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明
我是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布爾陶亥蘇木的農民,已近耄耋之年。早在50多年前,我就是貴刊的忠實讀者。不過,那時雜志叫 《黨的教育》,分農村版、城市版和蒙文版3個版本,我自費訂閱的是農村版。
那是1958年春天,旗里的下鄉干部到我們村來搞春耕播種,其中有一個姓金的干部聽說我白天下地勞動,晚上還趴在煤油燈下給報紙、電臺寫稿,可只見不停地寫,沒見過發表。他很好奇,便親自到家里了解情況,我們聊了很多。我特別羨慕有文化的人,更想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但因為貧困我只上過3個冬天的學。當年的老師曾說過一句話:學習是知識的源泉。這句話我一直牢記在心,我把好不容易省下來的分分毛毛全部用在買書訂報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的閑暇時間幾乎都用在了學習上。我愛好寫作,覺得能為報紙、電臺寫稿是很光榮的事,所以一直堅持著。金干部明白了我的心思后鼓勵我說:“為報紙和電臺寫稿是好事,但不能想寫啥就寫啥,得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和當前的形勢任務,得多看、多聽、多練。”隨后,他從自己的挎包里掏出一本《黨的教育》農村版遞給我,說:“這是自治區黨委專門為指導基層工作和教育基層黨員辦的一本刊物,你拿去學習吧,最好也訂上一份,對你寫稿會有幫助。”于是,我就到當地郵政所自費訂閱了《黨的教育》農村版。從此以后,我一有空就認真閱讀學習,不僅能夠及時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農牧區適用技術和一些文化、法律方面的知識,還逐漸學會緊跟當前形勢任務運用身邊素材寫稿。
就在那一年夏天,我們這里出現嚴重旱情,上級派來干部與群眾一起不分晝夜打壩蓄水抗旱,我看到《黨的教育》農村版上刊登過不少干部下基層深入農村牧區生產一線,與農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文章,便以我們村的事為素材學著寫了一篇《天大旱人大干,不勝龍王非好漢》的通訊,稿件寄出不久就被當時的伊克昭盟人民廣播電臺和《鄂爾多斯報》采用發表,之后又被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和《內蒙古日報》采用,當時我那股子高興勁兒,至今回想起來都無法形容。
后來,我也給《黨的教育》農村版投稿,其中《村里有一群柳編姑娘》和《為五保辦起了敬老院》等文章發表后,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時任鄉黨委書記的郝茂榮帶領鄉干部每人自費訂閱一份《黨的教育》農村版,他對干部們說:“咱們這里的工作能在自治區黨刊上展示,是對咱們工作的肯定和鼓勵,這個刊物很適合我們,每人必須訂一份,好好學習。”我又以此為素材寫了一篇《書記帶頭訂黨刊》在刊物上發表。2002年,《黨的教育》農村版上刊登了農牧民的帶頭人廷·巴特爾的感人事跡,我讀后很受教育,寫了《高尚的情懷,非凡的本色》的感想文章,在同年第8期上發表。
2004年,刊物更名為《實踐》黨的教育版后,我由自費訂閱改為由旗委宣傳部和蘇木黨委贈閱。學習,閱讀,寫稿,投稿,依然是我不懈的追求。2015年,黨的教育版開設了“我的中國夢”征文欄目,我就把我的夢想寫成了《誓與筆桿子共白頭》的文章,不久就在第6期上與我的照片一同發表。
從風華正茂到銀發蒼蒼,我在自治區級、市級和旗級媒體上發表各類文章3000多篇,是“黨的教育”使我逐漸成長為農民心中的“土記者”。早在30多年前我就下定“立志奮揮千鈞筆,愿盡辛勞永不息”的決心,感謝“黨的教育”為我魂牽夢繞的堅守一路引航。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布爾陶亥蘇木)
(責任編輯/麥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