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及一時的電視劇《羋月傳》因為知識產權成了“羋月案”。
雖然近年來類似的侵權訴訟越來越多,但與娛樂沾染的談資總是讓人們一笑而過,不過華為的訴訟案卻讓更多的國人覺得揚眉吐氣:今年5月,華為分別在美國和中國市場對三星專利侵權提出訴訟并尋求賠償。華為指控三星未經授權,擅自在其智能手機的4G移動通信以及操作系統和用戶界面軟件上使用了華為的技術。
有評論稱華為公司發起的專利侵權指控,標志著中國廠商在全球專利大戰中的角色發生了逆轉。因為去年,在受到愛立信公司的專利侵權指控后,小米手機被迫暫時停止在印度市場銷售。
截至2016年4月底,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并維持有效的發明專利共計159.4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含港澳臺)突破100萬件,達101.9萬件,占比63.9%。這標志著繼美國和日本之后,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百萬件的國家。
這些數字體現了我國知識產權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知識產權創造保持良好增長勢頭。
不過不要樂觀!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知識產權教育項目”進行了一項針對北京部分中小學生知識產權教育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1%的人聽說過“世界知識產權日”;有87%的小學生不了解知識產權,高中生的認知比例也僅達40%。有過半的學生不知道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在“對小發明的保護形式”上,很多同學選擇了“向媒體發布”、“自己保密”等選項。
內蒙古自治區科協副主席孫俊民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曾對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有具體的邏輯關系描述:企業得到技術應用,然后把這個經驗分享,就是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而專利是為了保護我們擁有這項技術的知識產權,也是推進這個行業技術進步和科研人員權益的根本保障。
其實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用好知識產權才能激勵創新。尊重知識產權,才能有創新的動力,才能有一個公平、公正的商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