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啟燕
(武定縣林業局 651600)
武定縣低效林改造技術及措施分析
武啟燕
(武定縣林業局 651600)
隨著國家對森林資源的重視程度的提高,武定縣的林業發展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對低效林的改造仍然是目前我縣林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提高低效林的林業效益和經濟效益能夠有效促進全縣的林業發展。
武定縣;低效林改造;成效分析;措施
根據2008年武定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資料統計,武定縣土地總面積為4428525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3156823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1.3%;其中:有林地面積2347148畝;疏林地面積15204畝;灌木林地面積508982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85925畝;無立木林地面積147畝;宜林地面積99405畝;輔助生產用地面積12畝。全縣森林覆蓋率
55.3 %,其中:有林地覆蓋率64.9%,灌木林覆蓋率11.5%,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覆蓋率2.3%。
隨著林業各項目的實施,全縣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總量明顯增加,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森林質量有所改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仍存在大量的低效林。現有的森林大多是經人為干擾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依然較低,樹種單一,結構疏散或層次缺失,植被稀疏,郁閉度(總蓋度)小。枯落物以針葉成分為主,攔蓄水分能力弱,土壤理化性質差,生態防護功能不強,林木生長緩慢,質量低劣。林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用材林出材率低,低效林所占比重較大,嚴重制約了林業的健康發展。
3.1 定性標準
①林相殘敗,功能低下,并導致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的林分;②林分優良種質資源枯竭,具有自然繁殖能力的優良林木個體數量<45株/hm2的林分;③林分郁閉度<0.3的中齡以上林分;④遭受嚴重病蟲、干旱、洪澇及風、雪、火等自然災害,受害死亡木(含瀕死木)比重占單位面積株數的20%以上的林分;⑤經過兩次以上樵采,萌芽能力衰退的薪炭林;⑥因未能適地適樹或種源不適,林木長勢老化,無法成材的林分;⑦地類為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的商品林。
3.2 生態標準①植被覆蓋度小于40%的中齡林以上的林分;②組成單一、結構不
良、林相殘敗、防護功能低下、無培養前途的林分;林分衰敗,生態防護功
能顯著下降的成、過熟林。生態標準適用于列入中低產林改造范圍的公
益林和除采伐更新、樹種更替的其它改造方式。
3.3 經濟標準
①用材林樹高、蓄積生長量較同類立地條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定量指標為:樹高生長量、蓄積生長量、單位蓄積量三個指標之一等于低于《楚雄州主要樹種(組)低效林定量標準》的林分;②林分中目的樹種組成比重占40%以下;③商品材預期出材率低于50%;④生產非木質產品,連續3年產品產量較同類立地條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⑤生產非木質產品,林木或品種退化,已不適應市場需求。經濟標準適用于列入低效林改造范圍的商品林和確定的所有改造方式。
3.4 界定范圍和改造方式
界定范圍:中低產林改造界定范圍,在地類上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林種上包括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部份公益林;起源上包括人工林和次生林;自然保護區林木、原始天然林、特殊灌木林、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典型區域、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公益林地、權屬不清或有爭議的林地,不納入改造界定范圍。
改造方式:中低產林改造方式主要有:采伐更新、樹種更替、森林撫育、復壯改造、綜合改造、補植補造、封山育林、結構調整等方式。
4.1 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
林業生產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的特點決定了這一矛盾的存在,林業在實行兩類林經營后,國家政策是“嚴管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開人工林”,政策導向是明確的,生態保護優先原則我們是堅持的,主要開發的對象是商品林,重點開發的對象是人工林,而培育一個產業需要好的政策配套,大量的資金,技術保障,人力物力保障,還需要持續性的扶持投入。
4.2 改造需要與政策的配套性不完善
我縣屬于天保工程區,現行政策在天保工程區嚴禁商業性采伐,我國林地所有權只有國有和集體,低效林改造主要涉及集體林的商品林地塊,林業采伐政策只允許采伐集體林的天然商品林自用材和燒柴,不能對外流通,只允許人工商品林采伐流通,有大部分是農村集體商品林轉讓到企業或個體改造。
4.3 林農的參與性不夠
林農申請參與改造的地塊零星,積累少而小,缺乏改造資金,貸款難,國家補助僅是少部分,大量投入還是要農戶自籌。部分業主在造林工程完成后,后續投入不足,集約化經營程度低,目前還是轉讓到企業或業主改造多,林農參與的少。
4.4 低效林改造與產業化結合不夠
近幾年低效林改造的地塊,主要還是林農主觀意愿的多,結合國家、省、州、縣產業發展重點不夠,我縣重點發展“林木、林果、林藥、林畜、林禽”五大林業產業,改造的目的旨在引導建成可持續發展的深加工產業的原料基地,形成林業產業化。達到生態受保護,產業得發展,林農得實惠,縣域經濟有發展。
5.1 加強學習宣傳,轉變認識
首先林業領導、干部職工必須加強對政策、法規、和技術業務的學習,才能正確指導低效林的改造實施。通過近幾年做得好的見效益的主動進行正面宣傳,讓廣大的領導干部和林農業主認識低效林改造后的成果,讓社會認可,轉變對低效林改造是一件好事,不是破壞生態的認識,輿論應從發展的正面引導。
5.2 科學規劃嚴格監督
嚴格執行《低效林改造技術規程》(LY/T1690-2007),《楚雄州低效林改造項目管理辦法》必須進行現場規劃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和適地適樹原則,堅持先規劃、后改造,先設計、后施工先審批、后實施的原則,改造過程嚴格監管制度。
5.3 項目整合是重要措施
低效林改造投資大,改造的難度大,要真正的改造好見成效,需要林業項目資金整合使用,產業項目,天保、退耕工程,營林項目集中投入才能改造好,真見效,政府和林業部門要協調金融部門林業貼息貸款期限3~5年延長到8~10年比較適合,這樣產業也能做好,貸款戶也有還款能力,雙方共贏。
5.4 低效林改造應考慮以短養長
改造過的地塊,應考慮種植短期見效的藥材或者農作物,林農混種的效果十分明顯,達到以短養長目的,結合養殖業,解決有機肥和短期資金問題,不能把所有的矛盾和問題都交給國家,發展還是要考自己,國家扶持為輔。
[1]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低效林改造技術規程》(LY/T1690-2007).2007-6-4發布,2007年-10-1實施.
[2]云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編著.云南主要樹種造林技術[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F326.2
A
1004-7344(2016)11-0178-02
20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