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層出不窮的流行語也充溢于網絡,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并為社團成員廣泛接受,走紅大江南北。其中“XX感”的生成和流行具有理據性及深層原因,既體現自身的某些特點,又反映出與語言、社會和個人間的緊密聯系。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 “XX感” 獲得感
一、“XX感”格式的流行與傳播
受社會環境等因素不斷變化發展的影響,語言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其中詞匯系統較之語音、語法系統的變化最為明顯,因為詞匯是反映社會生活的,這從社會流行語中可見一斑。隨著2015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的新鮮出爐,“獲得感”以其獨特的魅力躍居榜首。“獲得感”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來的。習總書記講道:“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一經問世,該詞就迅速傳播開來,其走紅速度之快、所轄范圍之廣、出鏡頻率之高令我們不容小覷。不但在博客、微博、騰訊QQ和微信等網聊工具上屢見不鮮,而且在電視、廣播、新聞和報刊雜志等媒介中也隨處可見。我們通過百度搜索引擎發現,主流媒體報紙中含“獲得感”的句子比比皆是。例如:
(1)群眾有沒有獲得感,是檢驗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真正徹底、真正有效的標尺。……然后是中間環節不能跑偏,不斷以群眾獲得感來校正航向,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人民日報》2015年3月19日)
(2)眼下,中央推進“四個全面”的決心有目共睹,可以預見的是,在即將揭開新的一頁的2016年,通過持續的改革與發展,我們的獲得感會越來越強。(《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12月31日)
誠然,我們還能檢索到許多句子和段落,其中也不乏含有“XX感”的三字格。例如:
(3)支付寶相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企業聯合發布的報告,用大數據告訴人們“幸福在哪里”,這些問題雖然不像柴米油鹽一樣關系國計民生,但卻構成了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幸福感”,也讓大家看到了生活的不同側面,反映了社會的多元。(《羊城晚報》2015年7月18日)
(4)“地道”之論,不光在于它的真正、純粹、異質、美譽,而且有厚重的“事實感”,有綿延的生長度和心靈震撼的高峰體驗。(《南方日報》2015年8月28日)
(5)作為專業的“幕后人員”,他們一直在崗位上悶頭工作,工作始終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用戶的影響”為原則,以“服務用戶,安全運行”為目標,刷的就是“無存在感”。(《齊魯晚報》2015年12月7日)
(6)每天搭配衣服,修飾外表,再神采奕奕地展開新的一天,于我而言是一種“儀式感”。(《南方日報》2016年1月15日)
由此可見,隨著“獲得感”一詞的廣泛使用,“存在感”“幸福感”“認同感”“儀式感”“自重感”“參與感”“親密感”“違和感”“劣等感”等“感”類格式的詞語也呼之欲出,逐漸變成言語事實,并為大眾群體接受。作為一個詞語模,“XX感”形式的迅速普及既體現出該結構形式自身的一些特點,又反映出它與語言、社會和個人之間的緊密聯系。
二、“XX感”格式的特點
從語法形式上看,“XX感”是由“XX”和“感”兩部分組成的名詞性偏正結構的詞語模。“詞語模”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李宇明先生在2002年提出來的,他認為詞語模包括“模槽”和“模標”兩部分,具有創造新式詞語的功能。“模槽”是詞語模中的空位,“模標”是詞語模中始終不變的詞語。基于該理論,我們認為“XX”是模槽,“感”是模標。在該詞語模結構里,“XX”是修飾成分,受音節數量的限制,能進入“XX”的只能是雙音節而不能是單音節。“感”是被修飾的中心成分,它的語法功能是作定語中心語,通過兩部分的組合形成一個以“感”為主體的向心結構。結構中的修飾成分既可以是體詞性的,也可以是謂詞性的,可以是詞,也可以是短語。例如:“自重感”中的“自重”是主謂結構,“飽腹感”中的“飽腹”是述賓結構,都是謂詞性短語;“獲得感”中的“獲得”是謂詞性的同位短語;“儀式感”中的“儀式”和“幸福感”中的“幸福”均屬名詞,是體詞性的。“XX感”在句法結構中既可以作主語(幸福感很重要)、賓語(大家都有獲得感),也可以作謂語(這是參與感)。概而言之,可以在該結構中充當修飾限制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名詞或形容詞、主謂短語、述賓短語、同位短語等謂詞性語法結構。這些語法單位自然而然地形成聚合群,根據人們表情達意的需要再進行組合替換,從而生成語言中更多的該類結構。
從語義內容上看,修飾成分“XX”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經常是包含[+與人相關][+表征][+心理]等范圍、狀貌的語義特征,例如:“安全感”“存在感”“認同感”“幸福感”。通過中心成分“感”,該格式的意義內涵變得更加具體形象和明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感,動人心也。從心,咸聲。古禫切。”[1]可見,“感”字的本義是“使人心動”,也具有[+與人相關][+心理]等語義內涵。因此,經過修飾成分的限制,中心語的意義在限定范圍內變得更加凸顯和牢固。例如,“獲得感”就生動地描繪出人民大眾的切身體會和期許,通過強調人們實實在在的“取得”言說群眾取得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從而使這種幸福感變得真實,避免流于形式和空洞,使之具有可衡量性。此外,該格式在發展的過程中,“感”字的語法化程度逐漸加深,意義有一定的弱化,也有人稱之為類詞綴。“漢語作為沒有形態的語言,在構詞成分中有一些詞綴和類詞綴成分,類詞綴成分主要包括‘性‘度‘感等。”[2]盡管“感”在使用中有明顯類詞綴化的趨勢和傾向,但其意義尚未完全虛化,并非像虛詞一樣意義空靈,仍有確指的語義內容。
從語用功能上看,由于“XX感”是典型的“2+1”三音節音步范式,結構短小容易識記,韻律感極強,其韻律機制充分體現出漢語言的藝術性特點,稱說方便,在遣詞造句中能夠使言語交際變得更加諧趣生動,起到一定的修辭效果。“XX感”屬于三字格,從韻律角度看,它是三音步單位,與單音步和雙音步等基本韻律單位相比屬于超音步單位。超音步單位在運用中必然會有音節上的縮短。“一個單音節詞如果在音步的組織中‘落單,通常會通過延長其時長的方式將它處理為一個獨立的音步。”[3]這樣才能讓整體變得勻稱和諧,而實際上“XX感”也是如此。人們在說話時經常把“感”字的音節稍微拉長,即“2+(1+?)”(“?”表示語流中并無實際音節,但占有語流中的空位),抑或采用縮短音節節奏的方式,將“XX”的音節說得快一些,使某些音脫落,出現語流音變。例如,“幸福感”中的“xìngfú”變成“xìngf”,“u”的音脫落掉了,進而讓整個“2+1”結構模式變得融洽,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說起來瑯瑯上口,不但增加了交流的樂趣,還對社會氛圍起到潛移默化的調節和導向作用。
三、“XX感”生成的理論依據
第一,語言上的類推機制。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認為:“類比形式就是以一個或幾個其他形式為模型,按照一定規則構成的形式。”[4]也就是說,要想成功地進行類推,必須有一定的模型,通過此模型,具有相同或相近語法功能和語義特征的詞語聚合成群并嵌入詞語模的模槽之內,形成新的言語范式。“XX感”格式的成詞過程便是如此。在類推機制的作用下,可進入該結構的語言成分與“感”自由組合,彰顯出類推機制在語言中極大的效用。再如:“西裝控、正太控、大叔控、女王控……”類推使得“西裝”“正太”“大叔”“女王”等詞嵌入“XX控”模型中,造出語言中的“控”類詞語。總之,語言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之中,尤其是語言的詞匯系統,常常是一波未平而另波又起,所以,語言中的類推總有它的用武之地。
第二,語義上的框架理論。菲爾墨(Fillmore)在其經典著作《框架語義學》(1982)中提出了“框架理論”。作為一種經驗認知結構,它與個人的觀念和背景知識信息有緊密聯系。人們總是選取自己熟悉的結構,而這種結構往往與情境有關,它可以加深主體對背景知識信息的理解。“XX感”中的“XX”內容便是人們通過選取能夠感動人心的情境、觀念、想法和背景知識信息等物理、心理因素,作為填料通過嵌入框架“XX感”中的空位“XX”而形成的,使“感”的內涵和外延意義更加豐滿。
第三,語用上的模因理論。何自然指出語言與模因的關系,并認為語言的傳播過程也是模因復制傳播的過程。此外,“一種模因要被人們普遍模仿,必須具有實用性、合理性、時尚性、權威性或其中的任何一種。”[5]“XX感”的流行就是該模因“權威性”和“實用性”的體現。由于“獲得感”一詞是由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正能量”提出來的,在社會上反響強烈,因而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社會效應,于是這種正能量便自然而然地被大家廣泛地復制和傳播。同時,它還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正如前文所說,“幸福感”的獲得是真真切切的,是每個人都可以用身心感受得到的,并非憑口空談,這里不再贅述。因此,該格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XX感”風靡流行的原因
第一,語言間的相互影響。眾所周知,“洋涇浜”和克里奧爾語是語言接觸和相互影響的結果。語言的詞匯系統更不例外。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經常會促使詞匯系統發生改變,淘汰已經失去生命力的詞匯,吸收一些新鮮的具有生命力的外來詞語。“XX感”便是在日語“XXかん(感)”的影響下從日語中借用并流行的。在《名偵探柯南》中有“いわかん”(違和感)一詞,在電視動畫作品《銀魂》中該詞也被提及。隨后,在日語中又出現諸如“れっとうかん(劣等感)、しんみっかん(親密感)、どくごかん(読後感)”等詞語。受其影響,我們也日漸采用了這種說法。
第二,語言的經濟性原則。“語言學中的經濟機制是指語言中盡可能減少有效交際所需的語言成分的傾向。”[6]眾所周知,語言形式有限而語義無窮,要想用有限的形式來表達無盡的語義,勢必會產生語言的空缺現象。人們用類推機制創造出的新詞不僅能夠填補語言中的空白,還能使人們在講某種語言時變得更加省力。通過一個“感”字,我們能創造出眾多具有該語義特征的格式的詞,想表達什么就可以給格式中添加相應的內容。于是,很多潛在的詞語便以這種口語化特征明顯、結構簡短、構詞能力和生成力極強的形式活躍于社會和網絡之中,讓語言更加經濟化,從而利于人們之間的交際。
第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社會生活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詞匯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社會的瞬息萬變均能推動新詞新語的出現,也就是說,“社會上的任何變化,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會反映到詞匯中來。”[7]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所取得的碩果也十分顯著,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獲得感”所描述出的內容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說進而該類格式便在社會上取得重要的地位,使人們耳熟能詳、紛紛仿效。
第四,認知上的從眾心理。伴隨著網絡信息和多媒體等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年輕人越來越喜歡追求時髦和標新立異,更加崇尚個性。這種心理特點驅使年輕人跟從時尚前衛一族,通過模仿他人及社會上流行的言語形式,來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和與時俱進。加之“XX感”被推置于社會的浪潮之中,該格式被人們廣泛使用并變得愈加流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結語
綜上所述,“XX感”的流行具有自身內在的合理性及其深層的原因,我們無法估量潛存于一種語言底層和深層的詞匯,因此由“XX感”形成的潛詞到底有多少,哪些會被社會成員長期使用并取得基本詞匯的地位,哪些會在使用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侯文玉副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表示致謝。
參考文獻:
[1]許慎.注音版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222.
[2]曾立英.現代漢語類詞綴的定量定性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8,(4).
[3]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增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75.
[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23.
[5]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6]伍鐵平,王慶.普通語言學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1.
[7]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第3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99.
(張鵬 上海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