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共和國歷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4000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國家科技創新大計。大會提出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將迎來又一個希望的“春天”。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在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闡明了科技創新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
“科技創新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新事關國家前途命運。廣大科技工作者理應弘揚創新精神,深耕創新沃土,將創新變為自覺行為,用實際行動擁抱這一科技創新的‘春天。”
記者:“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深刻闡述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意義,明確了推動科技創新的五大任務,激起廣大與會代表的奮斗熱情。大家將這次會議與1978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相提并論,稱為第二個“科學的春天”。我們應當如何擁抱這一科技創新的“春天”?
管華詩:熱情擁抱這一科技創新的“春天”,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
科技的發展變革,對社會的發展前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契合時代要求的科技手段,不但能夠促使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而且能夠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不但能夠夯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能夠進一步激活經濟。
科學永無止境,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離不開全體科技工作者不斷求新求變的拼搏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規劃好了路徑,唯有真正將講話精神落到實處,才有可能成就世界科技強國的理想與未來。全體科技工作者需要認真領會總書記的諄諄告誡,將創新與求變融入到靈魂深處,為我國的科技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如何擁抱這一科技創新的“春天”?第一,需要建立勇攀高峰的信心。只有不畏懼科學領域的艱難險阻,擁有勇于挑戰世界科技前沿的勇氣,才能堅定在科學道路上跋涉前行的信念,才能為科學探索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
第二,需要深化改革,形成契合發展要求的科學管理與運行體系。好的管理與制度,意味著成功的一半,只有構建起先進的科學管理和運行體系,才能為科學的蓬勃發展,提供良好的“動力系統”。
第三,需要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良好氛圍。一切競爭的終極表現,都是人才的競爭。只有培育出一支符合科學創新發展要求的高素質科學隊伍,才能真正落實科學創新的要求,才能完成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美好愿景。
科學的又一個春天的大幕已然拉開。我深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必將會一步一個臺階,將科學創新的因子融入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最終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記者:“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發表的講話中8次提到“科技革命”一詞。您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會為我國帶來的哪些機遇及挑戰?我國應當如何在新的科技革命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才能贏得主動?
管華詩:科技革命是16是世紀以來的一個歷史現象,是科技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拂曉”。從人類文明和世界現代化的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將是一次“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將提供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最新科技;它將是生命科學、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的交叉融合,將是第三次科學革命、第四次技術革命和第四次產業革命的交叉融合。
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新的科技革命不僅會催生一批新的重大產業,而且會使產業結構出現質的轉變,產業的生產模式和競爭模式都會發生顯著變化。我們不僅要關注新產業萌發的重大機遇,同時還要指向面廣量大的傳統產業和一般性產業,切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步伐,構筑一個具有先進技術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還應當更加需要注重以“創新式增長”為基礎的經濟轉型的發展。這其中有兩點十分重要:一是加大科研投資(而非基礎設施、機械裝置等投資);二是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全民教育。
此外,新的科技革命不僅是對創新能力的洗禮,也是對科技政策的考驗。政府在自主創新技術落地及應用領域要積極作為,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支持和協調,健全激勵機制,著力構造有利于新技術發明、產業化和新興企業成長壯大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為企業繼續自主創新保駕護航。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大會上所說的那樣,“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有許多遙遙領先的創新成果,對世界文明進步貢獻巨大。但后來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屢次與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因此,我國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理應要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領頭羊”。我們再也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
記者:“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建立起全面獨立的科學技術體系,開啟了全面創新的時代。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兩院院士創造了許多重大科技成果,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協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也功不可沒。”李克強總理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所作貢獻“鼓與呼”。您也是科協系統的“老兵”了,請問新時期科協系統應如何建“家”?如何才能讓廣大科技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endprint
管華詩:科協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和聯系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我認為,切實做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建設工作,能夠有效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強科協的凝聚力、社會影響力和服務科技工作者的能力。
新時期如何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是當前科協工作的一個中心環節和重要任務。
為什么要建“家”?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建“家”是科協工作的需要。“四服務一加強”作為科協的職能定位,擺在首位的就是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第二,建“家”是形勢發展的需要。時代賦予科協建“家”的使命,建好家已經時不我待。
然而,當前科協在建“家”的工作過程中,“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的這一職能還沒有完全發揮,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的實際抓手還不多,還停留在淺層次的關心慰問、學術交流,淺層次的組織吸納,沒有真正了解科技人員的工作、學習、生活,反映科技工作者的訴求和解決科技工作者工作開展的困難,這種服務的方法和渠道還相對比較有限。
因此,科協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應立足于為科技工作者服務這一工作中心,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滿意作為衡量科協工作的唯一標準。科協要堅持以科技工作者為本,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努力把科協建設成為具有凝聚力、吸引力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同時,科協要堅持把培養舉薦科技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激情和活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崗位上為科技進步貢獻聰明才智,為加快實現創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最后,我想說的是,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不應當僅僅是科協組織一家的行為,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科協要切實加強引導,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強化服務,努力實現建“家”工作的新突破,真正讓廣大科技人員真正感到“家”的溫暖,盡情擁抱這一科技創新的“春天”。
人物簡介
管華詩,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藥物學家,中國現代海洋藥物研究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1964年畢業于山東海洋學院。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導,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兼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曾擔任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山東省科協主席等職務。
管院士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及海洋藥物的教學科研工作。20世紀60年代參加完成了“海帶提碘新工藝規模生產”工程,為我國海帶提碘工藝奠定了基礎。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帶提碘聯產品-褐藻膠、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課題,研制成功“農業乳化劑”等4個新產品并相繼投產,為我國制碘工業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80年代首創我國第一個海洋藥物-PSS(西藥),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了我國海洋藥物研究的興起與發展。90年代又發明研制了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寧散等3個海洋新藥和藻維膠囊等5個系列的功能食品,且全部投產。進入21世紀,管院士主持完成了海洋特征寡糖規模化制備技術體系的建立,并構建了國內外第一個海洋糖庫,以糖庫為基礎,目前在研的4個一類候選海洋新藥處于不同的臨床研究階段;主持編著了我國首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中華海洋本草》,為我國海洋中藥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在長期積累過程中,創建了我國以海洋藥物為特色的藥學本科專業、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藥物研究開發、產業化體系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