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科協如何做好科技服務這項工作?
孫俊民:從服務來說,對科技工作者以人為本,目前最主要是怎樣激發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投入到經濟建設、投入到科技創新這個龐大的領域來。一個重點是激發和引領的問題,第二是需要真正解決科技工作者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科技工作者進行科研工作有行業的規律性。譬如很多地方引進人才,引進時說的很好,引進過來后續的很多地方不能落實,很多知識分子并不是注重物質的需求,比如給你一套房,給你啟動經費,后續的產業就能做起來,不是這樣的。對科技工作者以及他的科研成果的發展,他們更看重要的是科研創新的土壤。所以,營造好的土壤,也就是有一個好的創新環境,在這個環境里,就需要很多服務的要素,體現在他們科研的工作環境中,而我們打造的這個環境,一定要使得他們的特長和興趣能夠發揮。就像一個種子要發芽,不適宜的土壤就生長不出來,水澆多了也不行,肥施過了也不行。
有時部分政府部門更多的考慮物質上的一些因素,但是很多成果不是靠這些條件就能解決。所以,通過科協的服務,來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心聲,根據科技創新具體的特點,因地制宜解決他們的困惑,營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
記者:您指的生活環境具體是什么?
孫俊民:像我們內蒙古地區,相對來說有很多工業項目和產業基地,都在比較偏僻的地區,大家到這個地方創業,生活氛圍就比較艱苦。例如說我們單位引進一位博士,他之前在大城市高校生活,到了偏僻的園區之后會不習慣,水土不服。那這時候,怎么樣讓他扎下根?這就需要靠組織的關心和關懷,有時候哪怕是一句問候啊、一些談心,讓他感覺到組織的關懷和溫暖;另外在一些業余時間,需要營造氛圍讓他和大家在這個圈里交流。其實科技工作者也會遇到好多看似和科研工作毫不相關的問題,比如沒成家的會有婚姻的問題,成了家后還有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這些看似家長里短的問題其實都會影響科研成果的產生。
記者:作為科技工作者,這些問題您遇到過嗎?
孫俊民:學校畢業之后我是在北京工作的。去內蒙古現在已經12年,但因為從小是在農村長大,上學條件比較艱苦,所以到內蒙古之后適應能力比較強一些。我倒是覺得,離大城市遠點,越能靜下心來做些事來。
記者:您現在對自己的工作環境滿意嗎?對于當地的科技創新又如何評價?
孫俊民:內蒙古這些年創新成果提高比較快。舉幾個例子來說,我現在工作的地區在鄂爾多斯。可能十年前大家對創新的意識比較淡薄,只是依靠大規模的煤炭開發,經濟一下就起來了。 但是現在,鄂爾多斯對科技重視程度和需求程度大幅度增強。政府對這方面也很重視,包括和一些國家級科研單位的合作,包括構建一些創新創業區,搞了一些試點。
可以看出,政府已經意識創新的重要意義,從發展方向上是對的,但是在實施的方式方法上,政府如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怎么樣真正讓創新這個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可能還需要更多的向南方江浙一帶、上海、廣東等地學習。我們確實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引進一個科研單位過來,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大樓給你蓋起來了,人員編制給你配套,大塊土地給你基建,但是,這個單位能不能真正融入到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當中,能不能按計劃實現其價值,未必!就是說政府重視是重視了,不僅理念上重視,從戰術上也重視了,但從戰略上怎么能達到這個效果,這就值得研究……
記者:那科協能發揮什么作用?
孫俊民:科協是黨委領導下的社團,以人為本,才能真正成為黨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如果說科技部是解決科研項目的研發硬件問題,那科協就是解決科技工作者思想的軟件問題。解決科技工作者思想的問題,讓他能積極主動的投身到科研和創新的事業當中,而不是強加給他。
如果按照傳統管理行政人員的那套辦法,知識分子可能就有逆反心理,這種情況下他們做不出來成就。在創新過程中,思維潛能的挖掘有時很難用文件和量化的一些東西去表達,例如某項科技成果或科研項目,我到底給你貢獻多少智慧,取決于科技工作者自己,如果要應付交差很容易,不僅非專業人員看不出來,即便找專家也評不出來。所以,把科技工作者內心里和思想深層次的智慧激發出來,是創新的重要的起點和因素。
目前社會中的一些科研項目,確實存在應付的現象。有些科研指標立項是幾年前確定的,實際經過幾年后這些指標應該超過原定的指標,應該有很多新的發現和深層次的新的問題,可是這些項目不是這樣,我只是實現當初的目標,就算完成了,并且這些完成的結論都缺乏第三方的考證,很明顯存在交差應付的心理。所以,這也是造成很多科技成果產業化不了的重要原因,因為這些項目都不是靠市場檢驗。
目前科技人員越來越多,社會各界對科技的關注度越來越大。但是怎么樣真正激發科技工作者的靈感和創造力,確確實實是新時期非常重要的課題。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科協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記者:如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孫俊民:我們現在加大了科技創新成果的獎勵和績效。在我工作的單位,直接把創新成果尤其是產業化的成果作為獎勵的重點,我們在獎勵時直接考量某項技術有沒有在生產線上?或者是否在新建項目得到應用?得到應用后哪些參數提高?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是否可以量化或者具體是多少?根據這些條件評出的成果,進行績效評定后直接體現在科研人員的年終收入當中,和他的位置升遷掛鉤。另外一些形式上的論文、專利、獲獎,雖然也是必要條件,但不是放在第一位而是放在第二位。我們首先要看你這個成果是不是發揮作用,解決實際問題。實際上,有了這個成果后,論文是一個成果的總結,一個文字的表達形式。論文是為了推廣這個成果提升整個行業生產能力的東西。我們企業得到技術應用,然后把這個經驗分享,就是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而專利是為了保護我們擁有這項技術的知識產權,也是推進這個行業技術進步和科研人員權益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