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對江西于都縣嶺背鎮方言的單字調進行研究。實驗得出:于都縣方言有6個聲調,分別是陰平31、陽平22、上聲15、陰去11、陽去54、入聲5。從調型上看,于都縣方言多平調、降調,包含兩個低平調,一個高降調,一個中降調,一個低升調和一個短促的入聲調;時長上,陽平的時長最長,其次是上聲、陰去、陰平、陽去、入聲。
關鍵詞:于都縣方言 單字調 語音實驗
于都縣人口眾多,但對于都方言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多是在談及贛南客家方言的時候順帶對于都方言做一些簡單的介紹。主要著作是謝劉文編著的《于都方言詞典》和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于都方言詞典》(1998)詳細地介紹了于都方言的語音系統,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1999)一書也對于都方言的音系和語音特點方面進行了歸納,兩書對于都方言的聲調研究較為一致,都認為于都方言有6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存在的分歧主要是在調值上,去聲主要是32和323的差異。
傳統的聲調研究主要是靠人耳傾聽調查所得,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夠準確的地方。另外,在方言里,同一調類的不同調值之間可能根本沒有區別功能,①而只是同一個音位的不同變體。因此,有必要對于都方言的聲調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耳聽帶來誤差的概率,能夠更加客觀嚴謹地描述于都方言的聲調系統。其次,上述兩書的調查對象均為貢江鎮,貢江鎮地處縣城,與鄉鎮的語音存在差異。本文采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對于都縣嶺背鎮方言的單字調進行研究,對進一步了解于都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和觀察于都方言語音的歷史演變是有幫助的。
一、引言
(一)于都簡介
于都縣位于江西省贛州東部,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沖”之稱。東臨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總面積2893平方公里,南北長83.25公里,東西寬63.33公里??h政府駐貢江鎮,縣城離贛州市65千米,北距省會南昌市422千米。截止到2013年,于都縣全縣轄9個鎮、14個鄉,全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傳統手工業的“三錘三匠”(打鐵、補缸、彈棉絮和木匠、篾匠、泥水匠)名揚省內外??側丝?4.4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6.74萬,人口密度326人/平方公里,全縣共有漢、畬等十二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59%,畬族占0.4%。②
(二)方言概況
1.于都方言系屬
據《于都方言詞典》記載,于都全縣通行客家方言,屬客家方言于桂片。《中國語言地圖集》也將于都方言劃為客家方言的于桂片。
2.于都方言語音系統
于都方言聲母24個:p、p‘、m、f、v、t、t‘、n、l、ts、ts‘、s、t?、t?‘、?、?、?‘、?、?、k、k‘、h、?、?
于都方言韻母48個:?、?、i、u、y、e、ie、ui、yu、?、?、i?、o?、y?、eu、ieu、iu、?、u?、?、i?、a、ia、ua、?、i?、u?、y?、?、i?、?、i?、u?、i?、??、i??、??、e?、ie?、??、i??、??、i??、a?、ia?、u?、iu?、y??
于都方言聲調6個,不包括輕聲:陰平(31),陽平(44),上聲(35),陰去(323),陽去(42),入聲(54),古咸、深、山、臻四攝入聲清聲母字和部分濁聲母字讀陰去,其濁聲母字和宕、江、曾、梗、通諸攝入聲字讀入聲。而古宕、江、曾、梗、通諸攝又有少數濁聲母入聲字讀陽去。入聲為短調,無明顯喉塞音韻尾。③
二、實驗材料與過程
(一)實驗準備
1.實驗材料
本文的實驗材料選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制的《方言調查字表》,選取其中的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各12個字,共72個字。見表1。
2.發音合作人
發音合作人孫某,男,42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嶺背鎮人,小學畢業后在家務工,于都方言流利,會說一些普通話。本次錄音地點是在發音人家中,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嶺背鎮的一棟住宅內。
3.實驗設備及分析軟件
(1)Adobt Audition1.5 錄音軟件。
(2)praat3.0 語音分析軟件,是目前比較流行和通用的語音分析軟件之一。
(3)Excel2003,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制作圖表。
(二)實驗過程
1.錄音
用Adobt Audition1.5 在室內錄音,錄音前將其設置為單聲道,采樣率為44100hz,分辨率為16位的語音數字信號。實驗前,將按照調類排好的72個聲調例字制成表格謄寫在筆記本上,發音人手持筆記本進行錄音。實驗結束后將語音材料保存為Windows PCM(*.wav)文件類型。
2.標注
將保存的各個聲音文件逐一導入praat軟件,并對生成文件進行標注,標注分兩層,第一層標音節,用漢語拼音表示,第二層選取韻母段為聲調承載段,標注韻母時去掉彎頭和降尾。
3.修改基頻
在praat軟件中生成pitch文件,參照寬帶語圖根據平滑原則第一次修改基頻,再根據修改過的文件生成pitchtier文件,參照窄帶語圖第二次修改基頻。最后保存為pitchier文件。
4.基頻數據提取及處理
為求準確、客觀,實驗選取聲調承載段中的10個基頻點為實驗數據,并利用praat軟件自帶的腳本提取基頻并將其導入到Microsoft excel表格中。在Microsoft excel中對導入的基頻進行簡化處理,求取六個調類的基頻均值,并利用LOG10函數對基頻均值進行處理,得到基頻均值的對數值,見表2;采用T值法,(其中其中a表示基頻均值中的最大值,b表示基頻均值中的最小值,x為測量點頻率),利用T值公式計算出基頻均值各點的T值,見表3。endprint
根據根據界域策略,將T值換算成五度值,見表4。
由此可得出于都方言單字調的折線圖,見圖1。
5.時長數據提取及處理
在提取基頻數據的同時,與之相應的時長數據也被提取出來了,時長數據的處理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求Z-SCORE值;第二種是以某個聲調的調長為參照,求其他各聲調和它的比值,得出規整值;第三種是先求所有聲調調長的平均值,然后求各個聲調的調長和平均值的比值。我們用最后一種,其規整公式為:NDi=Di/(∑Di)。其中Di是絕對調長值,n是方言中調類的個數,NDi是標準化處理后的相對調長。于都方言單字調的絕對時長和相對時長見表5。
三、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實驗結果的分析
由圖顯示,于都方言單字聲調格局:
1.從表4和圖1可得于都方言單字調的實驗調值。于都方言單字聲調有6個,分別是陰平31,陽平22,上聲15,陰去11,陽去54,入聲5。從調型和調值上來看,于都方言單字聲調中,陰平調是位于調域中下部的降調,從3度音區底部下降到1度區底部,記為31;陽平調是位于調域中下部的平調,大致在2度音區的底部,記為22;上聲調是位于調域中下部的升調,從1度音區底部上升到5度音區頂部,記為15;陰去調是位于調域下部的低升調,從1度底部上升到1度頂部,記為11;陽去調是一個位于調域上部的曲折調,從4度區底部上升到5度音區底部又下降到4度區底部,記為54;入聲調是位于調域中上部的高調,大致在5度音區范圍內,由于聲音極其短促,記為5。
2.根據表5、圖2、圖3可得于都方言單字調時長格局。從音長看,于都方言單字調中,陽平的時長最長,絕對時長達到481毫秒,相對時長為1.66;其次是上聲調,絕對時長達到340毫秒,相對時長為1.17;再次為陰去調,絕對時長為274毫秒,相對時長約為0.95;緊接著是陰平,陰平調絕對時長是241毫秒,相對時長為0.83;時長較短的是陽去和入聲,陽去的絕對時長為218毫秒,相對時長是0.75;入聲的時長最短,絕對時長只有182毫秒,相對時長為0.63。其中陰平和陽去的時長相差較小,絕對時長相差23毫秒,相對時長只相差0.08。于都方言單字調各調類時長由長到短分別是:陽平、上聲、陰去、陰平、陽去、入聲。于都方言單字調的時長與調型存在一定關系,平調和升調比降調的時長長,實驗中的陽平和陰去均是平調,上聲是一個升調,這三個調類的時長都比較長,而陰平、陽去均是降調,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時長都比較短。
(二)實驗結果與傳統調值的比較
將于都方言單字調實驗值與傳統值比較可知,實驗值與傳統值的調類基本一致,但在調值上存在較大差異。實驗值中的陰平值與《于都方言詞典》的陰平值以及《客贛方言比較研究》記錄的陰平值相同;陽平的實驗值是一個低平調,調值為22,而《于都方言詞典》和《客贛方言比較研究》的陽平值卻是一個高平調44,上聲調的實驗值是低升調15,而傳統值是中升調35。實驗中的陰去為低平調11,考慮到實驗存在的誤差,暫且認為和《于都方言詞典》的記錄基本一致,和劉綸鑫的《客贛方言比較研究》相差較大,實驗中的陽去值也和傳統的陽去值相差較大,實驗中的入聲值和《于都方言詞典》記錄一致,和劉綸鑫的記錄稍有差異。
這就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傳統的陽平調是高平調,而本次實驗的陽平調卻是一個低平調。第二,傳統的上聲調是一個中升調,而本次實驗的上聲調是一個低升調。第三,實驗中的陽去值和傳統值中的陽去值為何相差較大。
產生上述差異的原因,除了實驗可能存在的誤差以外,還可能存在地域差異。上文提到過,謝劉文編著的《于都方言詞典》和劉綸鑫的《客贛方言比較研究》都是以貢江鎮的語音為調查對象的。貢江鎮是縣城所在地,而本次實驗的對象是于都縣嶺背鎮,嶺背鎮屬于鄉村。據筆者了解,由于于都縣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各鄉鎮的方言差異較大,聲調上更是各不相同,甚至一個村存在幾種方言。
四、結語
本文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對于都方言單字調進行了考察,實驗結果顯示:于都方言有6個聲調,分別是陰平31,陽平22,上聲15,陰去11,陽去54,入聲5;分別是兩個低平調,一個高降調,一個中降調,一個低升調和一個短促的入聲調。時長上,陽平的時長最長,其次是上聲、陰去、陰平、陽去、入聲。本次實驗所得的于都方言調值和傳統值略有出入,個中原因,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注釋:
①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語言學論叢(第十一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第99頁。
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VRlX-gtZ80TolO34Wf_TjTak-hJL_pEvPd40HknBvNUTaN-
fY9b_63VlQDGBPvhPMuj6IBrPpe9TzX8jpov7p19SIQywnrrSquCTcTA7AHMEP_6CYCfU1NlAbouCAmhsfvgWdh5fipGFy6Zjf_rI_
③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第90頁。
參考文獻:
[1]趙元任.語音問答[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丁聲樹,李榮.方言調查字表(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羅常培,王均.普通語音學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語言學論叢(第十一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中國語言地圖集[Z].香港: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1987.
[6]吳宗濟,林茂燦.實驗語音學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謝劉文.于都縣方言字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8]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9]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孫益鳳 江蘇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2100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