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在一兩秒內用肉眼快速判定吊裝物件的重心,目測零部件對接精度在毫厘之間。當起重工4年來,經他手起吊的物品逾30萬噸,平均每天兩三百噸,沒有發生一起差錯,沒有一次看走眼。
對起重工來說,找準起吊物的重心,是整個裝配作業的關鍵。在太重起重機分公司,起吊的各種異形零部件占到98%以上。要找準異形零部件的重心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快速、精確地找到重心就更難了。而霍翠平師傅的招牌“絕活”,正是一眼定重心。
2016年5月5日7時30分,霍翠平像往常一樣指揮工友起吊、協助安裝配件。
當天要起吊的橋架端梁長7米、高2米、自重8噸。從高處俯視,呈一個大大的“∏”型。體積大、形狀不規則,想平平穩穩地吊起這個“大家伙”,找準重心至關重要。霍翠平仔細端詳了一下,很快得出了結論:“從俯視角看,重心在端梁外側的中心點位置;從側視角看,重心在距離端梁外側至連接頭中心位置的400mm處。”按照霍翠平的判斷,大家繞著這兩個重心點把鋼索纏牢、系緊。
“起吊!”一聲令下,吊鉤緩緩上移,巨大的吊件穩穩升起,到位后又穩穩落下。
工友說:“只要有霍師傅在,這些不規則的異型零部件起吊就不會有任何問題。霍師傅的一雙‘慧眼,能在一兩秒內迅速判定吊裝物件的重心,而絕無差異。這個工作,一般人常常先要用標尺測算,甚至要反復起吊多次才能成功起吊。”
2014年11月,太重為韓國浦項制鐵公司生產了一批70噸重鑄造起重機。該公司駐廠監造李進植被霍翠平準確的判斷、無二的絕活所折服,還邀請霍翠平去韓國公司做技術指導。
“車間里需要起吊的物件,少則幾百公斤,重達幾十噸。重心判定是否準確,直接影響捆綁位置是否正確、選用系帶的軟硬度、吊鉤下降快慢等,更重要的是重心沒找準,不但會延誤吊裝時間,還極易造成物件傾斜、脫落,甚至危及現場作業人員生命安全。”該分公司裝配工部副主任武晉偉介紹說,“霍翠平師傅當起重工4年來,已起吊物品逾30萬噸,平均每天兩三百噸,沒有發生過一次差錯,在業內是絕對的高手。”
目測判定重心的難易程度取決于吊裝物件的外形特點、內部結構等。像矩形鋼板、制動輪這種較工整的物件,重心一般距離中心線較近,有的會與中心線重合。對其他構造復雜、不規則狀的物件,目測判定重心絕非易事。
但多難也逃不過霍翠平那雙像裝了標尺的眼睛,這些年,他從來沒有看走眼過。
工友康興龍曾與霍翠平有一次“比武”切磋:那是2015年3月,起吊太重為三峽某大型水電站生產的1300噸橋式起重機上的一副小車架。小車架長6米,寬5米,高1.6米,總重量為15噸。它頂部安裝著兩個機座,旁邊還有一塊凹進去的“洼地”,底部連接一個體積不小的“三合一減速器”……面對這樣一個整體結構不對稱、難啃的“硬骨頭”,康興龍和霍翠平確定的重心只有20mm差距,最終,按照霍翠平的目測結果,起吊順利完成。
起重工要協調多工種作業,不僅要準確判斷重心,平穩轉運起吊物件,還要配合鉗工安裝。特別是在安裝環節,零部件之間的對接更是非一雙“慧眼”不可。
武晉偉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去年,太重接下了世界最大的1200噸橋式起重機生產任務,其中安裝卷筒是一件高難度的細活兒。卷筒是減速機上的關鍵部件,近10噸重的卷筒需要起吊后,再精準地與減速機連接盤實施對接、安裝。內行人都知道,起重機小車架上有一處凹下去的地方,卷筒必須準確“臥”在這個位置上,前后僅僅10mm的距離。吊裝時,工人試吊了七八次也沒有成功,只好搬來霍翠平“救場”。霍翠平仔仔細細看了一遍,把卡環換了一個角度,又在對接時把卷筒傾斜了10度左右。當卷筒穩穩當當地卡在凹槽處時,站在起重機下的年輕人都歡呼起來。
這些“真功夫”的背后,凝結著霍翠平多年的專業積累、生活沉淀,練就一雙慧眼,靠的是在實踐中反復琢磨、反復“試錯”、反復試驗。
1989年,霍翠平在太重起重機分公司做了一名車工。初中畢業,起點并不高,但憑著勤奮自學和虛心向師傅請教,他的業務水平突飛猛進,很快成長為公司的技術“大拿”。
公司業務的多元發展,對起重工需求增大。霍翠平毅然決定轉換“跑道”。那一年,他42歲。
他苦心鉆研新業務,重新啃讀專業書。由于做車工時對起重機上每一個零件都爛熟于心,所以僅僅一年,他就通過自學考取了起重工的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每次裝吊前,他提前半小時去車間“踩點”,研究起吊物的構造特點,先目測重心的位置,反復試吊找準“感覺”,裝配工作完成后還要和工友切磋討論。
霍翠平目測重心的“絕活”是“品”出來的。空閑時間,他會用四條繩子綁住小板凳目測重心;陪孩子玩耍時會吊起各種小玩具找重心。就連幫朋友搬家,他也要揣測一下衣柜、電視機的重心在哪里。
霍翠平說,起重工的工作看似簡單,但懂的越多,反而膽子越小,生怕出現紕漏,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更精準,這樣才能心安。
霍翠平用自己的慧眼創造了“翠平精度”,更用一名藍領工人的志向與毅力,找準了自己人生的重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把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發揮到極致。他曾奪得山西省首屆車工技能大賽亞軍,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工程技術突出貢獻獎”等。他說:“既然選擇了、認準了是正確的,就要一直走下去。” 責編/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