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一潔 勾艷華
?
“老百姓的貼心人”劉貞哲
文/鄧一潔勾艷華
【人物名片】劉貞哲,男,九三學社成員,現任臨城縣副縣長。為十一屆省政協委員。
“我們這兒的富硒小米、面粉出產啦,歡迎大家品嘗!”每次見面,省政協委員、臨城縣副縣長劉貞哲總要宣傳他的新成果。近些年來,他關注民生、心系發展,在崗盡責、在位擔當,一心帶領農民脫貧致富,被譽為“老百姓的貼心人”。

劉貞哲
臨城縣地處太行山區,是國家級貧困縣。為促進農民盡快脫貧致富,劉貞哲發揮九三學社人才薈萃、聯系廣泛的優勢,到河北農大邀請山林專家,就臨城山區適宜種植林果木進行研究。
經過幾年的不斷努力探索,臨城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薄皮核桃生產基地,推行了生態立體農業——“樹下種草,林間養雞(散養)、養牛(圈養),雞糞、牛糞用作沼氣原料,沼液沼渣育果樹”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多贏”。
“刺槐頭、板栗腰,蘋果核桃占山腳。藥材花生林間種,綠色銀行揣腰包。”老百姓口口相傳的順口溜兒,成為臨城實施開發扶貧的生動寫照。目前,全縣已發展薄皮核桃21萬畝,年產量12,000多噸,產值6.3億元,全縣直接從事薄皮核桃種植生產的群眾達4萬多人,項目區人均年增收3500多元。
為提高核桃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和核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劉貞哲又帶領他的團隊把薄皮核桃深加工作為主攻方向,實現了以綠嶺、綠蕾、新惠通等為品牌的核桃原果深加工,生產精制核桃食用油、保健油、核桃飲料、降脂膠囊等10余種產品。
“你可不要小看了核桃,這東西渾身是寶。在我們臨城,單單用核桃殼加工活性炭、制作工藝品,就可實現年產值2億元,稅收1200萬元,增加就業崗位200多個。”劉貞哲告訴筆者,從核桃青皮中提取醫藥中間體等技術正在探索研發之中,如果成功其經濟前景更加不可限量。
山綠了,民富了,劉貞哲并不滿足。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在他眼里,也是賺錢的“聚寶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現代旅游業,虛心請來專家商議,召開研討會,利用出差機會上門請教。
付出終于換回了累累碩果:在幾年時間里,臨城陸續建設了邢瓷博物館、天臺山旅游景區,并成功地將崆山白云洞——岐山湖——天臺山打造成旅游金三角,同時又與趙州橋、天河山、漢牡丹園等景區聯合打造冀南旅游黃金游線路。不但如此,臨城還加盟石家莊市游客集散中心,打入了省會旅游經濟圈,實現了區域聯合營銷。
臨城多山,有些光禿禿的山坡雖寸草不長,底下卻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前些年由于無序開采、礦渣傾倒情況嚴重,形成的大量鐵尾礦,不僅占用大量空間,還形成了面源污染。
“鐵尾礦占用土地、污染環境,但又是寶貴的‘二次資源’。”綜合開發、合理利用鐵尾礦一直是劉貞哲的愿望。
從2008年春天開始,大學地質專業畢業的劉貞哲就自己開始查找資料、搜集信息,并多次赴江蘇鎮江韋岡鐵礦考察調研鐵尾礦綜合利用項目。在此期間,他親自繪制項目工藝流程示意圖,分析項目建設的優勢、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又多次采樣送往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化工研究所化驗,驗證出臨城尾礦渣含有豐富的可利用資源。
最終,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引進鐵尾礦綜合利用“3+2兩轉兩吸”工藝,臨城縣建成了年可利用鐵尾礦146萬噸,生產鐵精粉6.5萬噸,工業硫酸14萬噸,陰極銅1000噸,空心磚6.4億塊的尾礦綜合利用項目。
“該項目完全建成后,年產值可達到80億元,實現稅收6億元,吸納剩余勞動力600余人,這將是我縣農民脫貧致富實現小康又一個利好工程。”劉貞哲自豪地說。
河北是一個資源大省,鐵尾礦利用問題不止臨城獨有,近年來鐵尾礦綜合利用一直面臨著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綜合利用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劉貞哲對此進行了認真思考,在總結臨城再生資源再利用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撰寫了《關于加強鐵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的提案,建議加快建立和完善反映鐵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情況的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資源利用與環境補償機制;制定出臺更為具體的鼓勵支持鐵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根據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實際,適時調整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扶持鐵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這份提案經省政府領導簽批后,其經驗和做法在全省進行了推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臨城發展核桃產業的“綠嶺”模式

劉貞哲為臨城縣殘疾人就業中心開業剪彩
臨城縣是革命老區,總人口21萬人,殘疾人1.2萬人,腦癱患兒100余人。兒童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可腦癱卻使這些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醫療救助扶貧,首先從腦癱兒童做起!”有了目標就激發了動力,劉貞哲利用節假日逐個走訪患兒家庭,了解病情,為他們四處奔走呼吁,籌措資金,并開展了“讓百名腦癱兒童站起來”的康復行動。
2014年,在劉貞哲的奔波努力下,九三學社河北省委雪中送炭,聯系石家莊腦系醫院專家三到臨城,為患兒進行逐個診斷,一一確定手術方案。截至目前已為49名腦癱患兒免費成功實施了手術,術后患兒肢體功能得到了明顯改善,原來站都站不起來,現在不僅站了起來,而且可以行走了。孩子們得到了救治,家長沒出一分錢!
每一批手術患兒出院后,劉貞哲都要抽空兒對患兒的恢復情況進行回訪,直到每一個孩子都能達到預期手術效果為止。在他去探望一個患兒時,被這家貧苦的狀況驚呆了:低矮破舊的屋內凌亂不堪,唯一的家電是上世紀的黑白電視機,于是他掏出當時身上所帶的500塊錢,遞給了孩子的父親。
為了術后的孩子們有更好條件做康復訓練,劉貞哲聯系了縣醫院的康復科并說明情況,然后又聯系縣農合辦、縣民政局、殘聯、婦聯及動員社會力量等為孩子的康復治療奔走,最大程度降低患兒家庭經濟負擔。兩年來,他自掏腰包為部分患兒及家人擔負生活費、營養費等近2萬余元。
一例例手術的成功實施、一天天的康復訓練,改善了孩子們畸形的身體,更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一面面“關愛弱勢群體情系殘疾兒童”的錦旗送來了,一句句“謝謝黨,謝謝政府”的由衷感謝,一次次的,患兒家長緊緊握著他的手,流下了感激的淚水……這些,都讓劉貞哲覺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全省范圍內,我做了統計,我省15歲以下的腦癱患兒有3萬人左右,他們都盼望著能得到康復治療,我建議河北盡早啟動3萬腦癱患兒康復工程。”2016年省兩會期間,為使更多的腦癱患兒得到救治,劉貞哲提交了《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盡早啟動3萬腦癱患兒康復工程》的提案。
劉貞哲在提案中建議,我省醫療機構特別是縣級醫院要把腦癱治療納入新農合,加強京津冀合作提高腦癱治療水平。同時,要形成社會合力,廣泛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吸引更多機構、企業參與這項工程,從而構建更大層面上的醫療扶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