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洛陽市委黨校 徐志萍
充分發揮農民主體性作用 助推新農村建設①
中共洛陽市委黨校 徐志萍
摘 要: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也是農村治理的主體力量,新農村建設如果沒有農民的全方位參與,那么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只會成為空談。可以說,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取決于農民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本文圍繞如何充分發揮這一主體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農民主體性作用缺失的表現和原因,對如何充分激發農民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如何發揮其主體性作用進行探索。
關鍵詞:農民主體性作用 新農村建設
黨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指示,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為各地農村治理和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長期在農村生產生活的農民,毫無疑問地是新農村建設最直接的受益者,本應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石,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但在現實中,農民對新農村建設卻呈現出觀望態度,無法積極自覺地融入到新農村的建設之中,主力軍作用并未充分發揮,這成為當前制約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瓶頸”問題。如何充分發揮這一主體力量的重要作用,對于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最終實現農村小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農村建設本應是農民自己的事情,建設的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本應在新農村建設中處于主體地位。但我們發現,在新農村建設推進過程中,農民的主體性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一方面有農民自身存在能力不足和認識有限的原因;另一方面還跟地方政府有關。在新農村建設中,許多地方政府一味將重點工作放在“拆舊房、建新房”、建廣場、粉刷墻、美化村落等村容整潔的“顯績工程”上,而對農民的真實需求和想法重視不夠甚至忽視,這極大地挫傷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廣大農民群眾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旁觀者或被動接受者,主體作用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 農民對新農村建設不甚了解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惠及廣大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劃福社的治國方略,關系著每一個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本應該非常了解。但在走訪過程中,通過與農民的交談發現,大多數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內容、要求及其意義并不是很清楚,甚至還有的根本就不了解,很多農民對于如何建設新農村更是沒有什么想法。這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在有關新農村建設的宣傳方面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況,導致廣大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認識模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代辦和強制進行的現象,使得農民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新農村建設是在建設農民自己的美好家園。以至于農民根本就沒有把新農村建設當作自己的事,倒像是在為政府做事,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2 農民對自己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意識不清
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農民的富裕顯然與農民息息相關,歸根結底都要依靠農民。農民理應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但在調查中卻發現,農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很多農民甚至認為新農村建設是國家及政府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這跟農民自身的小農意識強、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進取意識有關,也跟政府有關。一些地方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忽略了農民的主體性作用,沒有把新農村建設看成是農民自己的事,對新農村建設的各個事項政府大包大攬,造成本末倒置。
1.3 農民對如何建設新農村沒有想法
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農民對新農村建設顯得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建設新農村。大多數農民對于如何發展生產、如何擺脫窮困落后的面貌、如何建設美好家園,沒有很清晰的想法,甚至呈現出很迷茫的狀況,更多的農民對政府及集體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
2.1 農民本身的原因
農民主體性地位的確立,需要農民自身具備一定的素質和能力。但是長期以來農民世代生活的農村,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造成了農民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安于現狀,進取心弱。加上受教育機會少,教育資源不均衡,農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受教育水平略高些的都流向了城市,留下來的更多的是能力素質較低的農民以及老幼婦孺等留守群體。面對農村的落后,農民自身很少主動想辦法改變現狀,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政府,希望政府能出面資助,幫助其擺脫落后狀態。
2.2 制度性原因
城鄉二元制結構成為農民主體地位受到制約的制度性壁壘。制度性障礙使得農民處于劣勢地位,其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戶籍制度不僅影響著農民受教育的機會,也使得農民在勞動力市場上遭到歧視,同工不同酬甚至拖欠工資。農村沒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農民缺乏完備的社會保障,其許多權益都受到了制約。盡管隨著農村合作醫療等制度的出臺,情況有所改善,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很多。
2.3 客觀原因
由于農村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增幅不大,當農民生活條件未能得到保障時,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就不高。加上農村基層民主制度不健全,農民的民主權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農民不能真正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無法調動農民的主動性。加上傳統的計劃經濟抹殺了農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和創新性,農民自身存在很強的依賴性和服從意識。
①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新農村治理創新研究”(2014CSH002)的階段性成果。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偉工程,要完成這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政府的責任當然要強化,但政府不能大包大攬,忽視農民的主體性作用。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億萬農民的力量,群策群力才能辦大事。只有廣大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就要求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否則忽視或者無視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坐等收益,會挫傷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喪失新農村建設的力量之源。
3.1 政府要樹立正確的認識,充分意識到農民的主體性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很多基層政府認為農民文化素質低,能力不強,不相信農民有能力建設好新農村。因此忽略了農民的意愿,不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代替農民做決定,包辦一切。結果造成適得其反,違背了農民的意愿,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得不到農民的支持。我們都知道只有農民才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依靠力量,新農村建設的資金除了政府投入,更重要的還是需要由農民來籌措,所以政府不能忽視農民的巨大能量。因此,要樹立正確的認識,充分認識到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應有的地位。
3.2 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
新農村建設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它的最終目標是要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農村。新農村該怎么建,在具體進行村莊規劃、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和想法。通過深入群眾,通過逐戶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建議,通過反復的比較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在改善從容村貌和人居環境時應從當地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要把決定權交給農民。不能像過去一樣依靠強制性的行政命令來推進,要充分地深入群眾當中,詳細地調查群眾的真實想法,決策要體現絕大多數群眾的意愿,讓農民積極地參加進來。否則單憑政府“一頭熱”,而不是把農民這個主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農民就不會把新農村建設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對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就不會真心地擁護與支持,對農村各類公益事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就缺乏熱心,就不愿通過投工、投勞、投資等方式增加投入,積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也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建設主體。
3.3 強化村民自治,從法律上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急需要盡快培養廣大農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和主體意識。必須通過深刻的思想總動員,來快速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正確認識。由于長期以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缺少發言權,諸如農村發展規劃等都是由政府部門來制定并實行的,很難反映農民的真實意愿,因此在推行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我們必須清楚,新農村建設如果沒有農民的積極參與,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只能淪為空談。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強化村民自治,健全基層民主管理機制,從法律上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將新農村建設的決定權、主動權交給全體村民,讓農民建設自己的美麗家園,充分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做到真正的尊重民意,順應民心,突出農民的主體作用和地位,進而調動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4 加快體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必須盡快消除體制性障礙,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壁壘,轉變農民的身份,取消對農民所有的不合理的限制,必須賦予農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公民待遇、社會地位等。同時要加快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不斷改善農民的生存狀態,提高農民的獲得感。這就要求對農村各項社會事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加大對各項事業的資金、技術投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教、科、文、衛等事業的投入,將政府投入與農民建設相結合,使農民充分享有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好處,享有應有的權利。
3.5 加強有針對的培訓,提升農民自身能力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關鍵還要靠農民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致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因此在不斷提升農民素質能力方面,政府要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和針對性,不僅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地為農民提供相關的就業信息并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要圍繞市場和實際需要,對農民進行有針對性、實用性強的技術培訓,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能力強的高素質農民、“農民老板”、農業專家,不斷提升農民致富水平,促進農民整體增收。
參考文獻
[1]朱蕾菁.論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參與的重要性[J].云南農業,2014 (1).
[2]蔡曉輝.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J].河南農業,2007(7).
[3]段文洋.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性[J].滄桑,2010 (3).
[4]王金龍.如何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8(02).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b)-156-02