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穿越吧》第二季開機,第二屆“中國模式日”進入最后籌備階段,《音樂大師課》“公益演唱會”就在眼前,《超人來了》運動達人選角啟動……作為世熙傳媒的掌舵者,劉熙晨需要對每一個項目進行把關。即使是員工眼中的“能量者”,忙起來也有腦子短路的時候。開始采訪前,劉熙晨希望給他片刻腦回路的時間。
從模式引進到節目制作,再到產業鏈搭建,劉熙晨定義如今的世熙傳媒為“一家內容公司”,“如果大家對它的認識還停留在模式引進,那這樣的評價是不客觀的,需要重新認知。”
十二年前,世熙傳媒從國際市場引進模式,自此,節目模式成為推動中國電視內容市場化的主要力量;如今,世熙傳媒致力于搭建“中國模式日”的平臺,匯集國際優秀電視節目創意、制作機構、人才,展望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原創力。“助推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我們有一種使命感。”劉熙晨如是說。
做模式引進是陰差陽錯
劉熙晨用“順勢而為”總結世熙傳媒的每一次轉型。近幾年,中國電視節目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在狂熱的資本催動下,年產幾百檔節目已成為內容生產常態;格局中民營制作公司、視頻網站與電視臺競合互動,市場主體間博弈涌動。世熙傳媒見證了“節目模式”“制播分離”“工業化生產”等熱詞的發酵,也被席卷在中國電視節目逐步走向市場化的浪潮中。走過12個年頭,這對于平均壽命不足3年的民營企業而言,實屬不易。
據多家媒體報道,2006年,世熙傳媒獲得英國廣播公司(BBC)《Strictly Come Dancing》節目中國地區獨家模式授權,攜手湖南衛視和香港TVB聯合制作了中國版《舞動奇跡》,成為中國第一個引進、制播國際節目模式的民營傳媒企業。此后,世熙傳媒與各大衛視展開合作,專做海外模式節目的授權。劉熙晨用“陰差陽錯”回應被貼了多年的“模式引進公司”的標簽。“最早引進模式是為了制作節目,但當時市場不成熟,反而成了一家模式引進公司。”
中國電視市場發展起步較晚,早期電視臺沒有模式引進的意識,直至2009年,《中國達人秀》的成功讓各大電視臺意識到好的節目模式可以帶來豐厚回報。隨后,各大電視臺紛紛向外尋求節目圣經,“節目模式”一度成為行業熱詞。然而,電視臺內部制作能力有限,這讓社會化制作公司逐步打開市場。世熙傳媒也在這時熬過艱難期、開始盈利,有名老員工回憶,當時為了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公司組建自己的節目團隊、吸納優秀人才,參與到節目生產環節。與電視臺聯合制作了許多廣受好評的節目,如與浙江衛視聯合制作《中國夢想秀》、與廣西衛視聯合制作《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等。
2013年以來,通過融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的世熙傳媒,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百度搜索“世熙傳媒融資”詞條,報道內容集中在以下三點:“2013年5月,世熙傳媒獲得了廣東廣電基金4000萬元融資,這是節目模式行業內的首次融資”“2014年4月,世熙傳媒獲8000萬元第二輪融資”“靠節目模式引進起家何以估值5億”。
更有業內專家評論:世熙傳媒在夯實模式引進基礎的同時,開始涉足模式創新和研發,通過布局品牌、廣告及衍生品管理等新業務,建立起了“模式引進-模式節目制作-廣告營銷-品牌授權”的全產業鏈模式。
“從想做節目到引進節目模式,再到制作內容,從承制到逐步參與投資,再到一些項目可以全部投資,市場倒逼了世熙傳媒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劉熙晨淡然回應了這樣的贊譽,“當內容規模化的時候,就必須考慮生產方式的工業化、內容價值的最大化。”
內容公司的價值在于打造IP
節目模式推動了制播分離,制播分離則刺激了社會化制作團隊和公司的日益龐大,“誰打造了爆款”“最好的制作公司是哪家”,“競爭”始終是電視行業繞不開的話題。“希望能做出符合我們價值觀和生產標準的節目。”劉熙晨沒有特別在意比較,但很清楚如何表達自己。“內容公司的第一衡量標準和價值在于真正打造了多少被觀眾認可、有延續性、有影響力的節目IP。“世熙傳媒要集中精力打造IP,IP越有影響力,增值空間越大。”
回顧近年來世熙傳媒參與投資和制作的節目可以發現,雖然題材、類型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娛樂之外,更強調價值觀。這種追求也得到多數媒體及業內專家的肯定。例如,《音樂大師課》探索音樂教育模式,樹立正確價值觀;《中國爸爸》以真實記錄的手法、孩子的視角展現親子之愛、敬業之愛乃至家國之愛;《咱們穿越吧》選取穿越角度,打開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讓真人秀節目多了一些價值感;《星廚駕到》詮釋“用美食傳遞愛”的主旨;《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展現有精神、有特色、有故事的中國特色民族音樂作品。
不僅如此,2015年世熙傳媒與樂視合作《十周嫁出去》。這款“網綜”初體驗的產品,給團隊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收獲不少經驗。劉熙晨認為,網絡綜藝的發展面臨著優秀制作團隊短缺、決策者判斷力、組織生產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其將來的發展一定不是靠尺度取勝,需要在收看隨意性、私人化,互動靈活性、實時性等方面下功夫。”
打造一個成功的節目IP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劉熙晨的回答是,“行業依然處于比較粗放的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定策略,首先內容本身必須是IP,否則打造是沒有意義的。世熙傳媒看重內容的價值,希望節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能發揮影響力。”
對于世熙傳媒選擇節目IP的眼光,世熙傳媒副總裁、曉映傳媒總經理、《音樂大師課》總導演姚小瑩表示,不只看模式在國外是否很火,還要考慮如何與中國文化融合,而且節目都能傳遞正能量。“如今的世熙傳媒,具有模式引進和節目制作的雙重優勢,1+1產生的效果將大于2。”今年,除了正在運作的《咱們穿越吧》《音樂大師課》《超人來了》等熱門IP,世熙傳媒還將著力開發2~3個新項目。具體是什么,劉熙晨賣了個關子,“拭目以待吧。”
“行業淘金者”
當下節目市場的競爭,本質上是對資源聚合能力的競爭。例如,匯聚優秀的人才,進而產生化學反應。世熙傳媒的人才戰略可謂“海納百川”,著力吸引兩類人才。一類是運營和營銷人才。如今,湖南衛視原副臺長汪炳文、廣西衛視原總監宋偉林、在英國BBC和央視工作多年、諳熟國際合作和管理的程十卉女士、深圳衛視原副總監謝謙等都匯聚在世熙傳媒。如何將優秀的內容更好地進行運營,更好地對內容進行衍生品的開發和管理,如何通過市場營銷手段將優質節目傳播出去,成為這些管理者頗具挑戰的職業使命。
另一類是優秀的節目制作團隊。近年來,世熙傳媒充分發揮其民營節目制作公司的機制優勢,以創新、靈活的機制吸引了不少優秀人才加盟。2014-2015年的多檔節目均出自這些團隊。
2015年,“世熙傳媒聯手張國立打造國內首檔歷史體驗真人秀《咱們穿越吧》”的消息一度成為各大媒體行業報道的頭條,焦點集中在:“這是張國立首次跨界擔任真人秀總導演”。劉熙晨判斷,張國立多年的導演、外景拍攝經驗同樣可以在真人秀中充分發揮。正是這次合作,發酵了張國立對綜藝節目的熱情。他曾在采訪中表示:“我和劉熙晨就多種題材進行過討論,是否可以自己研發綜藝節目,但一個點子并不能推動一檔節目,還需要好的模式和橋段,我希望在創作力方面不斷逼迫自己前進。”
此外,世熙傳媒投資原東方衛視副總監陳曄成立上海觀熙傳媒,制作江蘇衛視《星廚駕到》;投資原東方衛視資深導演姚小瑩團隊成立上海曉映傳媒,打造北京衛視《音樂大師課》;投資瞿荔、王挺、洪偉為核心的后期團隊,成立上海眾禪傳媒,承接《咱們穿越吧》、《音樂大師課》的后期制作;原天津臺導演張龍、原央視導演徐松濤、《廚王爭霸》制作人趙路、《誰在說》制作人吳海鵬等一大批優秀制作人成為世熙傳媒的骨干。姚小瑩告訴記者,在遇到劉熙晨時,有好幾個項目希望和她合作,最終選擇《音樂大師課》,選擇世熙,是因為她和劉熙晨在節目理念上的高度一致——電視節目不僅要娛樂大眾,更要引領觀眾。
“大概是因為新聞出身,他有新聞人的責任和情懷,在選擇節目時更看重真實和價值觀。”姚小瑩回憶,很多突發狀況導致《音樂大師課》第一季超預算。多錄制兩集將產生幾百萬到一千萬的成本,團隊工作人員曾提議將最后兩集做成精華版,但劉熙晨堅持錄制全新內容。“最后兩集是收官之作,不能用精華版代替。”她清楚記得劉熙晨當時的決定。
加快市場化、工業化步伐
“中國的市場化水平較低,工業化生產尚不完善,這些因素制約著原創模式的出現。”在劉熙晨看來,歐美盛產模式,是因為其市場化、制播分離已有四五十年的歷史。投資人要求降低投資風險,就必須用工業化生產節目的方式來控制節目質量,隨之才有了節目制作手冊、模式授權、模式產品的出現。
在節目制作方面,世熙傳媒一直在嘗試建立一套工業化的生產線:一套完整規范的制作流程、工作細分、各司其職以及能保障高效運轉的管理機制。“工業化的核心是可控,流程的可控、成本的可控是基礎,而工業化是市場化的結果。”劉熙晨如此總結引入工業化生產線的好處。
然而在目前國內的影視節目生態中,并不成熟的市場卻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涌入。劉熙晨肯定資本對于民營公司的重要性,“有了資本的支撐,可以參與投資,擁有IP運營權,自主性將得到提升,”但他也承認,由于市場化水平較低,資本在尋找內容時,面臨真正優秀制作團隊稀缺的問題,“投資風險很大。”
“傳媒的本質是要對國家、社會負責,如何把節目質量、收視率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這是未來幾年整個行業都要提升的能力和努力的方向。”他再三強調講市場化不能丟掉媒體的責任意識。除了自我要求,世熙傳媒也試圖聯合整個行業,加快工業化的腳步,推動中國原創模式的發展。
6月5日至6日,備受行業關注的“中國模式日”將再度升級,主題是“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原創力”。“希望能讓更多國內外的先進制作機構、制作人發現中國原創力,幫助中國原創走向國際市場,希望把中國模式日打造成每年一度,立足于電視節目創意、研發、工業化生產、市場運營的集中平臺,它不僅是世熙傳媒的品牌,更是中國電視節目創意的品牌。”劉熙晨表示。
(薛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