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工商學院 洪錦端 易露霞
發達國家生態城鎮建設經驗對廣州的啟示①
廣州工商學院 洪錦端 易露霞
摘 要:傳統城市經濟發展模式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危害,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日益嚴重,生態城鎮建設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熱點。本文以廣州市為例,在分析經濟、社會和環境現狀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生態城鎮的建設經驗,探索適合廣州市發展的生態城鎮化道路,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生態城鎮化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生態城鎮 建設經驗 對策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劃(MAB)”研究過程中,提出“生態城市”(Eco-city)的思想,有關生態城鎮的理論不斷演進和深化,示范建設廣泛展開,在世界范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前,絕大部分城市的生態系統是脆弱的,隨著城區人口的急劇膨脹和城市問題的不斷加劇,城市演變成為人與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因此探索城市未來發展的內涵和方向,構建未來城市美好的藍圖,生態城鎮建設研究成為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學者理論研究和實踐熱點。
本文以廣州市為例,在分析經濟、社會和環境現狀的基礎上,尋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契合點,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的發展模式,借鑒發達國家生態城鎮建設經驗,探索適合廣州市發展的生態城鎮化道路。本文研究對廣州生態城鎮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近年來,廣州城市化快速發展,人口和建設越來越密集,尤其是涵蓋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等區在內的都會區人口和功能過于集中,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態空間不斷退縮。資料顯示,市域生態用地以每年4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遞減,都會區生態廊道內的建設用地已經超過了22.5%。廣州目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廣州城鎮化率穩步提高,經濟和人口總量持續增長,2015年末,廣州經濟總量1.8萬億元,人均GDP破2萬美元,常住人口1350.1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為85.53%。與此同時,生態空間占用、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增長的壓力長期存在[1]。城市建設與生態敏感用地保護矛盾突出,環境資源超載,大氣區域性、復合型污染尚未有效緩解,城市水體污染依然較重,飲用水安全依賴境外,高風險企業數量多、類型復雜。因此推進城鎮生態化建設對廣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廣州長期以來的生態城鎮規劃與建設實踐頗有成效。一方面,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與觀念已深入人心,“生態優先”的規劃理念與方法已被城市管理者和公眾普遍接受及認可;另一方面,以舉辦2010年亞運會為契機,大量的生態建設與整治行動被推進、實施。在2012年中國生態城鎮競爭力排名中,廣州位列第十名,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國內特大城市[2]。盡管如此,廣州距生態城鎮的理想目標仍差距甚遠。河涌污染、垃圾圍城與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頻頻被媒體報道,令公眾產生了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未升反降的疑慮。調查顯示,2013年市民對水和氣兩項基本環境滿意度評價為“不滿意”的比例相較2011年上升了11%與7%[3],多年的生態城鎮規劃與建設并未得到公眾對城市環境品質持續提升的認可。
2016年廣州市環保局發布了《廣州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2014—2030年)(征求意見稿)》,規劃中首次提出“生態承載力”概念,廣州未來發展將把生態承載力作為重要的發展指標。從測算的指標來看,涉及到土地生態、大氣環境、水資源等承載力。測算的結果是,2014年生態承載評估發現除從化承載力平衡,其他各區(市)均超載。據測算,廣州中心城區(包括越秀、荔灣、天河、海珠、白云五區)超載倍數較高,達17.2倍;其次是黃埔區,超載13.4倍;超載倍數最低的是增城,超載了0.7倍。其中,黃埔區和南沙區超載主因分別為石化生產和電力生產。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短短的十多年間,生態城鎮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主流的現象,歐洲、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城鎮建設方面走在世界的前沿。廣州可借鑒發達國家生態城鎮建設的經驗,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3.1 注重生態城鎮的制度體系建設
生態城鎮化建設需要方方面面的制度給以保障。發達國家生態城鎮建設的經驗表明,重視各種保障法規的建設,并且擁有詳細的分工體系,明確法規的作用、地位或角色;自上至下,發達國家的較為成熟的綠色法律保障體系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綠色社會制度,這一制度包括公眾對于城市建設的參與制度、政府和組織進行宣傳的綠色信息制度、考核政府的綠色行政制度以及對于公民的綠色教育制度等。
(2)綠色激勵制度,這一制度主要包括側重于環境保護的綠色稅收制度、透明的綠色財政制度、鼓勵民間資金積極參與生態城鎮建設的綠色投資制度、為保障生態城鎮資本健康運行的綠色金融制度等。
①基金項目:2015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廣州城鄉一體化思路與對策研究”(15G69)。
作者簡介:洪錦端(1987-),男,漢族,廣東陽江人,研究生學歷,助教,主要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研究;易露霞(1957-),女,漢族,湖南郴州人,學士學位,教授,主要從事技術經濟、國際貿易、經貿英語方面的研究。
(3)綠色產銷制度,這一制度主要包括對于產品生產的綠色監管制度、低碳經濟所倡導的綠色消費制度以及對于產品的綠色回收制度和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制度等。廣州生態城鎮的建設可仿效上述生態制度,構建生態城鎮發展法律保障體系。
3.2 注重生態建設與城市建設的一體化推進
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在生態城鎮建設進程中,要注重兩者的協同推進,從全局性、整體性角度進行考量,統籌決策,科學安排各項活動的實施,從而實現城市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協同發展。比如發展公共交通和對城市土地的綜合利用就是很好的例證。巴西著名生態城鎮庫里蒂巴在進行生態一體化建設時,在交通方面十分注重土地的綜合利用和公共交通的有機結合,效果顯著,是杰出代表[4]。對于大多數城市來說,為了減輕小汽車使用數量過多帶來的土地占用問題、環境污染等,都是通過采取提高稅收、收費、嚴格控制小汽車的擁有數量等措施予以改進,有些城市則是通過增加對公共交通的財政補貼來實現。對于廣州這座城市來說,并沒有利用這些傳統的手段,而是創新利用土地規劃和公共交通的結合來進行,通過對土地的開發進行不同密度的分類,比如鼓勵在城市公交線路附近兩個街區進行較高密度的開發,而在以外較遠地區限制開發的政策,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
3.3 注重城鎮能源節約利用
在節約能源方面,城市通過提升能源價格以及普及節能燈等方式實現降低能源消耗。在開發新能源方面,重點加大對太陽能相關項目的投資和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同時,鼓勵居民多用自行車等環保交通方式出行,積極發展與周邊地區相連的自行車交通網絡,通過在市區增設自行車停車場所來推動自行車出行在城市交通方式中所占的比例,通過這一項目實施,也可以有效降低城市交通發展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在能源利用方面,重點是通過節約、使用新型能源和發展熱電聯合三個方面來完成。除此之外,城市還具體實施了垃圾處理項目、針對居民區的環境處理項目等,這些項目的開展都有一套完整的實施方案,有助于實現生態城鎮建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德國生態城鎮弗萊堡建設開展的項目也別具特色,如大氣環境保護項目,弗萊堡通過調查發現城市交通污染占到城市大氣污染比例的80%,就擬通過加強城市與周邊地區之間的公共交通聯系以及鼓勵自行車出行等措施來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經過長期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和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弗萊堡市形成了與周邊地區一體化的公共交通換乘網絡,極大地方便了周邊地區,還鼓勵人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換乘網絡,減少私家汽車的使用。
3.4 注重解決突出的生態問題
發達國家生態城鎮建設特別注重問題導向性,在建設過程中,更多地是依據城鎮發展出現的重點問題和重點矛盾,集中全部力量進行主要問題解決,比如環境污染、垃圾回收處理等,往往是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驗,在后期工作中穩步推進其他工作,依據己有經驗和人才進行工作指導和改進。比如日本的一些城市重點是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工業園區來實現生態城鎮化;歐洲國家重點考慮的是生態社區的不斷完善;對于美國來說,建設初期重點是依據資源節約理念進行建筑物的改造升級,后期將會逐步推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的利用、雨水的收集和處理等。德國南部著名的生態城鎮弗萊堡,在進行生態城鎮建設之初,就將硬化路面的透水改造、屋頂綠化和河道自然景觀作為開展工作的重點。首先,路面的透水改造工程,先實施對現有硬化路面的整體拆除,然后利用新的技術構筑新的透水路面。通過這一工程,給這個城市帶來了很大的環境改善。其次,通過居民庭院、陽臺、屋頂以及墻面進行綠化改造,增大城市植被的覆蓋范圍,從整體上提升城市的綠化水平,這一舉措大大減輕了這座高輻射城市產生的熱島效應,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舒適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蔡云楠.廣州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困境與創新[J].規劃師,2015 (08).
[2]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報2013新基準:建設可持續競爭力理想城市[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關于廣州生態環境的民意分析[EB/ OL].http://www.c-por.org/index.php?c=news&a=bao gaodetail&id=2301&pid=10,2014-02-18.
[4]于立.國際生態城鎮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建設科技,2010 (13).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b)-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