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菲 荑
?
承德壽王墳背后的故事
文/菲荑
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有個壽王墳鎮,“壽王墳”有個傳說,這個傳說2013年入選承德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壽王墳的傳說歷史悠久,以文字記載和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到今。壽王墳這個地方的地形似條帶狀,早在戰國末期和兩漢時代,先人就在這里開采銅礦并加工冶煉,留有銅冶遺址一處。1982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銅冶遺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遼金時期壽王墳所處位置是流河流域,因流河和柳河諧音,到明朝初年已改叫為柳河了,統稱為柳河川。
明洪武二年(1369)六月,大將常遇春、副將李文忠率九萬兵馬出北平到塞外掃除元軍殘余勢力,攻克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部閃電河北岸)。七月七日還師至柳河川暴病身死,被追封為“開平王”。副將李文忠在常遇春暴亡之地搭建壽堂(靈堂),供出征將士吊唁,由此得名“壽堂墳”。到清朝乾隆初期,壽王墳歸遵化州管轄,被劃歸在清東陵(100余公里)后龍風水禁地。同期,從山東省登州府到壽王墳的移民落戶謀生,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一個較大的村莊,壽王墳由此而來。
上述都是歷史事實,常遇春(1330-1369)是明初大將,他攻克開平后班師至柳河川時,確實是“暴病身亡”。皆因這個“暴病身亡”的記載,衍生出許多傳說。
“壽王墳傳說”雖然有個別的差異,但總體還是一致的,且傳說中常遇春的戰功,與史實一致。
據說洪武元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元順帝的殘余勢力仍威脅著明朝的安危,尤其是北平府(今北京,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府),經常遭元軍的騷擾。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任命常遇春為大將,自己的外甥李文忠為副將,帶領九萬步騎兵從北平府出發到塞外追擊元軍,從會州、錦州、大興州一直追到元之上都開平,在開平俘虜元軍王公大臣貴族及將士一萬多人,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及大批軍事物資,明軍大獲全勝。在班師回朝途中,常遇春在走到柳河川(今在興隆縣和鷹手營子區境內)時,接到朱元璋的命令,讓他暫時駐扎在柳河川防守。

壽王墳常遇春將軍塑像
朱元璋這個農民出身的皇帝,本來就疑心多慮,對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都小心加以防范,唯恐他們造反。所以常遇春就成為他的心腹之患。
常遇春英勇善戰,有萬夫不當之勇,沉勇果敢,善撫士兵,在軍中排在徐達之后為第二位大軍事家,他常說:“如果給我十萬兵馬,將是天下無敵手。”軍中遂流傳著“常十萬”的綽號。也正是這句逞強的話,讓朱元璋很是不放心,為他自己種下了殺身的禍根。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派來使者,帶著豬肉、牛羊肉、酒等慰問品特賞將士,還特意給常遇春帶來一壇御酒。特使言稱:必須親眼看到常將軍喝了御酒才能回去復旨。常遇春猜到了其中蹊蹺,明知酒中有毒,無奈喝下,當場七竅流血身亡。
隨后,特使將常遇春的頭顱割下,用匣裝了,連夜趕回復命去了。副將李文忠在常遇春死的地方搭起壽堂(靈堂)讓出征的將士祭奠,隨后李文忠奉命秘密命人給常遇春做了一個金殼的腦袋,連同他出征時穿的戰袍一同安葬在現在的壽王墳鎮東南1.5公里南溝村的溝口。由于怕被人發現,所以墳建的像個土包,被稱為“衣冠冢”。當地老百姓把為常遇春搭靈堂的地方叫“壽堂”,把埋葬常遇春的墳墓叫“壽堂墳”。清朝康熙年間以后,不斷有從山東濟南府等周邊移民到壽堂墳這個地方落戶謀生,逐漸形成了一個村莊,因此這個地名就叫開了。后來聽說常遇春死后被追封為開平王,壽堂墳就被老百姓改稱為“壽王墳”了。
在壽王墳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早在戰漢時期就有人在此生息,先人在此地開采銅礦、加工冶煉、創造銅冶文化,遼金時期建起的土長城仍然屹立。清朝時期建起的鄭家大院舊貌猶存。
歷代人民在創造生活、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很多傳統的民間文學和口頭文學,僅壽王墳的傳說就有正史、野史兩種傳說,這些故事反映了壽王墳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淀,是壽王墳寶貴的無形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