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發布遭遇“老不信”,除了發布時機和發布技巧的問題,更關鍵的原因可能是,信息發布者本身就不夠權威、發布的信息避重就輕答非所問。
5月7日晚,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雷洋離家后身亡,昌平警方通報稱,警方查處足療店過程中,將“涉嫌嫖娼”的雷某控制并帶回審查,此間雷某突然身體不適經搶救無效身亡。
一篇網文準確地說中了輿情洶洶背后的動因:屏幕背后的眼睛們一邊讀著新聞,一邊總會在心里拿個鑷子,在命運的天平上調整籌碼,自覺或不自覺地測算自己和不幸的潛在距離。
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擔心自己可能是下一個雷洋。
情況發生后,警方幾次披露的信息都意圖證明:雷某確實是嫖娼了。既有足療店的人證接受采訪,也有物證的DNA檢測。這些細節的推出不但沒有成功滅火,反而讓輿論進一步熱鬧,人們甚至開始討論服務的細節問題。這些討論越來越娛樂化和泛道德化,當事警方的形象也隨之狼狽不堪。
雷洋的妻子吳某準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核心:“不考慮丈夫是否嫖了娼,只在意警方執法是否有問題。”對于一個妻子而言,丈夫嫖娼與否,當然無法與他的生死相提并論。即便雷洋嫖娼,也構不成犯罪,更不值得以命相搏。
所以,大家討論 “人大碩士”“國資委下屬機構干部”能否在初為人父時嫖娼是一種嚴重失焦。無論一個人畢業于哪所學校、處在什么樣的社會階層,褪去外在的種種“標簽”,每個人都是普通公民,都面臨著最基本的生命權如何有效保障的問題。

公眾尤其是家屬最關注的,是雷某從被“抓嫖”到死亡發生了什么,由此來判斷雷某因何而死,執法是否適當。
2015年美國巴爾的摩騷亂,起因是一個有前科的小混混被警察押上警車后離奇死亡,同樣是沒有執法記錄儀和攝像頭來還原真相,當時美國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主要不是這個小混混做了什么,而是警察對小混混做了什么,是否存在種族歧視和粗暴執法問題,沒有誰特別在意小混混的前科和生平表現。在這個時候,警察面對的只是一個合法的公民,有著國家保護的基本權利的公民,不管他是中產還是弱貧者,是青年才俊還是小混混,有前科還是一身清白,作為執法人,面對嫌疑,在沒有受到法律的裁判之前,仍然不得侵犯他的合法權益。
警方現場記錄缺失,讓大家的質疑更加理直氣壯。警察執法要有規矩,要遵循程序,這是可預期的公共安全依靠。而大家把雷洋案與“孫志剛”案相提并論的一大心理預期就是:通過對雷洋死因的真相調查,將公權力進一步關到籠子里,讓警察執法更加規范。
在事件發酵的過程中,當事警方出面說明不能平息輿論的另一原因是:辦案警方已經成了當事一方,不能夠作為權威信息發布方。即便他們是出現在央視、人民日報這樣的媒體上。
有法律專家提出,在雷洋死因調查的法律程序中,前期介入案件的昌平警方辦案人員甚至昌平警方整體,是否應該整體回避的問題。而現實卻是當日帶隊警員依然在接受媒體采訪,復盤彼時情況,在一起嫌疑人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調查期間,前期辦案人員本身亦是應當接受調查的主體。檢察機關已經介入,包括對死者進行尸檢等程序,需要超脫于案件本身的調查機構,同時也需要及時公開相關視頻證據。這事關對警務行為的定性,以及其與嫌疑人非正常死亡結果的關系判斷。暴力抗法是否存在,對什么程度的抗法行為采取什么強度的強制約束措施,需要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來完善官方說法。或許雷洋案是執法過程中的一次意外事件,但這一結論需要扎實的視頻證據去證實。比如一刀不剪的視頻。
執法過程全程錄像不僅是對被執法者權益保障的需要,也是執法者自身職業保障、職業風險防范的需要。或許此案之后,我們的警方寧肯放過一群嫖客,也不肯忘帶攝像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