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副詞“還”和“再”都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或狀態的延續,外籍留學生經常將其混淆。如何對這二者進行理解、區別和選擇使用,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本文通過對副詞“還”和“再”的語法功能異同及主要語法分布進行分析對比,為外籍留學生習得“還”和“再”的語用功能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還”和“再” 延續和重復 語義功能 語法分布
現代漢語中的副詞“還”和“再”具有多個義項,在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或狀態的持續”上,往往容易混淆。例如:
(1)a.他們打算明年還去那里度假。
b.他們打算明年再去那里度假。
c.回國后我們還沒見過面。
d.回國后我們再沒見過面。
例(1)中,不管a、b句中的“還”還是c、d句中的“再”,都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實施,意義上并無太大差異。事實上,“還”和“再”之間具有嚴格區分,彼此之間不能隨意替換。外籍留學生經常造出這樣的句子:
(2)*a.杰克再在圖書館里看書。
*b.凱特說她再要回一趟家。
*c.請你還多等一段時間。
*d.如果覺得困,不如睡醒以后還看。
很明顯,例(2)a、b中的“再”應換作“還”,而例(2)c、d中的“還”應換作“再”。本文試圖對“還”和“再”的典型語法分布進行分析研究,比較二者在語義和語用上的區別。
一、“還”和“再”的語義功能及差異:
副詞“還”和“再”是一對常見的近義詞,如果進一步辨析的話,會發現二者具有明顯的不同。先看以下例句:
(3)a.何況當時他的家人還在英國,當然更有對英國效忠的義務。(CCL)
b.仍然有人還在延續對中國的夢想,也有人懷著獵奇動機關注著這個變化中的神秘國度。(CCL)
c.如果反應錯誤,該次呈現在以后還會重復,直到反應正確。
(4)a.沒辦法,我只好再站在路旁,等其他的過路車輛。(CCL)
b.他認為個人的智力成熟從出生到4歲發展到40%;4到8歲再發展到30%。(CCL)
c.我們除了鞏固已有的基地外,今年還準備再擴大幾個。(CCL)
例(3)中,“還”在句中分別表達的意思是“在英國”這一狀態保持不變、“延續(夢想)”的行為動作仍然繼續進行著、“重復”的動作行為將會繼續進行。例(4)中,“再”在句中則分別表述了“站”“發展”和“擴大”等動作行為的重復或繼續。因此,副詞“還”可以表示行為動作繼續進行或狀態情況持續不變,含有“仍然”“仍舊”等義;副詞“再”往往用于表示同一動作行為或同一狀態的重復或繼續(劉月華,2006;張斌,2006;呂叔湘,2012)。分析以上句子可以發現,副詞“還”和“再”所在的句子結構都涉及到兩個同樣或同類的行為事件,無論第一個行為事件是否在句中出現,“還”和“再”都表示后一動作行為及狀態的重復進行或繼續,但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與“還”相關的兩個行為事件一般是從屬的,“還”強調后一個動作行為的發生或狀態的存在,與前一個在時序上是前后延續的,這種延續是中間沒有停頓的、非間斷的延續,行為狀態具有“持續性”;與“再”相關的兩個行為事件則相對獨立,“再”更強調動作行為重復的次序,前后動作中間往往有個停頓階段,前一動作行為結束后,才開始后一個動作行為,行為事件具有“重復性”(李忠星、陳順,2004)。“再”要求重復的事件屬于將來時域,而“還”句中的重復事件可以屬于過去、現在或是將來。例(3)中的“在英國”“延續(夢想)”和“重復”分別屬于過去、現在和將來持續的動作或狀態,例(4)中的“站”“發展”和“擴大”皆屬于未實現的或者一種經常性的動作或狀態。
二、“還”/“再”和“在”
與“在”連用是“還”的一種較為典型的語法分布。例如:
(5)a.3G門戶有一點跟土豆很像,我認為互聯網地域的話語權還在北京。(CCL)
b.2006年的融資還沒有花掉,還在賬上存著呢。(CCL)
c.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CCL)
例(5)a中的“在”是動詞,表示行為主體“話語權”“存在于北京”的狀態,“還”在句中表述了“存在于北京”的狀態從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例(5)b中的“在”為介詞,構成的介詞短語表示“存”的位置,“還”用于表述“存”的動作行為從過去前一直持續到說話的時間;例(5)c中的“在”是副詞,表示“加劇”這一動作行為正在進行中,“還”表述了“加劇”從過去直到現在一直都在延續。以上三句話中“還”的后面都與“在”連用,“還”分別表述了從說話之前到說話的時候,句子行為主體的動作行為沒有間斷地持續著。例如:
(6)*a.3G門戶有一點跟土豆很像,我認為互聯網地域的話語權再在北京。
*b.2006年的融資還沒有花掉,再在賬上存著呢。
*c.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再在加劇。
如果將例(5)中的“還”一一置換為“再”,會發現置換以后句子皆無法成立。這是由于“在”在句中表示的是行為動作或狀態持續,“再”強調動作行為在一個階段結束之后的重復(蔣琪、金立鑫,1997),且重復事件屬于將來時域,這與句子的語義相沖突。
三、“還”/“再”和實義動詞
“還”和“再”作為副詞修飾表動態的謂詞,有時在句中可以互換。下面是一組語義相近的句子:
(7)a.明年你過生日,我們還去為你祝賀。
b.我回沈陽還走這條路。
c.明年你過生日,我們再去為你祝賀。
d.我回沈陽再走這條路。
以上例句中的言語主體說話之前,動作行為已經進行過或正在進行當中,分別使用“還”和“再”表示同一動作進行的繼續或重復。盡管基本含義一樣,但二者表義的重點各不相同。例(7)a和例(7)b中的“還”分別表述了言語主體正在實施“去為你祝賀”“走這條路”的行為動作,以后還接著“去為你祝賀”、接著“走這條路”,強調施動者“去”和“走”的意愿在時序上的延續關系,偏向于客觀陳述;而例(7)c和例(7)d中的“再”則分別表述了言語主體“去為你祝賀”“走這條路”的行為動作已經停止,打算重復開始同一個動作行為,“再”更傾向于主觀陳述。在一定的語境下,究竟用“還”還是用“再”,取決于語用上的選擇。例如:
(8)a.我聽說這個人很壞,品行不中,具體是什么人,請你們再調查調查。(CCL)
b.別管我,你們再繼續往上走走吧。(CCL)
c.我還希望你們再寫一些有關猶太勞動人民歷史的文章。(CCL)
*d.我聽說這個人很壞,品行不中,具體是什么人,請你們還調查調查。
*e.別管我,你們還繼續往上走走吧。
*f.我還希望你們還寫一些有關猶太勞動人民歷史的文章。
例(8)a、例(8)b和例(8)c這3個使令語氣的句子中,如果將句中“再”替換為“還”,句子將無法成立。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在祈使句中,言語人認定施動者已經結束或打算結束某種動作行為,用“再”表示請求施動者重復停止或打算停止的動作行為,關注點在于動作行為“又一次”重復,而“還”并不能強調次序。假設施動者的動作行為一直在繼續且沒有停止的意愿,言語人則沒有做出請求或使令的必要,因此“還”一般不用于祈使句中。另外須注意的是,當動詞重疊或后面帶時量補語、動量補語時,動詞前面也只用“再”而不用“還”(楊淑璋,1985)。例如:
(9)a.但是他們在這條路上前進一步以后,就發現必須再進一步。(CCL)
b.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畢業生中,絕大多數再上幾年學以后仍返回故土參加建設家鄉的各項事業。(CCL)
c.回過頭來再看看,連朝陽人自己都不禁大吃一驚。(CCL)
d.望寫稿的同志注意這個問題,用題再斟酌斟酌,選用不會發生歧義的標題。(CCL)
四、“還”/“在”和形容詞
有些謂詞可以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不表動態。理論上說,一種狀態或性質一旦存在就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性狀消失之前,它都可以保持并且延續。表性狀的形容詞以及表心理、精神、自然狀態等的狀態動詞就是典型的一類。例如:
(10)a.我們久別重逢,談笑風生,他還那么樂觀。(CCL)
b.直到今天,流品觀念在中國人腦里還很深。(CCL)
c.在家里非常窮的時候,他還那么喜歡喝酒。(CCL)
例(10)中的謂語成分“樂觀”“很深”“喜歡喝酒”分別表示一種性質或狀態,這種性質或狀態具有不間斷性,“還”在句中表述了該性質或狀態一直延續。反之,由于形容詞及狀態動詞所表示的性狀不存在間斷性,因此以上句子就不能用表示間斷后重復的“再”來表示延續。如:
(11)*a.我們久別重逢,談笑風生,他再那么樂觀。(CCL)
*b.直到今天,流品觀念在中國人腦里再很深。(CCL)
*c.在家里非常窮的時候,他再那么喜歡喝酒。(CCL)
五、“還”/“在”和能愿動詞
“還”和“再”都可以和能愿動詞同時使用,“還”可以修飾能愿動詞,而“再”不能。例如:
(12)a.李福還想問下去,諸葛亮閉上眼睛不回答了。(CCL)
b.如果杰米揚能做出各種不同風味的湯,福卡還會到他家里喝湯的。(CCL)
c.這些功能的有效發揮還要依托于功能完備的網絡教學平臺。(CCL)
以上例句中行為主體之前實施過“問”“到他家喝湯”“依托”的動作行為,“還”置于能愿動詞前面表示后來打算或有可能重復實施該行為動作,語義指向是能愿動詞“想”,表示意愿或可能性的重復。而“再”一般不用在能愿動詞前面,例(12)中的“還”不能直接用“再”替換。但如果將“再”分別后置放在能愿動詞后面,則句子都能成立,如例(13)。此時,“再”的語義指向是后面的實義動詞“問”“到他家喝湯”和“依托”,表示行為事件的重復。
(13)a.李福想再問下去,諸葛亮閉上眼睛不回答了。
b.如果杰米揚能做出各種不同風味的湯,福卡會再到他家里喝湯的。(CCL)
c.這些功能的有效發揮要再依托于功能完備的網絡教學平臺。
有時在假設句中,“再”也可以前置修飾能愿動詞。例如“警方再想將其納進視線便又是難上加難了”“以后我們再要追他,就很困難了”。
六、“還”/“再”和否定詞
“還”和“再”與否定詞連用時結構也有所不同。“還”一般置于否定詞前面,構成“還+否定詞(不/沒)”的結構;而“再”與否定詞搭配時結構較為靈活,既可前置也可以后置,構成“再+否定詞(不/沒/別)”或“否定詞(不/沒/別)+否定詞”的結構。
(14)a.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技術能力還不完善。(CCL)
b.那時語言研究處于從屬地位,還沒發展為獨立的學科。(CCL)
c.學習的目的將不再局限于應付職業的要求。(CCL)
d.自從大學畢業以后,我就沒再走進哪座學府的門。(CCL)
e.聯儲局在檢討貨幣政策之時,再不需要考慮這一海外因素。(CCL)
f.給她畫完后,她再沒提出要采訪我的要求。(CCL)
否定句中搭配結構不同,“還”和“再”的語義指向也有所不同。例(14)a和例(14)b中的“還”分別修飾否定形式的謂詞“不完善”“沒發展”,客觀陳述動作行為“不完善”“沒發展”這一狀態的延續或持續,“還”具有強調否定的作用。例(14)c、例(14)d中的“再”置于否定詞后謂詞前,“再”僅僅修飾限制行為動作“局限”“走進”的重復發生,“不再/沒再”表示該行為動作的不/沒重復或不/沒繼續,一般也多用于客觀陳述。而當“再”修飾否定形式的謂詞時,語氣更加強烈,常有“永遠不/沒”之意,主觀色彩也較為濃重。以例(14)e和例(14)f為例,“再”置于“不/沒”前面分別表示自“檢討貨幣政策”之時起,“需要考慮”的動作行為不重復發生;自“畫完”以后,“提出采訪”的行為事件沒有出現過,“再不/沒”的引申義是加強的否定,有時候“再”和否定詞之間加“也”表示進一步加強語勢。關于“還不”與“還沒”“再不”與“再沒”“不再”與“沒再”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不”和“沒”的差別,與事件發生的時域有關,本文則不作探討。
(本文為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頻度副詞在漢英中介語中的偏誤研究”[項目編號:2013WYXM0079]。)
參考文獻:
[1]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32-238.
[2]張斌.現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678.
[3]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42.
[4]李忠星,陳順智.“再”與“還”說[J].南開語言學刊,2004,(1):85-92.
[5]蔣琪,金立鑫.“再”與“還”重復義的比較研究[J].中國語文,1997,(3):187-191.
[6]楊淑璋.副詞“還”和“再”的區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3):56-61.
(莊艷 廣東廣州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51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