜性也是導致煤炭產能過剩的主要因素。在煤炭業快速發展的時期,當時國內煤炭價格是逐步穩定增長的,市場預期良好,投資回報率高,這就導致煤炭產能的快速增長和規模的快速擴張;隨著國內調整經濟結構、各地加大環保治理以及進口煤炭對國內煤炭市場的沖擊,煤炭市場供需狀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2014年以來,我國煤炭需求明顯下滑,煤企庫存大量上漲,價格連續大幅下降。2014年前三個季度全國原煤均價甚至賣不過白菜的價格,煤企真可謂“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時企業已難以及時應對市場的劇烈波動,并且由于生產成本和退出成本相對于煤炭價格都較大,已形成的產能不能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及時作出調整,從而造成產能過剩。
煤炭產能是決定市場供給能力的主要因素,預測煤炭產能問題有助于實現煤炭市場的供需平衡,從而及時對市場的劇烈波動作出有效調整,保障煤炭工業平穩快速發展,通過分析研究近年來影響我國煤炭市場供需變化的因素,從宏觀層面預測我國煤炭生產能力,研究思路如圖3所示。
圖3 煤炭產能預測研究思路
3.1 預測模型的構建
對煤炭產能預測模型的建立主要是基于PSR模型的因果關系,從煤炭供需平衡的角度出發,考慮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對煤炭資源供需的影響,同時考慮能源技術與結構因素的影響,認為市場供需是否平衡與煤炭產品價格波動有關,而產品價格波動又直接影響煤炭產能投資的市場預期程度,進而影響煤炭產能的變化,因此,對煤炭產能預測模型的構建主要是從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煤炭供需、能耗強度、煤炭固定資產投資五個方面予以綜合考慮,如圖4所示。
3.2 煤炭產能預測過程
煤炭工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其產能變化不僅取決于新增產能的變化,落后產能的淘汰對其的影響作用也越來越大,根據《煤炭工業十二五規劃》,我國大約有13億t/a的落后產能需要淘汰,若考慮2020年達到這一目標,需設定落后產能的年均淘汰率約為2.8%。對于新增產能規模,主要是由煤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煤炭資源回采量是新增產能的最大值約束,設定單位產能投資額的函數形式利用歷史時間趨勢進行擬合(以1990年為基準),從而反映出資本利用效率,對落后產能和新增產能設定完成后,就可得到未來某年的煤炭產能,見式(1)。
式中:At——第t年煤炭產能;
Bt——第t年新增投資;
?——年落后產能淘汰率;
Ct=,表示單位產能投資額。
圖4 煤炭產能預測模型框架
3.2.1 新增投資
由對煤炭產能過剩成因機理分析可知,煤炭行業的新增投資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投資和煤企投資兩部分。其中,地方政府投資主要受宏觀經濟運行和地方政府稅收影響,可從GDP和煤炭綜合負稅率兩方面予以考察,設定煤炭綜合負稅率λ總體水平不變,為18%。同時,煤炭價格水平直接影響煤炭企業的投資預期,并且反映市場盈利能力的總資產貢獻率也對煤炭企業投資有著重要影響,故可從煤炭價格和總資產貢獻率兩方面來考察煤炭企業投資,設定總資產貢獻率的函數形式利用歷史時間趨勢進行擬合(以1990年為基準),見式(2)。
式中:Dt=4884.33×βt+2.83×Pt-836.07,表示第t年煤企投資額;
βt=,表示總資產貢獻率;
Et=8.44e0.006×Pt+17.81e0.00001×Gt+10×λ -1,表示第t年地方政府投資額。
3.2.2 GDP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經濟目標,即保證經濟增長質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未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α將放緩,設定其值保持在7%的水平,可得到未來某年的GDP值Gt,見式(3)。
3.2.3 煤炭價格
煤炭價格與煤炭固定資產新增投資密切相關,且主要受煤炭市場供需比γ的影響,故煤炭價格水平用煤炭出廠價格Pt來表示。煤炭供給主要由煤炭產量和煤炭庫存兩部分組成,其中煤炭產量主要由煤炭資源回采量和資源利用率εt來表示,且資源利用率和煤炭庫存函數形式均利用歷史時間趨勢進行擬合(以1990年為基準),見式(4)。
式中:St=Kt×εt,表示第t年煤炭產量;
εt=;
Nt=,表示第t年煤炭庫存量。
3.2.4 煤炭需求
煤炭需求是通過能源總需求與煤炭占能耗比例φt計算得出,煤炭占能耗比例是指煤炭消費量占能耗總量的比值,反映出能源消費的結構變動。數據顯示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占比一直保持在70%左右,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降至65%以下,這一目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煤炭占能源消費結構的比例會呈下降趨勢,但能源主體的地位還不會改變。鑒于此,設定煤炭占能耗比例每年降低幅度相同,且至2020年煤炭占比將達到63%,其中原煤折算系數θ取0.71,見式(5)。
式中:rt=It×Gt,表示第t年能源需求量;
I
t=0.82×0.98t-2014,表示能耗強度;
φt=。
3.3 煤炭產能預測結果
基于模型流圖分析以及系統各要素數學關系的確定,得出煤炭產能以及供需狀況的擬合仿真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煤炭產能預測仿真結果
根據仿真結果可知,未來5年我國能源需求總量仍保持持續增長趨勢,但煤炭需求總量呈先降后升趨勢,相應的煤炭供給、產量的增長趨勢明顯,且與煤炭需求總量的差距越來越大,2020年全國煤炭產能將達到49.52億t,煤炭產量48.52億t,若不考慮煤炭進口因素的影響,煤炭供給總量將達到51.47億t,較之于37.83億t的煤炭需求量,供過于求、產能過剩的趨勢十分明顯。
煤炭產能過剩是煤炭工業長期投資累積作用的結果,其產能調控政策的制定涉及諸多利益主體,因此,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順應國家發展戰略的指導,理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從企業層面、產業層面建立標本兼治、抑制市場需求大起大落的宏觀調控長效機制,如圖5所示。
圖5 煤炭產能調控政策框架
我國煤炭產能過剩問題在本質上是內需不足與盲目投資綜合作用下的結果,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科學的煤炭產能市場預期評估體系,從而導致煤炭產能資本的過度進入,其最為明顯的特征表現為“羊群效應”驅動下的煤炭企業產能建設投資潮涌;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現行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后果,尤其在政府官員政績考核制度的影響下,地方政府為實現財政收入的增加,發展沖動明顯,煤炭企業產能建設投資的潮涌現象暗合地方政府的發展沖動,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企業—地方政府聯盟。因此,產能調控應做到雙管齊下:一是以創新為手段,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與資源結構優化,從而控制煤炭生產總量的過快增長;二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促進煤炭企業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轉變,以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推動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從而促進煤炭行業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和市場供需平衡。
當前煤炭行業正處于我國煤炭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產能過剩問題是煤炭行業轉型發展必須所經歷的一個“陣痛期”,要安全度過它,我們應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鼓勵企業整合重組,以處理產能過剩問題為契合點,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形式,提升發展質量,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產業經濟,爭取更高起點、更新技術、更大規模、更輕污染、更高效益優勢,變挑戰為機遇,推動煤炭行業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士強,曾憲迪.煤炭產能調控機制初探[J].中國煤炭,2013(2)
[2] 宗寒.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產能過剩及其防治[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1)
[3] 甄選.中國煤礦產能分析與中長期預測[J].中國煤炭,2014(1)
[4] 蒙丹.我國新能源產業鏈的低端產能過剩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10(5)
[5] 齊琪,張金鎖,杰瑞·C·田宏.微觀視角下的我國煤炭科學產能內涵研究[J].中國煤炭,2012(8)
[6] 謝和平.努力實現煤炭的科學產能[J].中國產業,2011(2)
[7] 謝和平.我國煤炭科學產能不宜超過38億t[J].能源技術與管理,2011(6)
[8] 王宏英,葛維奇,曹海霞.中國生態環境可承載的煤炭產能研究[J].中國煤炭,2011(3)
[9] 史王民,高亞娟,曲蕊勃.限制煤炭超能力生產政策效應分析[J].價值工程,2015(29)
[10] 喬國厚.當前煤炭行業下行背景下煤炭企業應對策略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3(14)
[11] 武曉娟.堅定化解煤炭產能過剩[J].化工管理,2014(1)
[12] 王志偉.產品過剩、產能過剩與經濟結構調整[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5)
[13] 馮夕文,閻冬,王偉.煤炭企業滿意產能內涵及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煤炭,2014(10)
[14] 張暉明.對當前“產能過剩”的剖析及治理對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3)
(責任編輯 張大鵬)
Study on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
Wang Jun,Qi Wenyue,Li Junmeng,Kong Guoqiang,Song Tianqi
(School of Min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Mainly to solve three key issues which is coal capacity surplus,how to form and control it,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analys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xcess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 scientifically first;Th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 is forecasted based on the PSR model and historical regression analysis;Finally,establishing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system and puting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forecast results.
Key wordsexcess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PSR model,historical regression analysis,forecast,control
中圖分類號TD-9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王軍(1991-),男,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人,碩士,主要從事巖層控制與固體充填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