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財政局 張吉祥
統籌就業縮小城鄉差距
山東省濱州市財政局 張吉祥
摘 要:一直以來,我國農民人均收入遠低于城鎮居民,且城鄉差距較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從而嚴重制約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影響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最重要的就是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關鍵詞:農民 統籌就業 城鄉差距
在我國,農民依然是社會的主體,農民的收入是否穩定并逐年增長,以及他們的收入是否與城鎮居民的收入相差無幾,已經不單純是普通的經濟問題,而是重大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近年來,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緊緊圍繞“三農”問題,采取了很多方法以提高農民收入,但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關鍵的一個因素是與我國廣大農民長期“就業不充分”密切相關。
我國城鄉差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生活消費差距和銀行儲蓄差距。
1.1 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初有所下降但目前仍有差距。城鎮居民收入大約是農村居民收入的3倍。單純的貨幣收入差距大約為4:1;加上城市居民福利補貼等各種隱性收入,差距將進一步加大到6:1。
1.2 生活消費差距拉大
由于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導致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拉大。從總體上看,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還很落后,城鄉消費差距依然很大。
1.3 儲蓄差距懸殊
農民就業才能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才能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而農民就業問題已經成為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就業歧視”現象也越來越受關注。農民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一是隨著近年來城市里的失業人口也不斷增加,一些地方政府從城市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制定了一系列歧視和排斥外來人口就業的政策。二是歧視農村戶口,農民進城工作受到種種限制。三是勞動力資源過剩,就業崗位嚴重短缺,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依然較多,城鎮失業人員也不在少數。由于農村和城鎮勞動力均供大于求,許多地方政府便把眾多的農民工擋在門外,以保證本區域城鎮人口的就業,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嚴重短缺。
3.1 統籌就業,縮小城鄉差距
3.1.1 構建統一公平的勞動力市場
解決農民工合理就業的關鍵是構建政府主導的公平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進一步調整和優化配置城鎮勞動力市場,真正建立起合理的流動農民工就業雙向選擇新機制。逐一打破城鄉就業分割的不合理格局,破除行業用工的身份歧視,實現角色均等,實現勞動力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減少農民工的就業障礙,真正實現城鄉居民一體化。
3.1.2 完善信息網絡和就業服務平臺
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健全勞動力信息網絡平臺,形成縣、區、鎮和村網絡各級別的聯通,使勞動力的就業平臺公開化、互通化、資源化,各鄉鎮要把自己管轄范圍內的勞動力集中整合起來,建立完整的信息檔案并分類歸檔,充分運用信息化網絡就業平臺,提高本區域勞動力的就業質量,提高就業幾率,及時準確地把勞動力的信息輸送到用人單位。
3.1.3 積極組織引導,優化就業環境
康川司法所接收的社區服刑人員一般為被判處緩刑的人員。在緩刑期內,如果服刑人員遵守法律規定并遵守社區矯正的工作規定,在緩刑期滿30日前,社區服刑人員寫出個人總結上交司法所。矯正期滿時,司法所根據服刑人員的實際表現填寫鑒定矯正期滿表并公開宣告解除社區矯正。湟中縣司法局向社區服刑人員發出解除社區矯正的證明書,之后便將解除社區矯正的人員納入安置幫教管理工作中。
積極挖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渠道,正確引導農民工就業走向,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就業機制。制定短、中、長期的切實可行的規劃,真正的服務于農民工,服務于社會。使農民工外出就業、返鄉創業以及流動工作更加規范、更加便利、更加有效,要有計劃、有目標、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導向轉移,加強勞動介紹所等就業服務部門的管理,使其規范有序、科學地服務于民。從而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就業服務鏈,使農民工就業越來越容易。
3.2 加強培訓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加大農民工就業培訓力度
3.2.1 提高農民工就業培訓的財政支持
目前對于農民工的就業培訓方面來說,政府的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這是繼續等待解決的問題,因為資金不足,培訓部門的培訓設備老舊,師資力量短缺,無法滿足培訓需要,嚴重影響對農民工的培訓成果,所以政府應該轉變觀念,認識到解決農民工問題就是在解決社會經濟問題,就是為建設小康社會推波助瀾。把農民工問題當成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來抓,加大農民工就業培訓的財政支持力度。
3.2.2 整合多方資源,提高培訓效率
各級農業部門、教育部門和勞動保障部門應通力合作,協調發展,做好各自的職能工作。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的培訓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的培訓優勢,明確分工,進行第一產業知識的培訓、學歷教育的培訓,對第二和第三產業進行轉移就業培訓,加強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大力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創新思想,從而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和工作效率。
3.2.3 制定優惠政策,提高培訓效果
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知識匱乏、勞動技能低下等問題,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顯得至關重要,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嫻熟的勞動技能,才能促進各企業的良好發展,同時也提升了農民工的利益空間。所以制定農民工培訓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優惠政策,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政府應從加大培訓資金投入,保障培訓機構設施的正常和充足入手。有必要建立農民工培訓專項基金,減輕農民工經濟負擔。讓更多貧困農民享受實惠,以最快的步伐脫貧增收。
3.2.4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
農民工在當今的就業競爭力日漸增長的環境下,因知識技能的短缺存在很大的劣勢,因此對他們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他們就業機會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農民工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徑。綜合職業培訓內容要切實符合農民工自身經濟條件及工作實際,著眼于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解決他們當前急需的勞動技能,使農民學到真正屬于自己有用的東西,并能夠熟練地應用到實際當中去,真正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競爭力,提高就業幾率。
3.2.5 加強引導性培訓,全面提升農民工綜合素質
引導性培訓主要是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城市生活品質常識、基本權益保護法、有效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的培訓。目的在于提高農民工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全新的就業理念,提高農民工自我發展的能力。
3.3 拓展就業渠道,為農民工就業創造條件
3.3.1 大力建設民營企業
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他們雖然規模不大,但吸納就業的能力卻很強。如果法律環境更加合理平等,民營中小企業的數量和就業人數就會有更大的發展。所以政府一方面要依法執政,進一步擴大民營企業市場準入范圍,簡化審批和辦事的程序,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出自由輕松的環境;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提高中小企業管理人的素質。加強對雇主的培訓,提升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能力。另外,鼓勵大學畢業生積極自主創業,激勵他們的發展意識。還要引導城鎮的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創辦小企業,實現再就業和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
3.3.2 加快城鎮化進程
應積極實現城市規模的擴張,使小城市變為中等城市,使中等城市變為大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完善城市綜合功能,充分發揮大中城市對區域城鎮的帶動輻射作用。通過大中城市的規模化建設,增加農民就業崗位,增強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實現農民大規模就近轉移。尤其是要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各級政府對處在困難環境中的鄉鎮企業給予大力指導扶持,擴大企業規模,增加企業數量,克服鄉鎮企業居民化傾向,大力建設農產品加工型企業,使農民的利益和勞力跟企業結合起來,引導鄉鎮企業向城市工業園區集中,增強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
3.4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所以各級政府要積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當地政府應加強管理和服務,保障他們的子女進入當地的義務教育學校學習,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保證就業農民工的工資能及時拿到手里,促進當地的社會穩定。加大勞動監察的執法力度,完善農民工的勞動合同管理,落實農民工最低工資保障,嚴厲查處用工企業拖欠克扣農民工資、隨意延長工作時間、非法雇傭童工和勞動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在農民工中宣揚政策和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同時建立起相應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胡鞍鋼.擴大就業與挑戰失業:中國就業政策評估(1949-2001)[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2]楊宜勇.就業理論與失業治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F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b)-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