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盧鮑
?
小山村為何成為全國宜居村
文/秦盧鮑
●名城名鎮名村是大地的符號,歷史的文脈,精神的家園。千百年的滄海桑田,華夏大地依然留存了眾多的名城名鎮名村,留住了歷史,留住了靈魂。2006 年,本刊曾連續報道了我省10 個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從2014 年第3 期起,繼續向讀者展示燕趙大地的名村名鎮。讓我們一起出發,走進這些名村名鎮,諦聽歷史的足音,感受文脈的律動,擁抱精神的家園……
2015年,位于秦皇島市盧龍縣東南端的鮑子溝村,被住建部評為第二批全國宜居村莊示范村,且是我省唯一的入選村莊,引發游人興致。這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僅有178戶、500畝耕地的小山村,為何成為全國宜居村莊示范村呢?
秋日的一天,筆者走進了鮑子溝,一探究竟。
小山村有奇觀。鮑子溝村頭有一座獨特的山,上山的路旁怪石林立,山頂是一個有足球場大小的大平頂,平頂上花草茂盛,如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大草原;站到山頂向四下望去,綠色蔥籠,好像置身綠色的海洋。到鮑子溝來的外地人都被這山村美景所吸引。鮑子溝的美景除了千畝葡萄田,還有怪石和大平頂草原。那塊石頭叫“臥虎石”,形狀如一只大虎伏臥在山上,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個鮑子溝村和千畝葡萄園。鮑子溝村三面山體多由花崗巖組成,千姿百態,村里的村民根據巨石的形狀給它們起了有趣的名字。如一塊巨石像擁在一起的情侶,叫“情侶石”,此外還有“豹子石”“天狗石”“四大金剛石”等,形狀各異。當地人介紹說,大平頂草原由南平頂、北平頂、東平頂、小平頂四個部分組成,共有1000多畝的面積。從山腳爬上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山頂的大平頂草原,夏季是齊膝深的草叢,開滿黃色、紫色、藍色的各種野花,到了秋季就是一片齊腰深的金黃色的草原。到大平頂看草原的人有時多達4000多人,場面非常壯觀。
小山村走上強村富民之路。過去,人們常到山上去放羊、砍柴,沒有想過這座山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為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從2001年全村開始種葡萄,如今,家家房前屋后、道路兩旁都種了葡萄,總面積達1500畝,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之鄉”。
從2003年開始,鮑子溝村依托獨特的山水風光和葡萄資源開始發展鄉村旅游業。近年,在“駐訪幫解”工作隊的幫助下,村兩委制定了“規劃從遠、硬件從快、軟件從優、管理從嚴”的生態特色旅游發展思路,力爭把鮑子溝村打造成為秦皇島地區較有競爭力的專業旅游度假村,實現鮑子溝村經濟的一次質的飛越。近年該村開發了盧龍縣第一個“農家樂”旅游項目,游客來到鮑子溝村,既能品嘗到甜美可口的葡萄,又能飽覽秀美的山色,還可以親手采摘葡萄,吃到風味獨特的農家飯。第一年,鮑子溝農家樂旅游就接待游客10000余人,為全村增加收入40多萬元。村班子積極對外聯系,爭取各級各部門的支持,先后爭取資金53萬元,將入村的650米凹凸不平的土路鋪成了柏油路,把環村4公里崎嶇不平的山路硬化成了水泥路;新上一個30千伏變壓器,架線1100米,解決了村里用電不足的問題;修建蓄水池50多個,解決旱季缺水問題。

鮑子溝村遠眺
在此基礎上,村兩委從五個方面入手,對村務進行規范管理,提高旅游服務水平。成立生態特色旅游開發管委會,下設衛生管理組、文藝宣傳組、山林管理組、飲食服務組、導游組,負責各種規劃的制定并組織實施;鼓勵村民向陳規陋習宣戰,建沼氣池、改廁,自我整治院內門前環境,建設文明家園。目前全村已建沼氣池30多個,改廁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加大旅游開發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力度。組織村里有文藝專長的20多位群眾組成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以宣傳本村旅游項目為題材的文藝節目,并利用每周六、周日晚上向本村群眾宣傳精神文明常識,引導群眾提高自身素質,樹立鮑子溝人的良好形象;通過各種活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村中除利用文藝宣傳隊對好人好事、家庭和睦的典范、孝敬父母的典型等進行宣傳外,還通過村圖書室、文化站、有線電視網等思想文化陣地充實和活躍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文明向上、銳意進取的風氣在鮑子溝村已經逐漸形成;進一步做好生態特色旅游接待準備工作。在市旅游局包村干部的幫助下,一方面對20名素質較高的村民進行了導游培訓,一方面對經縣婦聯等部門考核取得“農家樂”資格的農戶,進行全方位培訓。據有關專家估計,鮑子溝生態特色旅游全面啟動后,每年可以為全村帶來上百萬元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